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遇!「范宽·郭熙·李唐」三大宋画高峰10月同台,展出清单来了
© 展玩图文消息版权已交由版权机构代理
严禁门户网站、自媒体平台等未经授权复制、抄袭或抓取,违者必究
终于!终于!
台北故宫博物院公布了今年秋季万众瞩目重磅特展——“镇院国宝—范宽·郭熙·李唐”的最终“展件清单”。
北宋三大山水神品、台北故宫“镇院三宝”,合体的日子就在10月6日——
- 范宽(约 950-1032 后)《溪山行旅》
- 郭熙(约 1023-1087后)《早春图》
- 李唐(约 1049-1130 后)《万壑松风》
上一次“三宝”同时登场,已是十年之前。
这将是台北故宫在北部院区即将进行整修工程前,最重要的一次特展。
©台北故宫博物院-国宝新视界
这三件美术史上的赫赫名迹,皆为不折不扣的国宝级文物。
上世纪五十年代起,高居翰(James Cahill)、方闻、班宗华(Richard M. Barnhart)、李霖灿等艺术史学家常在学术著作中将《溪山行旅图》《早春图》和《万壑松风图》并列提及,作为艺术史断代分析的重要佐证。
△ 台北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正展卷《溪山行旅图》与《万壑松风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三件巨幅立轴,分别代表了北宋“巨碑式”山水画的典范,虽非全然地模仿真境,但却是通过对自然的静观与体悟,重新组织凝聚而成的理想山水典型。
根据画上记年来推算,时代最近的《万壑松风》(1124),距今已有897年;《早春图》(1072)距今长达949年;而《溪山行旅图》虽然没有记年,但作品年份更已超过千年。
▼
北宋范宽 溪山行旅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北宋郭熙 早春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北宋李唐 万壑松风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考虑到三件国宝年代久远、绢本材质更是脆弱,为了将强对珍贵文物的保护,减少被光线照射的时间,每次展览必须至少间隔三年以上,且展期不能超过42天。
2011年10月的“精彩100:国宝总动员特展”,是上一次“三宝”同时登场,已是十年之前;再向前追溯,则是2006-2007年轰动一时的“大观:北宋书画特展”。
©图源网络
此次除了同台展出三件国宝级宋画之外,台北故宫还特别选取了曾受这三家风格影响的9件院藏绘画,时代横跨元代至民国,呈现后人汲古创新的时代风貌。
包括传为郭熙的《秋山行旅图》、明代董其昌《仿范宽溪山行旅图》、唐寅《观瀑图》、蓝瑛《仿李唐层岩红树》、清代唐岱《仿范宽山水》等,这些后世追仿的实例,不仅具体而微地勾勒出三家画风的传续脉络,也更确立了范宽、郭熙、李唐在山水画史上的崇高地位。
届时在展厅现场,还将配合台北故宫在去年全新摄制的8K超高画质影片,巨细靡遗地诠释三件国宝级宋画最精微的内容,在本次推送中大家也可以先睹为快。
*8K超高清解析度:目前实验中的数位影像标准,7680×4320,它的清晰度是一般我们熟知的1080p高清画质的16倍。
1.
宋 范宽:溪山行旅
台北故宫博物院|国宝新世界|范宽-溪山行旅 时长:3'16''
画中的树干粗壮,盘根错节,生动地表现出长于坚硬岩石表层历经风霜的老树。
经过画家对人物动作、表情及自然景物的细致描绘,使得这幅雄壮沉稳的山水画中带有活泼的生气。
除了气势逼人的山水外,还有各类藏家的题款与印章,彰显着这幅稀世珍宝的流传有序。
北宋灭亡,皇宫里的大量珍宝绘画开始流散,《溪山行旅图》便是其中之一;明代初年它被收藏在宫中,后来流入民间,大鉴赏家董其昌在诗塘上观后题字;清初经收藏家梁清标之手,转入乾隆皇帝内府;上世纪三十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将紫禁城的珍宝分批南迁,这其中也包括《溪山行旅图》。最终,此画珍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董其昌题 范宽 溪山行旅图
2.
宋 郭熙:早春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国宝新世界|郭熙-早春图 时长:3'07''
郭熙落款
山石多用“云头皴”,林木则为“蟹爪枝”,画面看似烟岚浮动。
深山中有宏伟的殿堂楼阁和草亭,背后衬以远山。
画中有实体的山川、林木、建筑物,也有无具体形象的云雾、烟岚、空气,显示画家高超的绘画技能。《早春图》中山石林木水流的合理安排,也被解释为帝国气象或人伦秩序的象征。
3.
宋 李唐:万壑松风
台北故宫博物院|国宝新世界|李唐-万壑松风 时长:3'17''
山岗、峭壁,造型沈稳厚重,纹理如同经过斧头砍凿。山腰白云冉冉欲动,还柔和调剂了画面气氛。
瀑布一线垂下,几折而后,转成一滩溪涧,穿石而过。
李唐在构图上扩大了近景林木的比例,缩小了主峰,使近景松林和观者的距离接近,空间结构更为合理。
完成于1124年的《万壑松风图》和前两幅画作不同。
《溪山行旅图》和《早春图》都有渺小的一般人物点缀于画中,画家悉心描绘出他们的身份、衣着、动作与情态。
这种写实的、叙述性的绘画意念承自唐、五代的行旅山水,而在十一世纪后半北宋中期达到完美的表现。
进入十二世纪,北宋最后的王朝徽宗皇帝时期(1101-1125),绘画与诗结合,文学中抽象的,或象征主义的手法引入绘画。相对地,《万壑松风图》没有叙述性的点景人物或建筑物,而是用深山、云、松林、瀑布、湍流呈现经常出现在诗歌中,描写深谷松涛的题材。
左:溪山行旅图 局部
右:早春图 局部
- 更多参展画作 -
(传)宋 郭熙 秋山行旅图 轴
(传)宋 郭熙 秋山行旅图 局部
元 曹知白 山水 册
明 董其昌 仿范宽溪山行旅图 册
明 唐寅 观瀑图 轴
清 唐岱 仿范宽山水
然而,今年想要去现场见证这难得的时刻并不易。
时空带来的限制,本就让今人与宋画真迹间存在着阻隔。一方面由于散落全球难以一一前往得见,另一方面更因年代久远画面脆弱有着严格的休眠期。无论普通人还是研究者,想要在一生中看遍亲见每件宋画真迹,几乎绝无可能。即便在数字图像发达的当下,也无法搜尽全部存世宋画的高清图像——能做到接近真迹的,更是少之又少。正因此,对认识与研究宋画来说,公布最接近真迹的图像,最最基础,恰恰也最为重要。
在全球学界、艺术界与收藏界,“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之《宋画全集》被奉为权威。这项力图以最接近原迹的方式,出版全球庋藏宋画的庞大计划,已经进行了十余年。
2021年,我们终于等来了《宋画全集·第四卷》(台北故宫博物院卷)的出版。此卷将台北故宫递藏有绪、著录详明的“宋画”(含五代、辽、金)共223件(套)辑为六册,集结出版——这意味着,台北故宫庋藏宋画主体终于首次被完整、系统地公开出版——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参 考 资 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