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和顺和美和谐安徽根基——安徽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综述
医疗纠纷增多容易导致医患关系紧张,进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马鞍山市委政法委牵头推动卫健、司法行政等部门建立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创新探索树导向、依法解、促防范的“导、解、防”工作法,近年来成功化解医疗纠纷1157起。这也是我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一个生动缩影。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指示精神,持续深化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大量矛盾纠纷在基层和一线得到有效化解,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创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百姓和顺、城乡和美、社会和谐“三和”相融。
健全工作体系
部门联动依法化解
近年来,《关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安徽的实施意见》《关于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实施意见》等全省性指导意见,为我省探索新时代“枫桥经验”安徽实践提供了制度设计和政策支撑。
各级党委、政府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健全协调机制,定期研究部署,认真组织实施,破解工作难题,形成了自下而上、逐级吸附、递进消化、有效衔接的矛盾纠纷分级治理模式。
强化法治保障,我省用好地方立法权,省级颁布实施《安徽省多元化解纠纷促进条例》并予以适时修订,各市突出“实”“新”“快”完善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立法规划,形成“一事一法”、特色“小快灵”等经验做法,地方立法补充作用、灵活功能充分发挥。
坚持依法化解,推动政法单位聚焦聚力矛盾纠纷预防疏导,公安机关发挥城乡社区民警、驻村辅警矛盾纠纷排查“前沿阵地”作用,开展“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安徽版、网络版、创新版;法院系统创新“员额法官+法官助理+调解员+书记员”调解团队,指派具有丰富审判经验的法官与调解员“一对一”搭配,共同参与释法答疑、纠纷调解、司法确认、协议履行全过程,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不断提升。
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更加顺畅,警民联调、诉调对接、访调对接深入推进,医疗纠纷、交通事故、劳动争议等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显现第三方优势。目前,全省公安派出所设联调室1589个,信访部门设联调室456个,1728家调解组织入驻法院诉讼服务中心,113家法院诉讼服务中心设立覆盖金融消费、知识产权等20多个行业领域的调解工作室,初步形成了部门联动、集成作战的良好局面。
坚持问题导向
建强平台提升质效
加快推进“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建设,依托综治中心、群众来访接待中心、诉讼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等实体平台,因地制宜整合政法部门资源,吸纳行业部门力量,建立完善市级“一站式”矛调中心14个,县级119个,努力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
通过高站位谋划、高标准推进各级综治中心标准化、实体化、规范化建设,现在省市县三级全部成立有机构编制的综治中心,枢纽作用得以发挥,在基层形成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条龙”。
大力加强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人民调解组织体系覆盖城乡;持续加强调解队伍建设,调解员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深化调解保障能力建设,举办全省调解技能竞赛……我省坚持调解优先,强化调解能力建设一系列举措的成效进一步显现。据统计,2020年至今,我省有20个人民调解委员会和61名人民调解员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荣誉称号。
聚焦重点领域、重点问题和重点时段,展开专项攻坚,积极防范各类矛盾风险隐患。针对矛盾纠纷易激化升级问题,在12个重点领域部署开展专项攻坚行动,最大程度守护群众生命安全;针对婚恋家庭类矛盾纠纷易发多发、隐蔽性强等问题,健全常态化跟踪排查机制,推进家事调解委员会建设;针对房产物业纠纷攀升等情况,实施“皖美红色物业”三年行动;针对农村地区“人地矛盾”问题,开展全省农村宅基地承包地纠纷专项排查化解,切实做到前瞻预防、前端治理。
创新安徽实践
满园春色“枫”景如画
北有“一杯茶”、中有“六尺巷”、南有“作退一步想”,如今在安徽,一大批具有徽风皖韵的矛盾纠纷化解品牌涌现出来。
为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安徽样板,我省加强品牌培育,努力推动各地结合地方特色深化创新实践。
马鞍山市“导、解、防”工作法、芜湖市“三问”工作法、安庆市“六尺巷六步走”调解工作法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成功争创全国“枫桥式公安派出所”9个;滁州市“法院+商会”经验做法在全国调解工作会议上交流发言;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为契机,打造安徽品牌集群,我省8项经验在全国会议上交流……越来越多的安徽品牌叫响全国。
“枫桥经验”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要紧紧依靠群众,夯实基层基础。我省坚持强本固基,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持续增强基层党组织行政执行、为民服务、议事协商、应急管理、平安建设能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源头化解矛盾纠纷的战斗堡垒作用。
同时,加强网格化服务管理,实现矛盾纠纷排查预警化解由“被动应对”转变为“主动发现、主动解决”,打通矛盾预防化解工作“最后一公里”。坚持依靠发动群众,建强建好30.7万名“江淮义警”等群防群治力量,创新实践商贸繁华区“十户联防”等工作机制,推动邻里守望互助、和睦共建。坚持开放共治,“两代表一委员”“五老人员”“新乡贤”“和事佬”“老娘舅”等多元主体参与说理劝和成为常态,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实践更加生动。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李晓群
编辑:杨思淼
文章好看就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