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秒”击败“6亿年”,什么成就了安徽的“逆袭”
100年,很短
在人类史中,仅是一个片段
100年,很长
对于一个省域来说,有划时代意义
从一穷二白的“老大难”
到经济总量跃居全国“第一方阵”,
从多灾多难的传统农业省
到冉冉升起的新兴工业省,
从闭塞落后的内陆省份
到内外联动的开放新高地,
从新中国成立时
青壮年文盲超千万的科教文卫事业“后进生”
到科技创新领域并跑领跑的“拔尖生”……
这些巨变源自哪里?
就像网红歌曲《你的答案》里唱的那样:
“黎明的那道光会越过黑暗”,
百年的历史,
雄辩地回答了这划时代的答案。
曾经的安徽,一穷二白、多灾多难。
1950年7月,淮河发生严重洪灾。据当时电报记载:“房屋被冲倒或淹塌,不少是全村沉没。群众来不及逃走或攀登树上、失足落水……”
毛泽东主席看到电报后落了眼泪,并批示“限日作出导淮计划”。1951年5月,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
1951年5月,中央治淮慰问团在板桥水库授“一定要把淮河修好”锦旗,万民欢腾的场面。(资料图)
新中国成立之初,淮河和长江流域连续两年发生洪涝灾害,皖北、皖南两区超过900万群众受灾。
灾情发生之时,中共皖南区委在一份决定中明确强调“帮助他们(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哪怕是一件小事,能解决的就要解决”。
多次洪灾后,大规模治淮建设启动。一项项治淮水利工程,构筑了防洪战汛的“铜墙铁壁”,经受住了历次大洪水的考验。
1950年11月之后委员会成立。图为治淮委员会主任曾山在第一次治淮会议上报告治淮方案。(资料图)
依靠人民,风雨同舟。党领导新生的人民政权战胜了洪涝灾难等严峻考验,在14万平方公里江淮大地上团结带领人民拉开了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大幕。
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寻找通往未来的钥匙。
时间来到2021年6月17日—18日。世界显示产业大会在合肥举办。
新型显示产业是万物互联时代支撑消费升级、生活品质提升的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合肥实现了“从沙子到整机”的全产业链布局,成为国内产业链最完整、技术水平最先进的集群。
进入新发展阶段,安徽实现了经济总量跃居全国第一方阵的历史性跨越,照亮着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这个“看得见的未来”。
从过去看到未来,是什么成就了安徽的“逆袭”?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历任省委省政府立足发展不足、发展不优、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充分利用我省的资源条件和发展优势,把一个又一个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书写在江淮大地之上、落实在惠民利民的实践之中。
安徽安利合成革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曾经的“老大难”的农业省份不断探索和拓宽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的崛起之路。
1952年,全省已经建立国营企业650家,依托这些国营企业,逐步奠定了工业基础。
改革开放之初的1981年,我省明确提出发展轻工业、电子工业和消费品生产,积极调整工业经济结构,不断健全工业经济体系,一度造就了“轻工大省”的美誉。
长江中路老照片。(资料图)
进入新世纪,我省明确提出工业强省主战略,发展能源原材料深加工产业,培育壮大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之路。
城镇化的起步也是如此。安徽有序引导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努力让新市民在城市过上更有尊严、更有保障的新生活。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传承“大包干”精神,安徽在农村税费改革、住房制度改革、股权激励分红制度改革、义务教育均等化改革、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等方面锐意争先,以制度创新增优势、添动力。
小岗村农民按下红手印的“大包干”契约。
从改革开放之初放手“傻子瓜子”为个私经营闯路,到全面深化改革搭建人民群众建功立业舞台,让创业创新活力涌流,把民智民力转化为内生动力,为安徽腾飞注入活力泉源。
这是一个“200秒”击败“6亿年”的故事。
2020年12月4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宣布该校潘建伟等人成功构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求解数学算法高斯玻色取样只需200秒,而世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要用6亿年。这一突破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实现“量子优越性”的国家。
科研人员对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进行调试升级实验。
科技创新领域,一直是“后浪推前浪”。
安徽,在创新领域起步不早,但如今成为创新赛道上的“种子选手”和“实力后浪”。
从中国第一台VCD、第一台微型计算机,到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全球首台量子计算机等一项项“世界第一”展现了安徽创新的“闪光轨迹”。
国际上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于2016年8月16日成功发射。
为何充满想象力的“创新火花”持续在安徽这片土地绽放?
