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有「冬至大過於過年」的說法,我們是怎麼過的呢?
早安、午安、晚安! 今天(2020年12月21日)是傳統二十四節氣的冬至,香港有「冬至大過年」的說法。
全家團聚 港人重視過冬至
港人非常重視冬至,這一天全家人都要圍坐在一起吃團圓飯,俗稱「做冬」。往年很多酒樓的冬至酒席一早已被訂滿,但今年因為疫情的嚴峻,加上限聚令,難免少了些氣氛,所以我們在過節的時間,防疫意識還是要第一。傳統盆菜 不亞除夕團聚吃飯的菜式也很豐富,除了傳統餸菜,盆菜、火鍋也很受歡迎。盆菜是圍村傳統喜慶時令食品之一,為方便都市人的生活模式,現時除大排廷席的盆菜宴外,亦有不少外賣盆菜可供顧客買回家。
新界圍村向來有冬至吃盆菜宴的傳統,何謂“盆菜”?其實是一種雜燴菜式,早年間,新界圍頭的鄉人就喜歡在拜神聯歡時在祠堂開設“流水席”,每席以一個木盆或銻盆盛載菜肴來宴請客人,食物不外乎肥魚大肉、時新園蔬,一席人坐在一起邊吃邊聊,非常熱鬧。
不過,這幾年新界鄉間所盛行的盆菜宴也都逐漸都市化。以前,一家人在冬至日聚餐的熱鬧氣氛,絲毫不遜色于大年三十晚的團年飯。亦有新界村落如錦田等圍村,冬至日會舉辦大型村民盆菜聯誼會,眾多村民圍坐一起品嘗盆菜,增進鄉里睦鄰和諧。
團聚“做冬” 飯后“團圓”
“做冬”后吃湯圓也是許多家庭的傳統習俗,飯后吃湯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象征一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同時,吃湯圓也代表著增長一歲,所謂“冬至圓仔呷落加一歲”,就是指在冬至吃了湯圓就長大了一歲。拜神燒衣 緬懷先祖
冬至當日,香港人除了吃團圓飯之外,在新界等地方還會舉行拜神、燒衣的儀式。香港人做節拜神,雞是不可或缺的,常見有白切雞、鹽焗雞、豉油雞。拜神用的雞必須是整只供奉,講究的家庭還供奉燒豬,拜完后再分切開食用。
點解會有“冬至大過年”的說法?
廣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潘劍明接解釋,民間廣泛流傳“冬至大過年”的說法,意思是說,冬至的禮俗和過新年是相差無幾。
原來民眾慶祝冬至,歷史上可以追溯到殷周時期,規定冬至前一天為歲終之日,冬至節相當于春節,因為冬至一到,新年就緊接而來。
在商朝、周朝、秦朝,曾把冬至這天設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而冬至過節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已經有冬至大如年之說。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從漢代以來,每年冬至都要舉行慶賀儀式,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高峰時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聽政,民間歇市三天,熱鬧程度不亞于過年。為了區別于后來的春節前夕的“辭歲”,冬節的前一日叫做“添歲”或“亞歲”,表示年還沒過完,但已經長了一歲。
唐宋時,以冬至和歲首並重,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如此記載:
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
時至今天,中國各地過節的氣氛仍然濃郁,不同地方更有不同習俗。以廣州人為例,潘劍明表示,舊時的廣州人過冬至,敬神明、拜祖先、飼耗、食湯圓、做臘味糯米飯、劏雞殺鴨燉八珍,由于冬大過年,注重意頭的老人會加多兩條鯪魚(諧音:年年有余)。
香港人冬至過節的習俗與廣州人比較相似,雖然政府尚未將冬至正式列為法定假日,由僱主自由選擇放冬至或聖誕節,但不少公司都會于冬至提早下班,讓打工仔可以早點回家吃團圓飯。
小編我已在加餸回家的路上。
以上部分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再讀几篇
如想加群:可後台回復“我要入群”
我喜歡香港,因為一個人,你呢
搜狐/知乎:香港城事
微博:Flora是香香呀
今天的你也要開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