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小镇做题家”高考后数年的自救

叶绿素 症状网络 Symptoms Network 2022-04-07





有人说,小镇做题家是出身小城镇,埋头苦读,擅长应试,但缺乏一定视野和资源的青年学子。

他们生在贫瘠的小镇,没有丰富的见识,身边也没有长辈的指点,所以,他们即使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还是很难填补之前的大坑,还是很难和城里的孩子一较高下。


这不是他们的错,环境造成的。


我能不能算是一名小镇做题家?

其实我的学习能力是比较一般的,配不上“做题家”这个头衔。

使用“做题家”一词自称,主要还是为了表达自己在一段时间内不接地气、眼高手低、单纯以学历或学习成绩论资排辈的情况。



小城


我在一座被群山环绕的南方小城长大,虽然说是小城,其实是一个地级市的市区。


群山,在为小城里生活的人们提供新鲜空气之外,也限制了小城的发展潜力,制约着小城里年轻一代的眼界。




当我稍微有些懂事后,就开始了对“外面的世界”的无穷向往,乃至寄托了不切实际的感情。


我在高中期间所立下的最大志向就是“走出大山去,看外面的世界;进入象牙塔,指点江山挥斥方遒”。


现在回味起来,不免为当时那个纯粹的理性主义者而哂笑。




与很多小镇做题家的故事一样,我进了当地最好的那间高中,刚进入这所强手如云的高中时,自己被繁重的课业压力所累,又因为一时找不到有效的学习方法而倍感压抑。

看着同学们参加各种学生会、社团等课余活动的同学,自己当时一心想要考出去,在那时候就暗暗埋下了“我和他们不一样”的种子。

就像所有励志故事都具备的反派角色那样,我也遇到了一些人的嘲讽。

但是,我将其作为鞭策自己更加努力的工具。

然而,最终在进入高三迎来了变局。



在高三开始的时候,我曾经做了以下尝试,结果却让我后续进一步走向了崩溃。


改变学习方式

曾经期望分科之后压力减轻,使得自己有较为充足的时间专门突破薄弱科目,潜心发掘,并在实践检验中完善适合自己的各科学习方法,善于进行复盘;


以平静的心态取代浮躁的心态,不一味追求用多快的时间掌握题目,而关注题目的真正掌握,解题框架的提炼与丰富;


改变生活方式

每天在操场跑步半小时,进行点地拉伸与俯卧撑以促进血液循环,高考复习过程中必需的情感支持和体力支持基础,阅读一些有助于提升斗志的信息;


放低对成绩的期望

最后,是在复习时适度紧张,制定较高的成绩目标,在考场上放低对成绩的期望,以避免过度紧张导致的发挥失常。



乍看上面的文字,似乎还是比较健康的学习模式。

然而,在高三接近尾声的最后一个月,进入了抑郁发作,一直持续到了大一,我才意识到,以三点让自己的心态走向崩溃。



高三最后进入机械化与麻木的学习模式

高三后期竞争白热化的阶段,自己的成绩仍然未达到预期,对竞争开始有不确定性,因此开始试着将较为健康和具有持续性的学习模式,转变为完全机械与麻木的学习模式。

当时过度利用了自己类似对自己施加压力以及睡眠剥夺后轻躁狂的激越心境提高自身学习时间,但是这种状态持续几个月后,以至于后期大脑提高了对类似刺激的阈值,不再有之前的积极反应。

过度压榨了身体资源,在情感支撑方面缺乏投入,从而导致了高三末期的身体与心态的双重崩溃。

在高三最后的一个月,我陷入了彻夜失眠,紧张、烦躁,与自己每天持续的躯体的痛苦和身体的无力提不起劲搏斗,看书看不进去。

所幸,当年的试卷恰好符合自己的知识熟练掌握点,所以在成绩上没有崩盘,勉强考上了一所九八五。然而在高考后,这样的紧张状态并未消失。


填报志愿时过度关注功利的专业选择

在填报志愿及之后的阶段,对所付出努力与收获结果不匹配的不满和后悔。

尽管自己的成绩不错,但是在填报志愿时由于之前情感支撑和价值观念的影响,过分强调非功利的专业选择,同时也是基于对高中后期学习模式的恐惧,和出于“解放自我”的考虑,不顾家人的忠言逆耳,放弃了一所211院校里稳进的法学实验班和一所985院校里稳进的金融专业,选择了一所能上但是专业不一定好的,学风自由的985院校。


结果没有进这所985院校的强势专业,反而去了一个被不少知乎er诟病的冷门专业。


在进入大学后,又由于对专业氛围和所在城市氛围的挑剔,使得期待和现实之间形成了巨大落差。

这样的失落成为纵贯我大一好几年持续的遗憾和悔恨感。




后现代主义革命: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崩塌

上了大学后,接触到在各个方面优秀的同学,以及工作后了的学长姐们,我逐渐看清我曾经“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不切实际的期待,对高中接近“零和博弈”的竞争状态的反感,对过度压制人性的学习模式的应激症状。