安徽素有最具优势、最可宝贵的“创新基因”。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安徽发展史,也是一部求新求变、锐意进取的创新史。
1970年,仅有学部委员2人、教授9人的中国科技大学南迁安徽合肥。
1978年9月,中科院合肥分院成立了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成为国内领先的大科学工程性基础研究所。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38研究所、43研究所等国内顶尖的大院大所,在上世纪80年代初相继开启从西部地区外迁的历程,几经辗转之后相继落户安徽。
中科大先研院
高校院所的入驻,构筑了安徽的“创新宝库”,塑造了科技创新的“一手好牌”,这背后是安徽“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的长远眼光。
科研要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而建立科创平台尤为关键。建成用好科研的“大平台”,才有创新的“大舞台”。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肥滨湖科学城、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和“一室一中心”,高规格建设重大创新平台,集聚高精尖创新资源,安徽搭建引领性创新平台加速“领跑”。
中国声谷体验平台
中科院院士杜江峰曾不无感慨地讲述这样一段经历:2010年时他的研究团队购买一台国外仪器,遭遇对方漫天要价、维修拖延等种种怠慢,因为我们自己不会生产。仅过了几年,源于杜江峰院士实验室技术的国仪量子(合肥)技术有限公司研发出的第一款商业化产品,就是当年困扰杜院士的那台仪器,打破了国外厂商垄断的局面,并且在关键指标上实现超越。
事实证明,唯有提高创新能力,实现关键技术突破,才能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打破“卡脖子”难题。
安徽走“科创+产业”道路,聚焦“卡链”“断链”产品和技术,部署一批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研发转化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以科技创新“领先一步”推动产业创新“领先一路”。
中国科技大学
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拆除阻碍产业化的“篱笆墙”。安徽打造成果转化先行区,推进科技成果由“实验室”向“大市场”迈进。
安徽作为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整体推进超过70项制度创新,一项项突破性的制度设计,畅通了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对接通道。
长江淮河横跨全境,江淮分水岭横亘中部,西部南部群山绵延。独特的地理位置让安徽在很长时期内都面对着特殊的省情:城乡差距明显,区域差异显著,基础设施薄弱……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发展不能是“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协调发展,就要找出短板,均衡“用力”,在补齐短板上多发力,“用十个指头弹钢琴”。
多年来,农业大省安徽一直在为农村发展探寻出路,从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大力发展小城镇,到探索建设“阜阳乡镇企业制度建设试验区”,再到鼓励乡镇企业大力发展“块状经济”,全力探索在县域工业化进程走出一条以城带乡、城乡统筹之路。
进入新世纪,安徽立足资源优势、以发展特色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县域工业化持续加速,县域经济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度一度与城市经济并驾齐驱。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推动城乡携手一体奋进,安徽出台一系列富有含金量的政策,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让农民喝上干净水、走上平坦路、住上安全房,过上现代生活。江淮大地上,城乡联系日益密切。
锻造引领增长核,打造多点增长极。从合肥都市圈,到皖西、皖南、皖北,“一圈五区”协同发力。
芜宣机场开通运行
2021年前两个月,位于合肥经开区的联宝科技公司迎来营收爆发。联想集团副总裁、联宝科技首席执行官柏鹏将之解读为:“合肥都市圈的战略布局为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关键人才的引进,配套的物流,关键技术和零部件能实现本土化合作。”如今,联宝公司60%以上的机构件来自合肥当地和都市圈内的六安、滁州等地,带动上下游相关企业超过70家。
居中靠东、连南接北、左右逢源。独特的区位优势,赋予了安徽广阔空间。
从1982年的“上海经济区”,到1992年“长三角城市群”一词横空出世,再到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
