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数据:中外院外心脏骤停急救的比较

曹云山 NEJM医学前沿 2021-09-08
众所周知,院外心脏骤停(OHCA)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中国每年发生心源性猝死54.4万例,70%发生在院外[1-4]。心肺复苏(CPR)成功率与CPR开始时间密切相关,Gu等研究表明:1-5分钟之内的复苏成功率最高,为35.3%;10分钟内复苏成功率为18.9%;10分钟之后的复苏成功率为4.4%;15分钟之后的复苏成功率仅为1.1%;因此称心脏骤停后的10分钟为白金10分钟[4]。

有研究表明,在机场、火车站、娱乐场所推广公用除颤项目(Public Access Defibrillation,PAD)可以提高院外心脏骤停者的存活率[5]。而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和CPR的普及可以有效降低院外心源性猝死的死亡率[6]。



全球在推广:公用除颤+心肺复苏


多国的研究陆续证明,第一目击者对患者及时进行AED除颤和心肺复苏,有很大的几率能够挽救生命,且其他复合风险较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16年10月曾对日本公用除颤设备和院外心脏停搏关系的研究进行了特别报道(点击阅读原文浏览中译全文)。七年间日本接受PAD的患者比率已从2005年的1.1%增加到2013年的16.5%,在接受PAD且存活至1个月的患者中,神经功能良好的患者百分比显著高于未接受PAD者(38.5%对18.2%)。旁观者应用PAD的增加与院外心脏停搏后神经系统结局良好的生存者数量增加相关。日本全国范围内,公用AED累积估计数量由2005年的10961台增加至2013年的428821台[7]。


2017年5月4日一期的NEJM也对丹麦的全国院外心脏停搏事件相关数据进行了深度报道(【NEJM】医院外的心脏停搏者:在幸存之后):从2001至2012年,旁观者实施CPR的比例从66.7%升至80.6%,旁观者实施心脏除颤的比例从2.1%升至16.8%,全因死亡率也从18.0%降至7.6%。与无旁观者复苏相比较,旁观者CPR伴有显著较低的脑损伤或疗养院入住风险(风险比为0.62)。除此之外,旁观者CPR也伴有较低的任何原因死亡风险,以及较低的复合终点风险(包括脑损伤、入住疗养院或死亡)(风险比0.67)。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研究也表明旁观者CPR和第一反应者除颤的比例从2010年的14.1%增加到了2013年的23.1%。年龄性别校正后,旁观者和第一反应者干预与较高的出院存活有关。紧急医疗服务人员(EMS)开始的CPR和除颤的存活率是15.2%,旁观者开始的CPR和除颤的存活率是33.6%、旁观者CPR和第一反应者除颤的存活率是24.2%、第一反应者CPR和除颤的存活率是25.2%[8]。由此可见,全民普及CPR及PAD使用对院外心脏骤停的救治极为重要。


澳大利亚AED设备的普及也十分可观


中国的尴尬:设备少,普及低,效果差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数据相比,国内OHCA患者救治情况不容乐观。一项北京院外心脏骤停患者预后分析的调查研究显示:紧急医疗服务人员(EMS)的平均到达时间是16分钟;在心脏原因导致的1693个OHCA病例中,EMS到达前旁观者行CPR的比例是11.4%,1.3%的患者好转出院、1%的患者有良好的神经系统结局、仅1%的患者1年随访时存活[9, 10]。

导致对OHCA患者救治情况有很大差别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的AED配备率及CPR普及率太低。根据2017年的公开资料,中国大陆目前已配备的AED设备数目不超过1000台(在2019年已有增加)而在美国,目前AED量超过100万台,平均每10万人317台。在日本,每10万人配备AED的数字为235台。在香港地区,这一数字也达到每10万人10台[11]。据中国红十字会披露消息,截至2010年中国培训合格的救护员仅有1000万名,不足全国人口的1%。与我国相比,法国CPR培训普及率为总人口的40%,而德国更是高达80%。在美国仅接受过CPR技术培训的人数就超过7000万名,相当于全美总人口的1/3[12]。

