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那一年,印度将中国逼到绝境,毛主席果断做出抉择,印度为此消停几十年!

2017-07-22 越绍红 风云天下事

来源:人民网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中印边界争端,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月了,虽然最终的结果,必将是我们赢得胜利,毕竟中印之间的各项实力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面。

虽然我们终将取得最终的胜利,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透过历史的迷雾,去感知55年前那一场战争,去了解那一场战争的前因后果,以及,领悟那一场战争中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英明决策!

1962年9月中旬,中印边界局势日益紧张。中央密切注视着局势的发展,每一封边界的电报,都成为了中央决策的重要参考。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n00115tlpte&width=500&height=375&auto=0

时间到了今天,再回首这场印度挑起的战争,我们不难发现,在这样一场战争中,当时党中央的处理手段,不可谓不低调!当时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央决策层,其胆魄,不可谓不大气非凡!

建立“隔离带”设想告吹。

当时的中国,实际上,并不愿意和印度开战的!

首先,从国家形态上来说,在当时的中国看来,印度与中国同属“亚非拉”民族解放阵线,在中国的眼中,印度是可以争取和团结的对象!

其次,从战略重心上来说,当时中国的战略重心主要在东部,而不在西部!应对国民党残余部队随时的反攻威胁和解放台湾是当时中国的主要战略重点!

再则,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军队转型的重要阶段,且受三年自然灾害影响,当时国内经济情况不容乐观。

因此,在这样的考量下,即使印度再三挑衅,中国一直保持着忍让和克制的态度,当时最终的结果表明了,印度并不愿意“息事宁人”!

印度并不满足于在中印边界东段享受英国殖民当局划下“麦克马洪线”而留下的侵略成果,在西段,他们依旧妄想再挖一块——阿克赛钦地区。

很显然,这还是对中国尊严和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

事实上,早在1959年以前,中印两国便已经存在相当规模的边境摩擦!当然,当时印度的态度却显得十分的“油滑”:一方面公开发展对华关系,一方面却又秘密支持西藏分裂主义分子的活动。

毫无疑问,印度这种态度,使得中国决策层产生了一种错觉:印度是可以作为一支和平中立的力量来争取的,对边界争端主张以互谅互让来解决。因此,上世纪50年代,周总理在1954年至1960年间四次访印,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印度总理尼赫鲁只在1954年来华访问过一次。

1960年4月20日,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新德里并与印度总理尼赫鲁(左)进行会谈

这一幕与今天何其相似,要知道就在前不久,印度才刚刚加入了上合组织!

但是这一切建立在流沙上的脆弱关系,在1959年,彻底发生了改变:1959年春,西藏叛乱全面发生,印度领导人表示“同情”,并以高规格接纳出逃的达赖。

解放军追击向印度逃窜的叛乱武装时,接近“麦克马洪线”,在线北的朗久地区同接应叛匪出逃的印军发生了第一次武装冲突。接着,印方武装人员入侵新疆的空喀山口,向中国边防人员开枪,挑起了流血事件。印度政府利用西藏问题和边界冲突,在国内掀起反华浪潮。

空喀山口事件后,毛主席的着眼点是努力避免再次发生冲突。除迅速释放被俘印方人员外,1959年11月初,在杭州主持会议上,又提出了一个建立“隔离带”的设想:按照双方实际控制线,两国武装力量各自后撤20公里,让双方拿枪的人脱离接触,这样就打不起来了嘛。

11月7日,周总理致函尼赫鲁,提出这一建议。但印方既不肯后撤,也不肯谈判。毛主席随即要求中国单独采取行动,将部队从实际控制线后撤20公里,使双方在中印边界脱离接触达两年多。

不仅仅如此,为了和平,1960年4月,周总理再次访问印度,并且向印度转到了中方的意见,提出: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双方都应该互相谅解。但是无奈印度毫无诚意,并且趁机狮子大开口,向中国索要西端阿克塞钦地区!

