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九年级化学下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微课+知识点+同步练习



电子教材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微课视频





溶解度第1课时:




溶解度第2课时:




知识点讲解









同步练习





【基础达标】

1.下列哪种方法不可能用于分离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   )

A.过滤          B.蒸发          C.蒸馏           D.结晶

2.要使一杯氯化铵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   )

A.加水                         B.不断搅拌

C.升高温度                   D.加入氯化铵晶体

3.25 ℃时向一定量不饱和KNO3溶液中逐渐加入KNO3固体,则下列图像中能正确表示此过程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

4.下面是四位同学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理解,其中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是指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再溶解物质的溶液

B.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是指该温度下该物质浓度最大的溶液

C.在一定温度下,向饱和KNO3溶液中加入KNO3晶体,溶液质量变大

D.在一定温度下,饱和的NaCl溶液中不能再溶解KNO3晶体

5.20 时,将一瓶KNO3饱和溶液分成等质量的两份,向一份溶液中加入该物质的晶体得到甲溶液,将另一份溶液加热至60 ℃得到乙溶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份溶液都仍是饱和溶液

B.甲溶液是饱和溶液,乙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C.乙溶液的质量减少

D.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增加

6.周末,感到有点饿的甲同学泡了一杯白糖开水,他用筷子充分搅拌杯中的白糖后,将杯子放在一边待糖水变凉,喝糖水时,发现杯底有少量未溶解的白糖(如图所示)。下列操作或现象能说明糖水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

A.泡糖水时进行了充分搅拌

B.糖水热的时候白糖全部溶解

C.凉的糖水底部有剩余的白糖

D.喝糖水时感到很甜

7.苯甲酸是一种食品防腐剂,它是一种片状晶体,不同温度下在100 g水中溶解的质量如表:

温度/℃

25

50

95

溶解的质量/g

0.17

0.95

6.8

某同学为提纯某一苯甲酸样品(其中含有泥沙等难溶于水的杂质),进行了如下实验:

(1)取样品约2 g放入烧杯中,加入25 ℃、100 g的蒸馏水充分搅拌,发现样品几乎没有溶解,原因是______________,所得溶液为苯甲酸的______________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将烧杯放在石棉网上加热。待样品充分溶解后趁热过滤,趁热过滤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所得滤液缓慢冷却至室温就可使苯甲酸以晶体形式析出。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研究物质溶解性的实验中,小明将5克硝酸钾加入10克水中,充分振荡后静置,现象如图甲所示。

(1)小明认为图甲试管中的溶液为该温度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该试管进行加热,得到如图乙所示的溶液,小明认为该溶液为不饱和溶液,请对小明的判断作出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晓龙通过实验对该溶液是否饱和作出了正确判断,他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创新】

某同学在实验室中将一杯70 ℃时的溶液不断冷却,测定在不同温度时析出晶体的质量,最后绘制了如下关系图。

(1)该溶液的溶质的质量随温度的升高如何变化?

(2)70 ℃时,该溶液是饱和溶液吗?为什么?

(3)该溶液在大约多少摄氏度时成为了饱和溶液?




参考答案:

【基础达标】

1.【解析】选A。过滤是除去液体中不溶性杂质的方法。溶质溶解在溶剂中,无法用过滤的方法除去。

2.【解析】选D。向氯化铵不饱和溶液中加入水,溶液仍不饱和;搅拌不会改变溶液的性质;由于加热会使氯化铵不饱和溶液中溶解更多的溶质,因此溶液仍不饱和;加入氯化铵晶体至不能再溶解为止,此时溶液成为饱和溶液。

3.【解析】选C。由于是向不饱和KNO3溶液中加入KNO3固体,故不选A;随着不断加入KNO3固体,溶质的质量不断增加,当 达到饱和之后,溶质质量不变,正确的图像是C。

4.【解析】选B。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温度不变,某物质的饱和溶液就是该温度下该物质浓度最大的溶液;在已经饱和的KNO3溶液中加入KNO3晶体,加入的晶体不能继续溶解,溶液质量不改变;在一定温度下,NaCl饱和溶液对于NaCl而言已成为饱和溶液,但对其他物质而言为不饱和溶液,可继续溶解其他物质。

5.【解析】选B。KNO3饱和溶液中加入KNO3时不会继续溶解,溶液仍饱和,溶液质量不变;KNO3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时,变为不饱和溶液。

6.【解析】选C。甲同学泡了一杯白糖开水,他用筷子充分搅拌杯中的白糖后的溶液没说是否有不溶物,所以不一定饱和;糖水热的时候白糖全部溶解,可能刚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待糖水变凉,喝糖水时,发现杯底有少量未溶解的白糖,说明此时有不溶物,属于饱和溶液;喝糖水时感到很甜与浓度有关,与是否饱和无关。

7.【解析】由于苯甲酸在25 ℃、100 g的蒸馏水中仅能溶解0.17 g,故发现样品几乎没有溶解,由于有没溶解的苯甲酸,故溶液属于饱和溶液;趁热过滤是为了防止温度下降后苯甲酸析出,从而被过滤出来;滤液缓慢冷却至室温时,由于苯甲酸在水中溶解的质量减小,故会以晶体的形式析出。

答案:(1)常温下,苯甲酸在水中溶解的质量很小   饱和    

(2)减少过滤时苯甲酸的损失

(3)苯甲酸在水中溶解的质量随温度降低而减小

8.【解析】通过观察法可知,试管底部还有未溶解的硝酸钾固体,该温度下,硝酸钾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当溶液底部没有硝酸钾固体剩余时,也不能说该溶液就一定是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因为此时的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恰好为饱和溶液,所以小明的判断是错误的。若要作出正确判断,可通过实验法,即向该溶液加入少量硝酸钾,搅拌后,若能溶解,表明该溶液不饱和;若不能溶解,则表明该溶液已饱和。

答案:(1)试管底部还有硝酸钾固体

(2)小明的判断不正确,因为该溶液可能恰好为饱和溶液

(3)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硝酸钾,看其能否继续溶解,若能溶解,表明该溶液不饱和;若不能溶解,则表明该溶液已饱和

【探究创新】

【解析】由图示看出,当溶液由70 ℃降温至55 ℃时,一直没有晶体析出,说明:55 ℃<t(溶液温度)≤70 ℃时,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当温度低于55 ℃时就开始有晶体析出,说明此温度下溶液已经饱和;由于降低温度时可析出晶体,所以溶液中该溶质的质量会减少。

答案:(1)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不是,因为55 ℃<t(溶液温度)≤70 ℃时,没有溶质析出,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3)55 ℃。

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由本公众号初中同步资料库精心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九年级化学下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微课+知识点+同步练习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