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杂谈│关于抑郁症的诊疗,这些误区你了解吗?

Circle 症状网络 Symptoms Network 2021-05-02

写在前面的话


当有人提到"有哪些非常典型的错误观念”这个描述的时候,这些话的目的就是要确定究竟什么才是正确的。在公共互联网空间内,“抑郁症”是一个需要警惕的表达方式。

在文献层面,不同学会,不同的指南到不同的循证研究,之间均有区别。而在实践层面,不同的医生在行医上也会有些细微的区别,在指出错误的同时,我尽量避免使用一种确立权威的或是构成威胁的话语方式,而是抽取提出这些概念的患者和家属,探讨这些概念究竟隐含了什么他们无法表达出来的诉求。

  



赋予病人角色

赋予病人角色是不是一种在治疗中产生的政治正确?究竟会不会有利于康复?得了抑郁症一定就意味着不可能靠自己调节解决的吗?
心理治疗的派别很多,每个派别可能都不太一样,赋予病人角色究竟是否有利病人康复,仍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有一点需要注意,病人角色不见得是“抑郁症”病人的角色。角色对应的是病人的权利(请假)以及病人的义务(配合治疗),但是要警惕“抑郁症病人”这样带有诊断意味的词。一方面,一旦代入了这个角色,就不是仅仅在心理治疗内那么简单了,要承担的还有社会上对精神病人的偏见,认为自己是绝症,慢性病病人的自卑感、无能感,以及将自己的情绪问题作为逃避事物的借口的种种危险,而在另一方面,在肯定治疗有机会的前提下,病人角色赋予治疗的意义,让治疗有更明确的目标。还有必须重视的是,诊断给患者带来的“责任”,疾病的诊断可能免除了他们对自身的责任,让他们得到安慰,免受指责,也可能成为改变的替代品,甚至让他们倚病卖病。
 
 
谈到抑郁症的时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同的病人之间区别太大了,有一些病人像心灵感冒,遇到一些事情或是无缘无故情绪低落,身体也像在感冒,全身无力全身痛,下次遇到一点生活刺激就又出现了;有一些人像心灵癌症,生病生了五年,社会功能、认知功能、执行能力、责任心和计划心出现了明显的退化,在非发作期生活疏懒,并且受到思维逻辑障碍困扰。
这种差异甚至也存在于精神科与心理咨询师之间,有些人经过精神科判断可能被认为没病,但是心理咨询师认为病情比较严重;又有些人精神科认为病情已经比较严重了,心理咨询师却无法识别出有精神疾病。

这与不提倡自行诊断是一样的道理,前述的“心灵感冒”和“心灵癌症”,可能前者的抑郁轻中重都有,后者基本都是重度的,许多研究认为轻中度的抑郁症药物治疗的效果不一定比心理治疗或是自我调节效果好,尤其要仔细明确病人本身的人格特质以及最近遇到的生活事件和角色转换,这个光看量表上抑郁和焦虑的分数看不出来,只是适应障碍
应激障碍或是有些人主动让自己沉浸在抑郁情绪之中为了逃避某些事情或是为某些事情抗争,这么一来很容易陷入“真实的抑郁症”的模糊地带。这部分患者确实是有抑郁症状的,和无缘无故心情不好的患者比较之下认知功能较好,每次遇到生活中的刺激可能都会发作,不会无缘无故发作,反复发作之后认知功能也没有退化,这是基于一直以来的应对事物的方式,而不是一种到了一定年纪之后基因启动,导致生理变化所致的疾病。
但是,通常在门诊很短的时间内,很好的鉴别是有难度的,这些人又还远远没有达到需要住院的程度,这个时候,使用药物可以调节情绪,但是相应的不良反应往往在患者离开门诊后很难即使观察随访;同时,患者可能存在的社会心理因素,可能影响药物疗效,也可能使患者能够受益于心理治疗,尤其是对于一些存在人格障碍又遇到生活事件而出现抑郁情绪的人,用不着将自己套入抑郁症的标签之中。认为自己有抑郁症所以情绪不是自己能调节的,同时产生要他人忍让自己诉求,并且需要以此解决问题。
目前抑郁症的诊治区别很大,尤其是精神科医生培养体系中在前几年以精神疾病的封闭病房为主,很少有机会上门诊,也不是每个人都会去关注抑郁症。在重症病房绝大多数是双相和精分的患者,这部分患者的发病诱因并不重要,发病的时候可以不用特别去管他,把他放在病房里面吃药做MECT,过几周自己就好了。这部分患者的思路就是回去一直好好吃药就好了,然而一部分重度的抑郁症也是这样,发病时不太需要特别去管他,好好吃药就好了,然后一直吃药防复发。
  
