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雪峰,北京留不了你

古原 古三古四 2021-04-16

这两天网络红人,考研老师张雪峰离开北京了。

据他的朋友储殷教授说,无他,就是孩子上不了学,没有北京户口。

讲到这里,大家应该知道今天我想骂什么了,不就是骂不能自由落户吗?不,你猜错了,我总是喜欢和别人骂的不一样,今天,我连自由落户一起骂。

前不久,我的老家江西,率先在全国推出一个户籍改革的大举措,叫作全省范围内自由落户,不少老乡欢呼,户籍改革就应该这样改。

不久前,还有网友在群里说,瞧瞧越南,和中国一样存在户籍制度,现在取消了。

我要说,你们都高兴的太早了!江西省的自由落户改革实际上代表着户籍制度的进一步加强,而越南取消户籍的背后,其实本质上在加强户籍制度。

WHAT?你在说什么鬼?不要急,且听我慢慢道来。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什么是户籍制度。

01

什么是户籍制度呢?

 户籍制,也就是户口制度,是指通过各级权力机构对其所辖范围内的户口进行调查、登记、申报,并按一定的原则进行立户、分类、划等和编制。它是统治者征调赋役、落实行政管理、执行法律、分配资源的主要依据。

古代的户籍制度主要用于控制人口流动,征调赋役的手段,毕竟人跑来跑去的,容易聚集造反,碰到要修个长城、挖上皇帝募墓时容易找到免费劳动力。

但现代的户籍制就不一样了。现代的户籍制度,本质上是福利制度的产物。

福利制度?很多人一听就炸毛了,改革开放前,中国户籍制度那么严格,不能去外地工作,不能去外地生活,连出个远门都要有介绍信,你把这个叫作福利制度的产物吗?那时有什么福利呀!

咱中国人最羡慕的就是欧美的福利制度了,从出生到坟墓,一切全包,我们改开前那日子过的一个惨,和福利制度有个毛线关系。

我不得不说,要不你就是太年轻,要不你呢,就是错误理解福利制度。福利制度和穷富没有关系,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实施福利制度,并不因为你拿到的东西少,你就不享受福利制度了。

在改开前,中国实施了城乡二元化的户籍管理模式。 

农村人是无法进入到城市里的,户籍制度将一个区域的人分为了两个集体,两个集体相互承担的税赋与社会福利是有明显区别的。

农村有没有搞过高福利制度呢?当然搞过。

初期成立的人民公社,提倡实行粮食供给制和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方式。

什么叫供给制啊,就是福利制度嘛。象现在的义务教育,不就是供给制吗?不花钱,按政府标准分配。

粮食分配实行供给制,是按人头和有关标准将粮食无偿分给社员家庭,办了公共食堂的则直接分到食堂,社员在食堂吃饭不要钱。

有的公社不仅包吃饭,还对社员其他消费也实行供给制。比如,河南省七里营人民公社实行了“十六包”:包吃饭,包穿衣,包医疗,包学习,包婚、丧、娶、嫁等。在供给制外,另外每月发工资。

这个福利制度怎么样?666啊,我们无比羡慕的欧美福利生活,在几十年前就在中国农村广泛实施过的。

欧美的福利制度和中国曾经实施的比起来,那算个屁,我们十六包,他才几包?

而要实施福利制度,必须搞户籍制度。

道理很简单,既然是发福利,那人口数量不固定的话,怎么发?

政府准备了一个亿,给一百万人发福利,一人发一百,你明天来个五百万人,我也一人发一百,就钱就不够发了呀。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城市里,主要是国企和行政事业单位,也搞福利制度的。

职工从生到死全包,有产假、单位有托儿所、幼儿园,大的国企自己还有医院,自己办的有食堂,死了有丧葬费,病了单位报销。

 如果允许农村人进入城市工作,那就必然打破城市的福利制度。城市里的幼儿园、小学、医院、粮票都是根据城市人口数计划好的,如果随便增加人口,那是无法承载的。 

不光是农民,包括城市居民在各城市流动,全部都是受到管制的。人员流动只能服从于政府计划安排,在这一制度下城市对农村的压榨就不展开说了(怕怕)。 

中国改开前在城市实施的户籍管理,是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和其他城市的人口进入,确保短缺经济下有限的农产品资源和轻工业产品资源的“福利性指标分配”。

也就是说,如果你在一个城市获得了落户的资格,子女教育、各项票证的分配以及就业等,就可以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和保障。

而所谓城市之间的户籍管理的差别化,取决于城市政府可能提供的公共资源的多寡,而城市等级越高,经济发展越好,福利供给的能力就越强,因此就出现了城市户籍的排他性。

所以,中国可是世界上第一批大规模实施福利制度的国家之一,并且是高福利国家。

高福利可不是指供给多而是指覆盖范围广,不要小看穷国家,非洲那么多穷国,实施高福利的国家可不少,塞拉利昂全国只有一台呼吸机,可是他们可是高福利国家,因为他们医疗全免费,羡慕不?

