前言:
如今品牌更相信导演对于广告片质量的把控作用,开始更频繁地和那些风格强烈、审美独特的导演合作,拍摄能体现个性和理念的影片。
我们将在「导演说」系列专题中陆续对业内的广告导演们做个小访问,更深入走进他们,看看作为帮助品牌用影像来和消费者沟通的「大师们」,在这个行业有着怎样的站位和态度。
本篇「出镜」的导演是张大磊。
不去定义形式,跟随自己的感觉,找到适合的机会,创作真诚的作品。这些构成张大磊的影像。
前面有《八月》的金马最佳影片光环,后面有马上诞生的下一部长片,中间张大磊踏入品牌领域拍了两支片,好像只是玩了两次小游戏。他不太懂这个行业里面传播上的各种流程,也不愿意把自己拍得那两部商业作品称作广告片。和张导聊天的过程中,我们有时候感觉似乎跑题了?但回过头看看一个电影导演对品牌影片创作的新鲜感受,也能带出一些不一样的思考。
拍电影是「顺理成章的意外」
最近张大磊刚刚完成他下一部长片《蓝色列车》的制作,还在等待审查结果和电影节、影展的回复,新剧本也马不停蹄地提上日程……父辈是电影从业者,童年在制片厂的大院度过,张大磊现在的导演身份,在其他人看来像是一个子承父业、顺理成章的事情。但导演在年轻的时候坚定地认为自己以后绝对不会接触电影行业,当时的他想过把踢足球、做乐队等各种爱好变成自己的职业,唯独拍电影这件事并不在考虑范围内,用导演的话说——「这是一个意外」。尽管在他的描述中,电影并没有超脱于其他行业的浪漫感,但导演职业的确是用镜头在讲述自己对于生活的感受、传达自己的判断,这个特性他很喜欢 —— 小时候大家都在玩游戏机的时候,他更乐意做一个看别人玩的人。「生活中人们对于事件的反应,比事件本身更有趣」,频频把自己放在第三视角观察的人,果然就适合让镜头代替他说话吧。采访中张大磊选择用了喜欢的导演和电影风格的变化,去区分不同阶段的创作心态——在俄罗斯学习电影的学生时代到毕业后的 06 年,导演喜爱的电影美学来自于侯孝贤和小津安二郎;之后他带着一个配置和班底近乎完整的「电影剧组」开了一家婚庆公司,以创作的态度为新人拍摄定制的婚礼短片,也是在那段时间,张大磊开始接触类型片,例如梅尔维尔黑色电影、杜琪峰的黑帮片,还有 70、80 年代诸如卡萨维茨的美国 B 级片……再后来张大磊回归到了电影创作的状态里,他对电影美学风格的探索和追求也回到了比较早期的状态:13 年导演喜欢上了芬兰导演考里斯马基,那些表现人生的悲苦或者是失败的荒诞、戏谑的手法,让他对于生活这一面的观察方式和表述发生了一些改变;这些从他人作品中吸取的养分,成为张大磊现今美学风格的基础。
用现实中的「恍惚感」去创作
「张律自己所言,他的作品是『茶酒混杂』的滋味,清淡与浓烈混合后,生出一股『恍惚感』。 张律拿回忆来讲故事,回忆经过时间的裁剪后,梦与现实会变得含混不清,梦也就变成了现实。张律说他所做的便是把梦和现实节奏相似的地方连起来。因此,银幕上便有了一段段氤氲着朦胧、暧昧感的故事。 」「这种『恍惚感』未必是事件本身,它可能是一段旋律、一阵气味。」张大磊时常会走在街头,不是为了刻意观察某一人事物,而是不设防备地去接受生活发生的种种,像是春天里的雪花膏的味道,让他在那个瞬间愣神。在他的形容里——「这是一种私人的感觉,只有自己能体会到」。生活的模样在张大磊的描述里跳脱出形容词的束缚,被温柔感性的名词包裹。举个例子——平常的一天,导演在庆丰包子铺吃饭,人不多、环境非常安静,面对着窗看车来车往的那一刻,他突然觉得外面的世界像是无声一样,时间的流动在减速,平时的效率论和快节奏在那一瞬分崩离析,自己非常享受这种放松状态。这时候他会把当下抽象的感觉牢牢记下,然后再找到生活中具体的片段去承载它。只要生活还在如常发生,感受也将如常存在,张大磊的创作就依循规律进行下去。生活中张导说自己热情但慢热,对不太熟悉的人可能没办法一下子袒露心思说太多话,他喜欢带着摄影机到街上随便溜达,用机器代替笔记录生活当作日记。因为自己有着导演身份,张大磊有时也会带着内容设计的思路去进行拍摄和剪辑,但他不会像其他的博主那样热爱到公众平台去分享,在他眼里内容通过媒介进行传播皆需要目标,而他选择的分享对象是自己的而非大众,这些内容更像是一种自我的、微型的创作。 对万千个普通平日的细腻感受和对自我的审视,也延伸到导演的作品中。在张大磊的电影作品《八月》和为华为拍摄的短片《法兹》里,主角都是一个名字叫小雷的男孩子,他当中有导演自己的映射,也有属于这个角色自己的立体世界,张大磊不停创作,就是在为这个世界的轮廓拼凑版图。在很多人的普遍理解里,故事情节是真实发生的,感受是虚无缥缈的。然而导演觉得感受是很确切的,情节是「感受」这个点铺开的,平面或立体的虚构的存在。听起来太高深了,结合作品来说好理解一点:比如「《八月》的创作之初也并不是想做一个故事,它是一个午后突然的一阵风,风带来的味道,风送来的一些声音,或者是突然的在街上,突然停下来的一个感受;《法兹》和《蓝色列车》也是,源起都是这样」。
上述我们提到了华为的《法兹》,粗略一点讲这算是导演的第二支品牌影片,早先他还为唯品会创作过《祝您生活愉快》。这两部片张大磊对它们的定义都是「短片」,他与品牌的合作模式要么是朋友牵线,要么是通过 FIRST 青年电影展搭桥,两次都掌握了「创作的主动权」。所以现下在张导的理解里,品牌影片的拍摄和自己创作电影基本区别不大,「能够把甲方的需求放进作品里同时实现作品的艺术价值,正是这些短片存在的意义,形式并无高低之分,重要的是『适合』二字。」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生活本就是流淌着的河水,有的人忙着在大浪淘沙里寻找金子,但也有一些人只是看着河水从眼前流过。张大磊给人一种在缓慢徐行的感觉,大家都疯狂地跑着跳着要搭上未来这趟列车,而导演用「迟钝」形容自己,说他这个人不会对所谓新鲜的东西有很敏锐的眼光。越来越多的品牌在影片质量上向电影靠拢之外,也会更倾向直接邀请电影导演来进行创作,除了那些自带着光环的国际大导,如果有更多品牌能抓到这些极具个性的、私人化风格强烈的导演风格,让他们或安静或疯狂的与众不同给品牌加持,其实也是件不错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