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没有甘肃,但终归得有一处「海边的甘肃」
茫茫山壁下人影细微,失色简陋的镜头里开始播放一段自弹自唱的「日记」。
不伟大的寻梦三部曲
「我的店,离海只有 1250 公里。」开篇回味,不是王家卫的迷离粤语,而是实在的甘肃口音。
导演李智君将影片分三个章节渐进,「回家了,回家」「开店吧,开店」「人生啊,人生」,语气让人慨叹无处不被现实推着走的人生。
分章叙述让人想起前段时间院线排片少得可怜的《小伟》,同样是家庭的分离与回归,也同样运用了现实与虚幻情节的融合,《海边的甘肃》和《小伟》的三人视角不同,它讲的是一个人的寻梦三部曲。
从拾起重温梦境到寻梦路上,再到梦醒后,与团聚开店的「自制泡影」相和解,寻梦之路的跌宕显得普普通通,更多欲求的吐露则关注这场梦的本身。
从选址到采购,用美团一个人开店并不太难,但是如果能和亲人一起为两代人的遗憾努力进发,就好了。浅浅的磨难配以普遍的平凡,这部片子在梦的推进之下,罕见地避开了伟大,陈述了事实。
但浅显平凡并不等同于毫无建设性,在发达的外卖平台帮助下简单做梦,李云港成功了。虽然梦醒了,但这个身在「海边的甘肃」的男人却似乎真的「抵达」了他名字心心念念的地方。
或是对坦诚的奖励,或是安抚孤独结局处的善良独白,影片末尾的设定并没有破灭他的全部幻想,父亲的出现让「梦醒」之后仍算圆满,填补了片头的遗憾。
不高于生活的现代诗
这部《海边的甘肃》足够平静,也具有小人物外壳包裹的巨大起伏,让我想起了很多影片和文学作品。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足够像一首现代诗。
丢掉画面的精巧,不丢掉内容的精巧,大白嗓唱腔下的生活足够酝酿泪点,刻画现实故事不乏成年人偶尔的幻想和童真,角色立体,像大街小巷随处一抓来的。
最精绝的唱词,永远来自被压得最实的生活。寒碜的画面下,生活的智慧结晶付诸每一句台词,不吝展现。
幻想和父亲和好时的 bgm,s期待足够煽情却又尴尬无比的海浪声模拟。
想踹亮亮很久了,好吧那就踹吧。定格画面配上画外音,满怀「贫民英雄」气概的临门一脚,观者近乎在心里拍案叫爽。
生活不像小说设置情节,所以只有会幻想诗和远方的人,才懂其中跌宕起伏的趣味。譬如余秀华说诗歌于她,「不过是一个人摇摇晃晃地在摇摇晃晃的人间走动的时候,它充当了一根拐杖」。
会过生活的人,多少找到了一根拐杖,或许《海边的甘肃》于我们也是这样。
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海,可以听到远方的期待,以及一代人日记般的心声。生活不是华丽的舞台剧,一次落幕就漫长掌声或鸡蛋乱砸就可以评定。生活充斥着尴尬,停滞,想方设法要推翻重来的欲望。
底层人生,我们看厌了正能量的口号,但看到主角说出「希望…大家新年都健康」的那帧画面,我们却又很爱这种真实的心满意足。
诗歌看似是雅致的东西,高于生活,但我们却不爱过高的诗歌,因为无法共情。
不万众瞩目的反转
最后再回味一下影片的反转。
印象里有很多让人匪夷所思、直呼「太敢」的大反转,真相几乎都是一样的路数:无非是一个人的多重人格编织的惊天大骗局,类似经典的《拳击俱乐部》、《无双》。
但是这部影片的反转我很喜欢。他的反转并非设置好了的,而是不得已的。
底层人生注定没有「大骗局」,甚至注定没有观众。谁的人生没点跌宕,就算去煮摩托车也当不了网红。有人说,当代互联网让每个人都能成名 15 分钟,但人生用 15 分钟的刻度依旧无法衡量。
真正的人生故事,往往是我们自己写,自己看,自我感动,自我前进。听起来很孤独,但人生就是这样。一如回看时满满苦滋味的台词:「咱也不孤独啊,咱这么多个股东。」
真正刺痛我们的,也是自己。自导自演,再一句「我怕你们不给我三连」巴巴地自行戳穿,像极了生活里苦中作乐的每个人。《海边的甘肃》的「骗局」让人看到了不甘心被生活错过,努力圆谎,最终又不得不低头自己。一个人的反转,也所有人生活里的共鸣。
兄弟亲人四散各地,幻想在「另一个平行世界下」相聚齐力开店,当然比独自硬抗要轻松快慰。主角并没有像《吉祥如意》里的大鹏费尽苦心想圆梦一场,也正是因为大多数普通人,都无法做到真正拿「生活」来体验「生活」。
从力度上来说也一样,不营造不强调不惊变,甚至如果你开了一会小差,就会完全没发现这里有一处反转,但这就是足够力度的反转。与剧情走线的结合连贯而紧密,顺滑得不行,一如生活的下一步艰难险阻,也不会给你提示音。
影片收束,「三不」的小标题让我总结出一对核心问答。不那么开心的生活,怎么过得好一些?答案是会做梦,懂得写诗,然后学着自己一个人安然面对人生的谎言与反转。
总之,谁都该有一处自己的「海边的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