需要注意的是抑郁症与抑郁情绪却并不是连续的严重程度不同的概念,在这样的生物的基础上,把抑郁症当作一种疾病改变,而抑郁情绪是很多人都会有的,而抑郁发作可以出现于很多不同的疾病下。尽管几种表现可能是一样的,拿另外一个症状作例子,有些人关节痛只是运动太多或太少,突然运动太多所以磨损得厉害,而有些人就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全身性的免疫系统改变,现在逐渐的把抑郁这个症状也放入这个框架,同样的抑郁症状,有些人只是运动太久了关节痛,少运动点或是吃几天非甾体抗炎药就行,另一些人就是有自身免疫抗体,要天天吃激素。
然而现在精神疾病的分子诊断还不像类风湿关节炎那样测出抗体,只是让患者多做做人格等等量表,评估下人格因素的地位,但是道理差不多,后者需要天天吃药,前者适合心理咨询或是自己调节。(这部分可以从“抑郁情绪人人都有,但是精神科医生更重视的是临床抑郁症(clinical depression),临床抑郁症患者在精神科医生角度就是发病与生活事件、人格成长创伤等相关性不大,病程起病有一定的规律特点,对药物的疗效反应也比较好。
这样的区别,很多精神科凭着人肉鉴别是能看出差异的,然而心理咨询或是患者家属未受过系统的训练看不出来,所以就别猜了,因此不是透过当时抑郁哭或是躺着或是喊着要自杀或是作的程度,就能判断的。
以上不适用于双相,双相都是后者。

抗抑郁药的服用时间

抑郁症的药为什么要吃那么久,为什么不能停?是不是会上瘾?一停药就要复发?
如前所述,是不是抑郁症一定要吃三年药?首先不要自行诊断把自己套进抑郁症里面,轻度中度抑郁又有生活事件时可以尝试心理治疗加药物辅助,如果没有残留症状不用吃三年,吃三个月到半年就好,再建议定期心理咨询。如果一旦开始吃药就要定期好好吃,多多复诊,吃药不是心情的兴奋剂,不是像抽烟那样,心情不好就多吃点,心情好点就不用吃,如果你觉得抗抑郁药是这个效果,那估计是你的心理作用。抗抑郁药的可能的机制比较类似于长期的调节内分泌,促进神经修复,调节情绪的,和抽烟喝酒不一样,和直接的改善情绪关系不大。
抑郁症的治疗是有疗程的,根据病情不同,复发次数不同,不同的患者服药的疗程会有不一样,临床的抑郁症是可以停药的。目前常用的抗抑郁药物不会上瘾,没有成瘾性。大多数抑郁症患者抑郁治疗疗程结束可以停药,所以不存在一停药就会复发的说法
以上不完全适用于双相,双相的治疗比较复杂,选择的治疗药物也不一样。但是,双相的药物也不成瘾,疗程结束病情稳定也可以停药。同抑郁症治疗相似的是,也需要根据复发及不同患者的病情特点来决定疗程。

抗抑郁药对精神状态的影响


吃了抗抑郁药精神都不好了,是不是药物导致的?想停药。
服药之后有一段时间会有不良反应,精神可能会比较差,挺过去就好。如果是轻度中度抑郁,由生活事件刺激,做心理咨询效果会更好,可以和医生讨论下使用纯心理治疗的方案。但是以上均不适用于双相,双相要吃药要吃药要吃药还是要吃药。。。
抗抑郁药物的服药初期会有一周到两周的适应反应,这个阶段会有些躯体不适症状,多种多样,随着时间过去身体适应了就减轻了。大部分患者服药起效之后抑郁症状缓解,不会有明显不适反应,社会功能可以完全恢复。大部分的人初期不适建议不要停药,熬过去就好了,而且大部分人都可以耐受,尤其是医生给药是告知会好很多。如果有一部分的人服药两三周后病情加重,烦躁加重,仍然坐立难安,甚至出现了自杀念头的加重或是兴奋,需要立即去就诊调整药物。
  

关于安非他酮

有些人看到安非他酮是多巴胺能药物就主动要求想吃。
安非他酮副作用常见有激越,失眠的问题。往往提这个问题的人往往都比较激越。而对于一些混合发作的,情绪波动大,虽然发起脾气心情也是很差的,有情绪低落,但是处理这类情况时,甚至连抗抑郁药都不推荐用,仅仅联用心境稳定剂+二代抗精神病药。安非他酮的治疗效果比较不确定,临床使用频率相较于其它同类药物要少。

作者 | Circle


本科临床医学,辅修宗教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博士。以前研究抑郁、焦虑的治疗。在学人本主义心理咨询,半吊子的计算精神病学研究者,打酱油的人类学爱好者。

插画 | KETA


大学在读的设计学生 双相二型/asd/adhd 喜欢看书 画画 不擅长说话但是很好说话 目前在学习其他一些技能。

编辑排版 | 胡轩睿


刚成年但是已经离开学校,踏上自考之路的一型双相患友。同时也是以精神卫生事业为最大兴趣的女权主义者。愿意结交新朋友。

关于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