针对我国OHCA复苏成功率低于1%,CPR技术的普及率低于1%,医务工作者向家庭成员传授CPR 技术低于1%的“三低”窘境,为提升我国CA患者救治成功率,促进我国CPR的推广与普及,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普及部、中国红十字会培训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的指导下,2016年5月25日,“全国心肺复苏普及进亿家精准健康工程”——525+(我爱我家)工程正式宣布启动,计划5年内普及心肺复苏2亿人,即每位培训者普及5户家庭[12]。

中国的公众急救,尤其是院外心脏骤停的救治可谓是“任重道远”。希望通过“525”等大型工程的实施,能够大幅度提高我国在这一方面的救治水平。

(本文最初发表于2017年6月7日。)


相关阅读


《面对死而复生的机会,有人选择了拒绝》



◆◆   作者介绍 ◆◆


曹云山,医学博士,哈佛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博士后。现任甘肃省人民医院心内2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甘肃省人民医院肺高血压诊治多学科协作组组长。兼任欧洲心脏病学会心衰协会会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心脏康复评估与控制学组委员。参与编写中国肺高血压诊治指南2018。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多篇论文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欧洲心脏病、JACC心血管介入分册等,获"中国科学院2016年西部之光人才"项目资助。主要从事肺动脉高压及右心功能方面的研究。擅长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血管炎、纤维纵隔炎等导致的肺动脉狭窄/肺静脉狭窄介入治疗、慢性血栓栓塞性肺高血压介入治疗。


参考文献

[1] Hua W, Zhang LF, Wu YF, Liu XQ, Guo DS, Zhou HL, Gou ZP, Zhao LC, Niu HX, Chen KP, Mai JZ, Chu LN and Zhang S. Incidence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China: analysis of 4 regional populations. J Am Coll Cardiol 2009; 54: 1110-1118.[2] Zhang S.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China: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Europace 2015; 17 Suppl 2: ii14-18.[3] Zhang S.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China. Pacing Clin Electrophysiol 2009; 32: 1159-1162.[4] Gu XM, Li ZH, He ZJ, Zhao ZW and Liu SQ. A meta-analysis of the success rates of heartbeat restoration within the platinum 10 min among outpatients suffering from sudden cardiac arrest in China. Mil Med Res 2016; 3: 6.[5] Valdes SO. Public Access Defibrillation Programs: Improving Outcomes Worldwide. J Am Heart Assoc 2015; 4: e002631.[6] Jiang L, Krumholz HM, Li X, Li J and Hu S. Achieving best outcomes for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hina by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medical care and establishing a learning health-care system. Lancet 2015; 386: 1493-1505.[7] Kitamura T, Kiyohara K, Sakai T, Matsuyama T, Hatakeyama T, Shimamoto T, Izawa J, Fujii T, Nishiyama C, Kawamura T and Iwami T. Public-Access Defibrillation and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n Japan. N Engl J Med 2016; 375: 1649-1659.[8] Malta Hansen C, Kragholm K, Pearson DA, Tyson C, Monk L, Myers B, Nelson D, Dupre ME, Fosbol EL, Jollis JG, Strauss B, Anderson ML, McNally B and Granger CB. Association of Bystander and First-Responder Intervention With Survival After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n North Carolina, 2010-2013. JAMA 2015; 314: 255-264.[9] Shao F, Li CS, Liang LR, Li D and Ma SK. Outcome of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s in Beijing, China. Resuscitation 2014; 85: 1411-1417.[10] Shi H-t and Ge J-b. Improving public defibrillator use in China. The Lancet 2016; 388: 1156-1157.[11] http://editor.inewsweek.cn/detail-2960.html.[12] http://www.fx120.net/kuaixun/201605/1039538.html



版权信息

本文由《NEJM医学前沿》编辑部负责翻译、编写或约稿。对于源自NEJM集团旗下英文产品的翻译和编写文章,内容请以英文原版为准。中译全文以及所含图表等,由马萨诸塞州医学会NEJM集团独家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nejmqianyan@nejmqianyan.cn。未经授权的翻译是侵权行为,版权方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点击 “阅读原文” 登录后免费阅读全文中译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