显然,这样的条件中方是不可能接受的。

但是印度的挑衅仍在继续!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印度挑起与中国的边界冲突后,美国给予它的援助由每年的1亿美元增加到10亿美元。看到这么大的好处,尼赫鲁自然不愿缓和对华关系。

忍无可忍的选择

1961年西藏平叛结束后,解放军在西藏的驻军缩减到只有两个师,在中印边界西段还撤出了前沿哨所。当时,中国内部出现了严重经济困难,对外则同苏联的矛盾公开化,导致安全环境恶化,在西部边境便力争不出现冲突。

中苏边境边防人员斗殴

正是看到这一点,尼赫鲁政府于1961年11月起在中印边境西段开始推行“前进政策”。印军分队随即深入阿克赛钦地区,建立据点,实行蚕食入侵。

1962年开春后,新疆军区部队发现印军已入侵设立许多据点。毛主席随即修改确定了“决不退让,力争避免流血;犬牙交错,长期武装共处”的“二十字方针”。

印方却将中方的忍让克制视为软弱可欺,不仅继续深入设点,还开枪寻衅。

6月,印军在边界东段也越过“麦克马洪线”,在克节朗河边建立据点。

9月中旬,择绕桥头局势日益紧张。

9月20日夜间,印军偷袭摸哨打响了第一枪。解放军一个代理连长牺牲,被迫进行有限还击。

面对印度方面屡屡入侵并拒绝谈判的态度,毛主席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尼赫鲁认为中国的战略重点在东部沿海,在西面边境“只叫不咬”,不敢真打。但是泥菩萨也有三分火气,一味地忍让就是懦弱!在争取和平解决无望后,毛主席最终果断下决心,实行自卫反击。

1959年9月11日,周恩来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扩大的第六次会议上作关于中印边界问题的报告

见好就收,防止扩大

毛泽东下决心准备反击时,仍做了两手准备。

10月3日,中国政府再次照会印方,提议通过谈判解决边界问题。三天后,印度政府复照拒绝。10月10日,印军又以百余人向解放军驻克节朗河对岸的部队发起攻击,随即被打退。

进入10月中旬,此刻美苏两国忙于古巴“导弹危机”争端,一时无暇关注印度,这又为中国实施反击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有利时机。

10月17日,中央军委向西藏、新疆军区下达了“歼灭入侵印军”的作战预令。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g0011rixtum&width=500&height=375&auto=0

10月18日,毛泽东在中南海颐年堂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最后拍板成都军区、兰州军区调两个师入藏参战,并以第21、第54军作为预备队。10月20日天亮后,西藏军区和新疆军区部队在中印边界东西两段,对入侵印军发起了全面反击。

反击作战的第一天,西段印军主要据点便被扫除,东段的印军精锐第七旅基本被歼。第一阶段反击结束后,10月24日中国政府又向印度提议谈判,仍然遭到拒绝。不仅如此,印度还调动援兵到边界。

从11月16日开始,中方进行了第二阶段反击,最终,以印军损失近万人,被俘3900人;中国军队伤亡2400余人,无一人被俘,胜利结束。

就在接连取得两次胜利,国际舆论都以为中国会乘胜追击,扩大战果的时刻,中方于11月21日突然宣布停火,并从12月起至翌年3月,将部队撤回到1959年11月时的实际控制线本侧20公里之后。

打过实际控制线又撤回来,这是中共中央在反击开始时便确定的决策。

从政治上看,乘胜即收才符合中国一向主张的不以武力改变边界现状的原则,能很好地显示和平诚意,被一些外国舆论称为“潇洒之极”。

从军事上看,中印边界是中国用兵的一个“瓶颈地带”。在长达数千公里的砂土路面上,一辆运油车往返于前线,自己就要消耗半车油。补给不便是中方撤军的主要因素。

在胜利之后,毛主席曾总结说:对印自卫反击战是“一场军事政治仗,或叫政治军事仗”。这一仗是服务于政治目的的,主要是在国际上打下对方的嚣张气焰,教训其不得再超过实际控制线进犯,并不是想以此解决边界问题。

并且随后毛主席大胆估计,这一仗,至少可以保证10年的边界稳定!不过事实证明了,这一仗,保证了五十余年的边界稳定。

今天的印度似乎真的忘记了几十年前的痛楚,看样子,真的该再打一仗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