而福利制度必须建立户籍制度,这个那个的都免费,那肯定需要资格,这个资格就叫户籍。

02

户口本是集体所有制的凭证

你家里那本户口本代表什么呢?代表着你从属于某一集体,获得了某一集体内福利的享用资格。张雪峰要离开北京,因为他没有拿到这个资格。

有人说,这不公平。哪不公平了?你想拿福利,怎么可能不要资格,不设门槛。

北京那寸土寸金的地方修的好学校,那么名校出来的好老师,那么多优质的医疗资源,只要有本地户口,就基本可以免费使用,谁都可以用,那怎么分?只能划分一个集体,才能搞福利制度,也就是说福利制度必定需要划分集体,将人分为三六九等。

这就是集体所有制。

集体所有制在分配产权时,往往采取的根据人头进行分配,而人头是随着人口的增减是在变化的;所以他无法将产权分配到具体的个人名下。

有人说,大企业股东有几万个甚至几十万个,也叫集体所有制。错了,你买的股票是份额清晰的。是可以转让的。

而集体产权是份额不清晰的,无法转让的,你不知道你有多少比例,因为名义产权人的数量是在变化的。

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人就知道, 中国农村的宅基地分配在土地较充裕的情况下,采取的是人头分配。很多地方采取的就是男丁分配模式。

香港的新界和大陆的很多农村,采取的都是这种模式。  这就意味着,在集体所有制的土地中,每一家人所占有的份额其实是不确定的。

生女孩就分得少,生男孩就分得多。这是中国农村普遍重男轻女的根本原因,其他所谓历史、文化、性别冲突的解释都是不充足的。 

在所谓集体建设用地通过出租转售的方式获得的收入,往往也是根据人头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模式和全民所有制是一样的,所有的人并没有稳定的产权预期,很容易就沦为公地悲剧了。

 为什么把户籍制称作集体所有制呢? 

理由一、户籍制也是划定区域,按人头进行管制的制度,登记户籍的目的,就是要将某人划入某一集体;

 理由二、在划定区域内,不管是赋役还是资源分配,都是以人头为单位来进行的,承担的负担和获得的资源并没有固定的份额,而是以人头为单位。

 理由三、户籍制的假设前提就是某人归属于某地,某地归属于某群人,这与集体所有制下的工厂、土地是同一逻辑。 

所以,现在懂了吗?户口本就是代表着你是集体中的一员!是你获得福利的凭证。

03

集体所有制必然排外

中国城市里有很多城中村,有的拆迁了暴富了,有的还没拆迁。你可以问一下他们的村长,我能不能把户口转到你们村里来?村长一定会一巴掌把你扇到门外去,你想的美!

为什么呀?

因为你想分他们的钱。

中国第一轮户籍改革是松绑了劳动力,让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甚至在一定时间段,消灭了部分福利制度,使得社会人口流动巨幅增加。

但是,城市福利供给制度又开始死灰复燃了,大规模的公有教育和医疗的投入,使得中国城市福利制度从原来的票证供应变成了公共服务的支出,而公共服务的排他性在户籍管理制度的作用下,变成了人口的排他性。

劳动力流入地大多是经济增长最快的城市和地区,公共财政的剩余也就转化为了公共服务的支出。这种排他性的户籍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逐渐地固化了当地户籍居民的利益。

而流入地的农村和小城镇也是如此,人口流入越多的村镇,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公共福利支出也就越大,对当地居民的福利供给就越多。

华西大队本村人口每户都可以有别墅,这是村集体提供的福利,具有强烈的排他性,但是创造收益的当然有企业家的功劳,但是所有涉及十几万外来劳动人口却无法获得与本地村民同等的收益。

他们的收益只是拿到了他们的工资。在这样一个村庄,如果要人人有福利,则会大大降低村民原有的福利,从而改变利益分配关系,必然会遭到村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反对。

即使在没有足够公共资源可供分配的其他地方的村庄,也存在着此类问题,毕竟耕地和宅基地资源极其有限,很难打破户籍的壁垒。 

农民工进入城市后,最大的困难就是教育资源的不足。

曾有一段时间各地打工子弟学校处处开花。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民营教育和医疗很发达,在社会养老福利制度未全面实施的那十几年,户口那张纸是张废纸,因为完全没有用处。

不需要户口,就可以自己购买到教育和医疗服务,要户口有用吗?

