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刘亚伟 | 我可能是错的,你可能是对的,让我们一起努力去接近真理

2017-01-10 刘亚伟 亚伟说

刘亚伟

笔名亚子,1953年生于山东曲阜,北师大研究生学历。自由作家,独立学者。著有《我是一个兵》《五十年谋杀》《拾麦女》《旱》《吉他手》《报社》《今夜与谁同眠》等长中短篇小说,历史纪实《孔府大劫难》等,另有散文、随笔、文学评论等散见于各报刊杂志。近期有微讲座《自我启蒙与救赎》系列。


关于公共场域的理性话语


导读


政治人进行对谈沟通,不只因为大家相信政治的场域是一个充满意见的世界,不能任意以真理为名阻遏意见的表达;而且也因为表述意见本身就是一种政治性的行为,不论意见的内容如何,表述沟通会使得公众领域维持不坠。


一次,胡适发表《一年半的回顾》,文中说:《努力》杂志一年多来的许多文章,都不及“批评梁漱溟、张君劢的文章有价值”。

 

陈独秀作文响应说:“梁漱溟、张君劢被适之教训一顿,开不得口,是思想的一线曙光!”

 

梁漱溟对此深有感触:“照这样说来,然则我是他们的障碍物了!”“这令我很难过。”

 

晚年,梁漱溟对儿子谈起这桩往事,感叹之余,谈到了应该以什么态度展开讨论,他认为这是必须首先辨明的问题。

 


梁漱溟认为:“天下肯干的人都是好朋友!”在这一点上,彼此是“有同的一面”,即大家都是愿为社会进步尽力的。他又说:“我不觉得我反对他们的运动。我不觉得我是他们的敌人,我是没有敌人的!”

 

同时,梁漱溟又承认:“我们的确根本不同。我知道我有我的精神,你们有你们的价值。”大家“抱各自那一点去发挥,其对于社会的尽力,在最后成功上还是相成的——正是相需的。我并不要打倒胡适之、陈独秀而后我才得成功。”

 

这种态度,简要地说,或可用四个字概括:和而不同。

 

在传统的专制或威权社会,是不需要共识的,需要的只是树立和捍卫统治者的绝对权威,同时造成社会成员对统治权威的绝对服从,然后就可以用“圣上明断”来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继而统一步伐、统一行动了。

 

这种传统权威的塑造,主要依靠两种途径:一是运用暴力,强制社会成员顺从一定的价值观念;二是制造编造神话,通过讲故事,使统治者神圣化、偶像化。


可以说,由社会共识替代对传统权威的绝对服从,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本质性的标志之一。

 

“在现代社会里,形成共识的不是神话,也不是诡辩,而是基于自由、理性个人的公共话语。”(徐贲《中国“共识”需要怎样的理性话语》)

 


关于理性话语,引用一句很著名的话:“我可能是错的,你可能是对的,我们可以做出努力而接近真理。”


 有了这种理性态度作为前提,不同观点的交锋才有可能正常顺利开展。


波普把这种理性称为批评理性主义。

 

他认为理性的真实意义,是面向批评开放,不断听取批评和努力自我批评。

 

这就是汉娜·阿伦特在《人的境况》一书中所表达的意思:

“政治生活的可贵,正在于行为者彼此愿意给对方说话、表示的权利或地位。政治人进行对谈沟通,不只因为大家相信政治的场域是一个充满意见的世界,不能任意以真理为名阻遏意见的表达;而且也因为表述意见本身就是一种政治性的行为,不论意见的内容如何,表述沟通会使得公众领域维持不坠。”


我每日更新,都是初级产品,

完成她,需要大家分享传播。加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