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个世界有两个“我”,一个在北欧的挪威,一个在北美的美国

小美 美移移民 2020-09-15

2004那年,在中国长沙农村出现了一对被弃养的双胞胎姐妹,她们从同一个被遗弃的纸盒中抱出,却分别被地球两端的不同家庭收养。


一个去了遥远偏僻的挪威小镇,一个去了喧嚷繁华的加州首府。原以为这对姐妹会从此被拆散,忘记世上还有这样一位血脉两连的姐妹,但一条红格裙子,紧紧守住了她们的缘分。

 


那年在长沙,来自挪威的Hauglum夫妇给孩子穿上了红格子连衣裙,恰巧的是,来自美国加州的Hansen夫妇也在中国当地也买了一条相似的红格子裙,两对夫妇惊讶的发现,这两个孩子长得异常相似。


经DNA确认,两个孩子的确是双胞胎姐妹。


来到挪威的女孩被取名Alexandra,她住在挪威僻静的小镇,依山靠海,与自然为伴。除了山川、河流、飞鸟与羊群,她更多的时间是与家人度过。圣诞节的时候,他们一起选树、砍树、修枝,装饰屋子,尽管生活宁静平淡,但她的童年依旧过得快乐而美好。



另一个去到美国洛杉矶的女孩被取名Mia Hansen,她无时无刻感受着摩登大都市的繁华与热情,在这里,她学会了舞蹈、小提琴、踢足球。他的养父说:“我如此爱她,就算为她挡子弹也在所不辞”。


尽管生活在地球的两端,但这对深情的姐妹会在每年生日,与对方互道“生日快乐”,后来是互通书信,直到6岁那年她们在挪威重逢,才算真正认识了对方。



她们一起奔跑,打雪仗,骑单车,度过了愉快的夏天。再次天各一方时,Alexandra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有一天她会再来这里。”


独特的经历,血浓于水的亲情,这对姐妹的出身尽管不幸,但被领养后的生活又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个故事的确很感人,感人的不止是养父母对她们的爱,还有这两个女孩身上展现出的自立自信。


的确,比起在中国的福利院长大,这些被遗弃的孩子能被外国人收养,过上一个完整而美好的童年,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


感动之余,我还想了更多。


中国孤儿被外国人收养,相信我们不是第一次听说了,但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中国目前是全世界最大的孤儿领养输出国。


或许是社会大环境影响,或许是因为根深蒂固的性别成见,中国孤儿里女孩占据多数。在1992年到2013年之间,中国共计13.9万婴儿被外国人收养,而其中近90%是女孩。



就拿美国来说,从1999年到2016年,美国家庭共收养了26.7万名外国孤儿,其中7.8万名是中国孤儿,占总数的三成。并且,在这7.8万名被领养的中国孩童中,86%为女孩。


那么为什么美国人喜欢领养中国孤儿呢?如果要从客观上分析,的确,美国弃婴数量少,有关儿童的法律也比较严格,在当地想要领养孩子的手续异常复杂,而中国则相对简单。


另外,欧美人对“传宗接代”并没有太大的需求,他们仍有多数人倾向自己不生孩子,而去领养孩子,同时,他们也没有“重男轻女”思想,领养女孩一方面也是为了帮助她们过上好的生活。


不管是什么原因,在这件事上我们都不得不承认美国是充满爱的国度。


然而,我们依然觉得心痛的是,这些孩子生在中国,却没有被温柔对待。除了国民的思想意识之外,政府也负有不可推卸的抚养责任和义务。


我想起了富兰克林 · 德拉诺 · 罗斯福说过的一句话:


“衡量我们进步的标准,不是看我们给富人们带来了什么,而是要看给那些一无所有的穷人能否提供基本保障,当有一天我们的父母被推进医院,即使身无分文也能得到悉心医疗。我们的孩子被送进学校,不管他来自哪里都能得到一样的对待。我会说这才是我的祖国。


这句话虽然没有提到孤儿,但所讲的也是在表达这个道理:一个国家是不是真的强大,是看你怎么对待你的弱势群体。对于许多普通老百姓来说,大国崛起并不是刚需,小民尊严才是。


推荐阅读:

华人移民自述:中国只能满足我的肉体安全感

留美学生为你讲述在美生活的真实体验

中国移民局成立,意味着这3件事!

华人移民自述:移民新西兰,我曾经后悔过

30、40岁移民新西兰当程序员,他们说我疯了


- - - END - - -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最适合您的移民方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