安徽,经历了从长三角一体化的“旁听生”到“插班生”,再到“正式生”的转变。
三省一市“四手联弹”,一体化步伐更加有力。新时代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交响曲”中,安徽正留下更加精彩的乐章。
海,是开放的代名词。“不靠海”的内陆省份安徽,却一直保持着对大海、对开放的向往。
1984年,安徽发生了几件大事。
一件是省委省政府出台文件,简化外资企业审批流程,出台税收减免政策。
一件是全省首家外商投资企业——安利合成革股份公司成立。当年,这家公司一周时间生产的合成革,就能从合肥铺到上海。
还有一件是临危受命的合肥市第二轻工机械厂负责人张巨声凑了70万元,建成了6条“土制生产线”,当年春节,第一台电冰箱下线。
合肥市第二轻工机械厂,就是大名鼎鼎的美菱电器集团的前身。2年之后,美菱电器引进意大利企业的国际先进生产线,仅问世1年就让美菱突破产值破亿元大关。
合肥美菱奥凯电器有限责任公司波轮洗衣机生产线。
现在的年轻人也许无法想象,当时“安徽造”的美菱电器“火”成了什么样。
开放以独特的活力,让一个内陆省份受到深刻的洗礼。
从上世纪80年代“远学粤闽、近学江浙”到90年代“开发皖江、呼应浦东”,从实施“外向带动”“东向发展”战略到融入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建设,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安徽开放发展的定位愈加精准、开放发展的姿态愈加主动、开放发展的舞台愈加广阔。
合肥中欧班列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主动接受上海自贸区建设的辐射带动,坚持构筑开放大通道大通关大平台,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健全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加快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2020年初以来,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安徽积极帮助外贸企业保订单、保市场、保份额,全力以赴稳住外贸基本盘。全省外贸在变局中表现出了极强韧性,呈现企稳向好的发展态势。
合肥经开区综合保税区
疫情之下,逆势而上,安徽外贸交出了亮眼成绩单——2020年,安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5406.4亿元人民币,比2019年同期增长14.1%。
提高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自觉性和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
安徽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推进更高水平合作发展。
承接产业转移,推动招商引资,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关键路径。
自贸试验区是全国开放水平最高的区域。2020年9月24日,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揭牌。安徽自贸试验区发挥制度创新这个核心功能,对标国际先进规则,加大开放力度,探索形成片区联动、协同高效、竞相发展的新模式。
2020年4月底,蔚来中国总部项目落户安徽合肥,建立总部管理、研发、销售服务、供应链制造一体化基地。“合肥有着一流的营商环境。我现在见到很多企业家,都会跟他们说赶紧来合肥。”蔚来汽车创始人、董事长李斌说。
李斌口中的“营商环境”,当起城市招商的“金招牌”,让许多企业家“路转粉”,扎根于安徽这片投资热土。
江淮蔚来汽车生产线
安徽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开展创优营商环境系列提升行动,在企业开办时间、行政审批、工程项目建设审批、不动产登记等20个方面对接国内外先进标准,攻坚长期困扰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堵点痛点,建立常态化“四送一服”点对点服务企业制度机制。
“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将在融入安徽腾飞进程中实现更大发展。”全国工商联女企业家商会会长、苏宁环球集团公司总裁吴兆兰今年4月份到访安徽时的这番话,道出了许多企业家的心声。
合肥滨湖新区
14万平方公里的江淮大地上,百年沧桑巨变和跨越变迁让这部壮丽史诗的安徽篇章更加恢弘激越、气势磅礴。
《觉醒年代》中有这么一句台词:“天下的路是留给天下的人走的,有志者事竟成!”
这条路上,安徽人交出了一份划时代的发展答卷。
来源:安徽日报
● 省委平安安徽建设领导小组召开会议● 省教育整顿办召开全省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第三次视频调度会● 教育整顿即将“回头看”,释放三大信号● 李锦斌强调:坚持常态化机制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努力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安徽法治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