这是我人生当中的一场“后现代主义革命”。


这场革命完全颠覆了高中时期支持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对应的行为模式,在将身心从应试模式的煎熬下解放出来的同时,也完全解构了其支撑作用,从而使自己陷入了价值虚无、精神颓废的状态当中。


以上三点中,第一点摧毁了自己的大脑认知能力和专注能力;

第二点摧毁了自己长期以来维系常规学习-生活模式的精神支柱;

第三点摧毁了“小镇做题家”模式赖以存在的思想土壤,将自己置于完全解放却又毫无“自由”(以人的生物本能而非理性来指导每一天的生活行为)可言的境地中。当时自己的思维模式就像二极管一样,非此即彼。


现在回顾起来,从高三的最后一个月,我进入了抑郁发作,身心痛苦,彻夜未眠。每个失眠的夜晚,我忍受着持续的胸闷心慌、全身疼痛。在白天,我拖着疲倦无力又烦躁不安的身体,勉强上学,同时又为了自己的没用和离自己越来越远的“成功”而感到绝望。


此后长达一年多的一蹶不振,沉浸在自己的三观崩塌、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以及参加学校活动,尽管脑子里想要做很多事情,不甘于平凡,但是却全身提不起劲,大部分时间都在寝室荒废,没法着手做事。


一直持续到大一下学期,才意识到了我得了“抑郁症”。

我去了精神科诊断、治疗,至今已经吃了两年多的药,逐渐重拾脚踏实地的生活。

在很多病友的帮助下,了解了很多前辈的生涯规划、工作经验。

开始重新探索适合自己的生活,一步步做实习,回到生活正轨。



其实我在高中毕业,已经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状态不对,可能是高考下的急性应激反应,也可能是一次抑郁发作,尚未进入大学生活时就已经意识到了自己身心上的创伤。但是没有意识到,自己可能得了抑郁症。


所以只能带着这些包袱进入大学。


在糟糕的心境也会影响到我的思维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我对四周的一切都感到不满、挑剔和厌恶。

我对大学所读专业学习氛围和教学模式的不满、对专业前途不符合实际的鄙弃和挑剔(其实也并不差)、对自发展路径的迷茫、对未来的侥幸心理等,让我索性放弃了挣扎,此时毫无节制的我自然也就投入了游戏和黄色信息的怀抱当中。


此时所有诱发抑郁状态的要素都已经具备:无规律,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良嗜好、低落的情绪、价值观的破碎、对未来生活的无望等。



我的抑郁最严重的时候,自己陷入了严重的解离状态,走在街上就像鬼魂漂浮在空中,似乎可以穿过他人的身体。

自己无法感知到正常人能感知到的情感。

我当时,将“情绪的低落”包装成“报复父母”的借口,我借着情感状态的波动用恶毒的言语和父母交流。

同时,自己的体力和意志力衰减得也很厉害,平时上完一天课后就只能呆在宿舍不想动。有一次发病,自己因为不想从床上爬起来而宁愿错过几门期末考试。



在这期间,自己也并未放弃过摆脱抑郁状态的努力。所经历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首先是在明显感受到症状困扰后,寻找症状根源与就医确诊。



2.接下来是通过服药稳定病情,逐渐修复大脑“受损”部分。在这一阶段我的病情得到了基本稳定,但由于价值体系没有得到重建,自己仍旧有着强烈的悲观情绪,对学习生活的热情不高,因而社会化程度较低。


3.第三阶段则是我在意识到自身价值观念与社会氛围之间的矛盾,以及在这一矛盾下自身处境的窘迫和不可持续性后,通过痛苦与纠结的历程进行自我蜕变,重建价值观念,使自己重新连接,并适应社会。更加注重按部就班,和别人攀比只会徒增自己的痛苦,过好每一天。


在这样的转变当中,我逐渐脱离了痛苦。

我的价值观念和心态似乎又兜了个圈回到原点?

站在当下回看自己在高中毕业后反叛以往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的选择,我问自己,这是前功尽弃了吗?



不,我这看似是一种原地踏步,实则是在不断体验新经历、接受新事物的过程中不断复盘和尝试,进而提升自身思维与阅历的过程。


我并不会否定自己在抑郁期间经历的这一切的价值,不会再去怨恨那段时间自己体会到的窘迫和无力,闭塞和无望。这些是我的一部分,我带着这样的经历继续向前,一步步开始找实习,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好多各式各样的人,工作逐渐有了起色,找到了自我的掌控感和力量。最重要的是活在当下,过好每一天。


叶绿素:经过这个阶段后,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物极必反的道理,在人生追求方面有了新的理解,逐渐开始重估一些事物的价值,接纳其存在的合理性。也愿你我都能在抗抑的路上且行且采撷。祝各位安好!



欲支持公众号发展和社群运营

可以点击 阅读原文 🛒

查看症状之网文创微店😊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