但后来大量的打工者学校被政府以办学资质、条件等要求被勒令关闭了。

导致中国在数十年来出现了大规模的人伦惨剧,长时间保持数以千万计的留守儿童。

 导致这一灾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还是在于集体所有制下的义务教育制度。 

义务教育主要承担者是地方财政。一地的人口数量相对稳定,政府官员才能计算出需要配套多少学校和老师。

而且义务教育是一种均等化的教育体系,要确保每一个人得到的教育服务是一样的。

所有的学校,都是应该有操场的,都是应该配备相同的教具的,配备相应的老师的。 

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按人头来分配的集体所有制模式。 

在集体所有制模式下,如果要服务于源源不断的外来人口,那就需要地方政府不断地进行财政投入或者降低原来集体人口的教育标准。不管是地方政府和原有居民,都反对这种做法。

中国的大城市普遍出台了限制人口增长的政策,其背后的的动机就是当人口规模不断增大时,城市的公共服务能力无法满足。

上海对外来人口的排斥中,就明确提到,现有的公共服务无法满足不断增加的城市人口,因而要对城市人口进行总量控制。

不管是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医疗、教育,都会让城市不堪重负。

而一个城市将所谓公共服务列入自己的职责时,就不可避免需要采用集体所有制,才能维持公共服务的水平。

 我们看到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其实并不存在城市政府管理能力的问题,根本原因是这种历史沿袭下来的公共福利分配体系的排他性造成的。

如果在改革开放之初,利益固化的格局还没有形成,打破户籍管制制度障碍的难度可能比现在要小很多。但是当群体间利益差别的格局已经形成时,要打破这种固化的利益藩篱,难度则超乎想象。

问题的原因不在于城市的大小,而在于这种公共福利资源的稀缺性和未来可能分享的人数的多少。

因此,只要是在人口流入地区,当外来的城镇间流动人口和农业转移人口达到了一定规模之后,改革的难度就会加大。

无论是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抑或是小城镇,甚至是村庄。当一个城市的外来人口达到几百万的时候,解决问题的难度就会无限放大。

即便是一个小城镇和村庄,当外来人口的绝对数量和占比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这个村庄和小城镇也不会轻易地推进户籍改革。

毕竟户籍背后的利益分配关乎到每个户籍居民的利益。而对于外来人口,毕竟他们的“外来”已经在排他性的概念之中,而且他们在家乡还能享有一块集体的福利。

他们对于户籍改革的期盼只是渴望而不可及的新增收益。

而对于当地的户籍居民来说,已经揣到腰包里的福利,而且也看到了未来明显的可增长预期,如果户改动了这块奶酪,肯定会引发强烈的不满。

这也是绝大部分人口流入地的城镇迟迟不愿意推进户籍改革的根本原因。  集体所有制下的均分福利,必然随着新增人口被摊薄,这是户籍制度与福利制度叠加后产生的集体所有制灾难。 

再说一次, 福利制度必然以集体所有制为基础,否则无法分配。 

任何一个城市的福利制度,都不可能无限地向流动人口供应,因为这必将导致福利制度的不稳定,政府支出的不可控。 

只要实施福利制度,一定要实施户籍制度,也就是排外制度。

04

现在的户籍改革是真改革吗

 2013年,中国政府发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和由此衍生的蓝印户口等户口类型,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 

这是户籍制度改革吗?不叫农业户口了,就改变了城乡二元结构吗?这是一种掩耳盗铃的做法。 

江西省允许全省居民自由落户是户籍改革吗?

不是,只不过是扩大集体的范围,进行省一级的福利资金的统筹。也就是说,大锅饭的锅搞大一点,从县市变成省。

人民公社刚开始搞的时候,也经历过这个过程,就是数个公社合并成为一个高级社,更大范围的将更多的人纳入福利制度。

锅越搞越大是好事吗?

现在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那就是再把锅再造的大一点,变成一口天大的锅。

算了,真要比锅大,比不上美国民主党和欧洲的白左,他们的甚至想做一口世界大锅。

今天的中国,已经大步迈向福利社会,户籍制度不是减弱了,而是进一步加强了。

 以城市为单位的福利集体所有制正在迅速形成,不管是私立还是公立,不管是幼儿园还是小初高,基本上都采取了限制外来人口的举措。

 原来可以自由上的私立幼儿园,现在改为限定价格的普惠幼儿园。家长报名开始要带着户口本、房产证、出生证明,房产证明等一系列证件了。 

东莞的私立小学在2020年也终止了自由入学,加入了摇号模式,而优先的就是本地户籍的小孩。

 户籍改革,公知们喊了N年,终于在他们呼唤的集体所有制福利制度的驱动下,户籍进一步得到了强化,这真是无比讽刺的一幕。 

而越南,欧洲,美国,他们真的就没有户籍制度了么?不,福利制度必以集体所有制为前提,当然是有的,下节我们就来看看世界上的集体所有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