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潘郎 2018-05-31

铃兰芳菲

陪护心灵 自我成长

情感悟语 职场智慧


(2)岁月青葱


第二个就说说沈大吧,不说也不行,他若不行,那就谁也替代不了。与他太熟了,沈家有潘,卅年的人生交集,几乎每个节点彼此都是见证。

以前自己的文字里几乎都有他的影子,当然说过好多,写过好多,那就说点不一样的吧。

(沈守祥,文中的老大、沈大)

老大的酒量是不错的,但也不是那种海量。他可能最适应的还是自己老家的酒吧,其他的高度酒可能就差一些。师出同门,但他的专业水准我是比不过的,主要是我的涉猎宽泛浅薄,样样懂点样样稀松。他做事专注执着,只要认可了往往用功用情很专很深,这往往会有异乎常人的成就。不认可,那就也很难撼动他的心意。

自己一直将他视为兄长,甘愿尾随他身后,对他有点什么成就往往发自内心高兴,罕有那种瑜亮情结。以前自己的脾性是很桀骜或者暴躁的,不过仗义浪漫,大多时候脾气来得快,去得也快,极少记仇或者伺机报复之类的。随着世事消磨,雄性激素下降,外表大约走了另一个极端,成了顽劣嘻哈的那种,如周伯通,另外加了几分容忍,什么也看得惯,什么也没走心。

当然,偶尔内心还是很有傲气或者傲骨的。直娘贼,恨不得飞身上马,一声呼啸,挥刀杀他个痛快。不过,很多时候都是无人可杀、无人敢杀,那就奋力码几行文字,很快也就化为乌有了。

(沈守祥书法)

书法我不是很懂,说不到好处。老大的字可能缺乏那种童子功式的、严格的、中规中矩的训练,入体不够。用笔常有纵横,特有骨力的感觉,但也不是那种肆意妄为。会觉得有点醒目突兀,或许有倔的那一面。

我很喜欢听他喝酒闲聊随口说的一些个人心得:譬如说兰亭序那些涂抹的字,或者对某些文人文字的评价,对某本书中人物的看法,都很独到,也甚合本意。听听很享受愉悦。

(沈守祥书法)

以上都闲扯,下面的话就说到重点了。

老大曾有一句古风让我念念不忘:洗水泉边旧行迹,一弯凉月入秋山。题目《芦花》,前两句是:

意气斑驳两鬓间,芦花照眼知水寒

这是沈大众多诗词中我最喜欢的两句,其他的也喜欢,但很少记得住。

大约应约写的是万瑞主席某年同学聚会叙旧的事情。那泉水大约是雹泉,泛指万瑞主席那帮同学当年读书的某个地儿。十八岁半的李爱英老师青涩未褪,也来到了这个地儿。

(沈守祥书法)

我一直在心底想象那时的李老师是什么模样,心里想些什么,发生过什么,那一帮与她差不多大小的学生们会怎样看她,师生之间会碰出怎样的火花。但都没有人和我说,万瑞主席的《中学日记》也没有细细看过,虽然他送过我N次。

不是李老师的学生,就不可知道那些心底的故事。但我可能会通感一下。这也是自己最为放肆的地方,毕竟是自己臆想。

我大约将那年的李老师想象成扎着马尾刷,第一次踏入工作,面对的是一群个头都比自己高的农村娃儿。她的老家就是这儿,前些年刚从这里毕业考入师范,说不定以前的师长就是现在的同事了。本乡本土,七大姑八大姨,大约没人敢欺负她。

万瑞这帮小屁孩呢?大约也有留级的捣蛋鬼、外来的小和尚,更多的是打着补丁的农村娃儿,一脸懵懂。

(沈守祥书法)

上小学四年级我大约十一二岁,曾叫过那未婚的姜老师作“娘”,传为全校的笑话。

某日温书入迷,遇到一问题抬头就叫:娘,这道题我不大会。让那小姜老师笑喷了,红着脸蛋,捂着嘴就跑出了课堂,和她的情哥哥柴老师当笑话说去了。

于是,一家人就拿她开玩笑:你儿子来了,你儿子干什么去了?等等。

那时的姜老师也不大,大约二十出头的模样,我都忘了所听的课和自己考的那些试题了,但记得她麦褐色的皮肤、格格衣服、扎起的辫子,我梦里可能也希望有这样的娘吧。

但她似乎脾气很急,没有耐性,每次杏眼圆瞪,教鞭抽得课桌叭叭作响,就知道不知哪个混小子又犯错了。我可能被抽过一次,打在小屁股或者腿上,大约是自己考试成绩不如她想的那样好吧,具体真忘了。

(沈守祥书法)

上初一是李境云老师教的数学,大约有很长的那么一段时间吧。这是位有半大孩子的妈妈了,孩子可能上小学。她讲课很细致,一道题往往反反复复的讲,我都听腻烦了,还是讲,还是有好多同学不会做。

脑海里一直有幅景象:大约夕阳余晖中,柔柔斜映着老师那略带雀斑的脸,手上的粉笔屑儿、嘴角的沫点儿,还有一头短发,黑黑细细的样子。

女老师印象中可能就这几位。

(沈守祥书法)

在莱阳,见到了另外的几位。一位不知道名字,只记得她夏日穿的裙子裙摆斜长,一头若披带,似乎飞起来的样子。男生往往顽劣,打着呼哨表达内心的萌动;女生含蓄,暗暗喜欢那种大胆、时尚却又胆怯怯。

班主任赵老师则是另一模样。她可能刚刚曲师大毕业?忘了。还未结婚,但有男友了。我们是她带的第一班同学,年纪在十三、四、五、六之间。这和李老师、万瑞那些同学大约相仿吧。


原本没想写这一章节,但还是多多少少写了点。累了,放放再写吧。



征稿|原创小故事征集

荐读|一堂课

荐读|旅加作家李爱英讲座纪实

潍坊筑梦读书会|李爱英和《中西文化的比较与融合》

荐读|五月,多情似故人,明媚如夏花

铃兰小语(1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