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个医生说的不一样怎么办?医院里捡樱桃 │ 杂谈

症状网络 症状网络 Symptoms Network 2021-05-06
每个医生的开药风格很不一样,还会有个经验性的选择性强化作用,一方面来找你看的都是你看得好的,另一方面一个医院里面医生接触的是别人看不好的,两者加起来,很多医生就会有种自己的经验特别牛逼,和别人不一样的错觉:


别人看不好的都来找你看好了



其实。。。

你没看好的,也去找别人看了你还不知道。因为吃了药不舒服的病人不会来找你说没看好/不舒服,而是直接去找别人。


以前在某些团队,那些团队喜欢把很多群体的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去掉,都开稳定剂,然后见了很多在别的地方没看好的人有神效,然后在一些常常开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很少开稳定剂的团队,也是接诊了一些吃稳定剂没效的人,还有一些吃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本来有点效,但是没有完全好,又去别的医生那里开了稳定剂停了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的,换了一周又很难受回来的。

每个医生都很难突破信息茧房。目前对于精神疾病药物的临床试验基本都是基于首次、单药,但是首次、单药治疗后续,往往一个患者会开始换药、联合用药,可是这样的研究就难做了。



在统计里,各式各样的联合用药方式往往差不多、一个类别的药物的效果也差不多,不同的研究、大样本小样本的研究,可能都会有一些不同。因为数据上的“差不多”,所以似乎啥都可。

而医生个体的经验,会倾向于某些联合用药的组合,去验证这些组合比别的组合好,往往只能有小样本研究,而如果要比较“为什么这样组合而不那样组合”,又会有更多组合。本来临床试验就难做,这么多组合几乎没法使用前瞻性的研究方式来验证。



因此,会出现另一些患者特别彷徨的情况:

也不同的精神科医生给了不同的治疗方案。哪个是对的?

只能说,每个医生给的方案只要没有原则性错误,可能都算是对的,对于每一种方案,大概都能估计50-70%左右的患者能够有明显改善。剩下的一半,可能还是要调整治疗,但是实际情况之下,患者可能会在感觉到无效或是有不良反应了之后直接辗转去别的医院。




在这样的情况下,靠着经验的医生容易出现捡樱桃谬误,实际上都是指单方论证。

治疗效果好的患者倾向于继续去看这个医生,而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直接换地方看,所以对于医生而言只感知到了自己治疗经验有效的单方证据。

虽然这样在于科室的生存以及医生个人的效益来说没问题,靠着一定支持自己的病患群体,已经足以养活一个科室。



其实这样的一种“经验”,也能适用于一些民俗偏方或是一些“火疗”这种。对于这些民俗疗法的实践者而言,他们可能真心觉得他们在治病救人,虽然在其它的群体和医疗工作者看来,他们的治疗似乎没有依据,但是只有认可他们的治疗会继续去看他们,部分会致谢,不认可的不会去看他们,所以他们会真有自己帮助了很多人的经验,进一步认可他们的疗法。

作为医生要怎么办?悬置文献的局限,也警惕自己的经验,时时坚持循证医学的同时,也要更加仔细的观察和鉴别。同时也减少患者对于权威、治疗的理想化,避免理想化破灭之后,反复的再次寻求理想化。还有多做做患者随访,不等着患者主动来,自己开出去的药,尽可能了解下患者的观感、吃了之后的反应。


作者/编辑:Circle


本科复旦大学临床医学,辅修宗教学,2012年开始学精神分析,打酱油的人类学爱好者,一直读到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博士。研究抑郁和焦虑的治疗。在学人本主义心理咨询,擅长精神疾病群体的心理咨询以及性少数群体的心理咨询。

如果想要预约我的心理咨询(500元/次,每次50分钟)或是合作,可以添加微信:"bacchantt",标注“心理咨询”或是“业务合作”。


排版:胡轩睿


联合传播伙伴

About Us

我们是由精神科医生带领,精神心理行业从业者组成的工作团队;


我们是由精神心理疾病病友,LGBT🏳️‍🌈性少数群体患者构成的互助团体;


我们是由热爱精神病学,心理学的志同道合好友形成的科普讨论小组。


我们服务同行,服务病友,服务患者家属,服务于每一个愿意与症状和平共处的朋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