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人本主义| 心理咨询起到疗效的因素
将Granger博士的讲授作为基础,请详细说明你认为心理咨询中起到的作用是哪些因素?以及你信任作为咨询师在何处着力是最重要的?
疗效的定义
什么是“疗效”?在定义疗效的时候,现代医学的评估方式是定义症状的各个维度以及严重程度,然后在治疗过程中评估这些维度严重程度的减轻。常用的量化诊断工具,例如量表或是实验室指标。
在近三十年来,精神病学开始关注患者社会功能以及生活质量,因此还纳入了,例如:人际关系上与人的频繁冲突、自责自贬、回避;社会功能、工作能力,能否融入社会、自力更生等等维度。
但是在心理治疗中,不同的治疗给出了在精神症状学之外更多的维度,非指导性的心理治疗是一个更加灵活的体系,可以聚焦在任何的心灵现象上。
疗效的观察性解释
罗杰斯一直以来致力于收集各种素材寻找心理治疗产生效果的元素,寻找不同疗法共有的普遍的治疗要素,他提出了著名的三大要素,治疗者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表里如一与恰当共情的表达构成了积极的个人成长与治愈的充分必要因素。
强调界定缺陷与修复缺陷的治疗
建构主义与焦点解决的流派则关注问题的解决的方法、来访者生活中的闪光的时刻、来访者当前活动和社会交往中适应性的信念,以解决问题[2]。
强调人际关系以及治疗体验的治疗
在这些框架之中,有些并不提倡寻找个体的缺陷,而是强调了治疗关系之中的人际关系、体验本身的治愈功能。
Shaffer认为心理治疗是一个学习过程,在其中,个体获得了一种能力,能够适当的对自己说话,从而控制自我导向。咨询师的态度提供一种理想的气氛,让当事人学会能够以适当的方式对自己说话。还有一种描述是认为,这种关系提供了让当事人作出负责选择的机会,制造一种假定他有能力为自己做决定的气氛[5]。
Meister和Miller认为治疗关系的本质是当事人在接纳的氛围中获得一种新的欲望满足方式。咨询师试图为当事人提供一种新的体验,这种体验中断了当事人与众不同的反应模式循环,因为咨询员没有像其他社会成员一样采取了抛弃的手段来强化当事人的反应模式。当事人所有都被接纳了。当事人表露的任何态度就像他自己一样得到了理解,并且得到了接受,当事人开始体验到一种安全感,接着他就会继续探索例如一种他感到模糊的内疚感。在这种安全关系中,他第一次察觉到行为中隐含的敌意和某些目的,并能理解为什么他会感到内疚,以及为什么要否认这种行为的意义[6]。
课件中提出了心理治疗的通用范式包括:(1)治疗师与来访者的疏离感进行斗争,在来访者暴露了低落、混乱的情绪之后,通过建立一种持续的关系来实现。(2)治疗师维持住病人获得帮助的希望感,将治疗过程中的进展与希望相关联。(3)治疗师提供新的学习体验。(4)来访者的情感作为治疗的结果被唤起。(5)治疗师提升来访者的自我效能感。(6)治疗师提供演练的机会。这个版本解析了心理治疗有益的三种途径,该模型基于社会过程产生的,关系是心理治疗的基础。心理治疗是一种社交性的治愈练习,团体成员能够相互合作。
人本主义治疗中治疗师本身以及关系作为疗效因素
人本主义取向非常注重关系,在《当事人中心治疗》,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重视关系,因为他们认同人其实是关系性存在。罗杰斯提供的因素同时也能作为方法,他提出了著名的三大要素,治疗者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表里如一与恰当共情的表达构成了积极的个人成长与治愈的充分必要因素。
人本主义疗效的误区
在《当事人中心治疗》中,罗杰斯否认了“设身处地地理解”这样一种方式,认为这种理解是站在当事人之外的。如果这些想法是以决定性、宣告性的口吻说出,它们就变成了来自占优势的咨询师的评价。但是实质上,这些想法是试图理解的,其形式是假设的,它们表达出来的是一种被称为“吸纳当事人的内心”的态度。
但是罗杰斯提供了一种不评判的错误咨询师角色。一种是被动性与表现出来的兴趣缺乏和非卷入会被当事人感觉到被抛弃,因为不关心和接受完全是泾渭分明的。其次,放任自流的态度无论如何不会提示当事人,他被当作一个有价值的人看待。因此,如果仅仅扮演了一个被动、倾听的角色,对于有些迫切需要情感宣泄的当事人有支持作用,但是效果是小的,来访者可能因为自己不能接受帮助而沮丧,又会因为咨询师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提供给他们而烦闷。
疗效是不是与社会关系必须相关
人本主义治疗强调的治疗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是治疗的有效的关键,但是这种方式是否是必须相关的?部分以认知行为治疗为主的流派,近年来推广了一系列自助书,例如辩证行为疗法、接纳承诺疗法均强调自助书的训练,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的角色是缺失的,这些治疗以教导调节情绪的方式为主,这些方法缺失对于情绪调节、易于暴怒因此为此困扰的来访者具有作用,但是这些群体其实在治疗外,随着情绪调节,在其生活中,社会关系的改变是必会改变,然而难以测量的。
疗效因素与影响疗效因素的区分
[1]Rita Sommers-Flanaga. 心理咨询面谈技术[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2]Schacht, Thomas E,Binder, Jeffrey L,Strupp, Hans H. The Dynamic Focus. 1984.
[3]SommersFlanagan, John, SommersFlanagan, Rita, Baldridge, Maryl J,etal.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Theories in Context and Practic[J].Chemosphere, 2012, 37(37):2299-308.
[4]马斯洛, 许金声. 动机与人格[M]. 华夏出版社, 1987.
[5] Shaffer LF. The problem of psychotherapy[J]. Amer. Psychologist,1947, 2, 459-467.
[6]Meister R K , Miller H E . The dynamics of non-directive psychotherapy.[J].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1946, 2(1):59.
作者 | 袁心崧
编辑 | 存在人本主义 微微排版 | 胡轩睿
- End -
存在人本主义IIEHP:传播存在-人本
帮助助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