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此人职位只比毛主席低一级,却未授任何军衔!死后遗嘱更是警醒世人!

2017-12-12 历史档案大揭密

 长按二维码识别即可关注

《每晚十点,陪你读好书》

作者:罗肆安

来源:网络


此人名叫滕代远。在1930年的时候,我党合编成立了红一方面军。由朱老总任司令,毛主席任总政委。此时的滕代远,他的职位是副总政委。在他们下面的军级干部中,有着陈毅、罗荣桓这些后来的开国元帅。所以说,以滕代远的资格来说,元帅应该是妥妥的。


但是因为他当时没有在军队,而是去了铁道部,担任铁道部的部长。本来铁道部在当时还是有着半军队的性质,要想申请军衔的的话,是完全可以办到的。奈何滕代远此人非常低调,他放弃了此次授衔的机会。因此,滕代远任何军衔都没有得到。

1950101日,滕代远和五个儿子在北京


滕久耕,又名滕飞,是滕代远的第四个儿子,记者见到他的第一眼,就被他朴素节俭的着装所感动。他身着普通的工作服,脚穿一双军凉鞋,看不出跟普通人有什么两样。已办理退休,但又被原单位“返聘”的滕飞,依然精力充沛,他向记者讲述了滕代远鲜为人知的家风家事,让人肃然起敬。


        1938年5月,父亲滕国权从湖南麻阳来延安看望离家16年的儿子滕代远。滕国权于次年秋季病逝。


1“哪里困难、哪里艰苦就去哪里工作”


滕代远有5个儿子,滕久翔、滕久光、滕久明、滕飞和滕久昕,除长子外其他4个儿子先后参军,对他们要求严格。“生活上要向工农子弟看齐,工作上要坚持高标准,向白求恩同志学习”“城里长大的孩子要经常到农村去参加劳动,老老实实地接受农民的教育”滕飞回忆说。1938年1月,白求恩到了延安,滕代远作为中央军委参谋长接待了他。白求恩一定要去前线支援。经毛泽东批准,白求恩去了晋察冀边区,他如鱼得水,拼命工作,一年后在给伤员做手术时感染手指,不幸牺牲在前线。受军委主席毛泽东委托,滕代远主持了追悼会,他说:“向白求恩同志学习,哪里困难去哪里,哪里危险去哪里!”


滕代远用战争年代的故事给后代树立榜样。在他给滕飞的一封信中,如是说:“哪里艰苦去哪里,哪里危险去哪里,哪里困难去哪里!”滕飞上中学时,父亲要他积极参加义务劳动,他常带着粪桶到居民家挑粪,用行动向掏粪工“时传祥”学习。在滕代远的督促下,滕飞从北京走200多公里到河北白洋淀参加农业劳动,又步行到狼牙山参加劳动几个月。1968年滕飞参军入伍,离京前夕,滕代远送给他一本在当时很难得到的《毛泽东选集》和《雷锋日记》。对儿子的要求简单明了:当雷锋式的士兵,吃苦在前,不讲享受。滕飞到大西北的甘肃酒泉,内蒙古额尔那旗当兵,主动申请当炊事员;1971年跟随部队到大西南,参加西昌卫星基地建设;1983年参加自卫反击战;1985年到1997年,在海南西沙群岛海军某部队服役。不管是当普通士兵,还是当师政委,都是在条件艰苦的边疆海岛,以苦为荣,磨炼自己的意志。滕飞在部队当兵30年,15次立功受奖。


1969年山东昌潍地区遭受海啸灾害,他把仅有的30元钱寄给了灾区。1990年湖北发生特大洪水时,他把一个月的工资全部捐献。汶川、玉树地震时,带头捐款,捐钱很多。保持部队的光荣传统,和灾区人民心连心。


1939年12月,滕代远和妻子林一新婚合影于延安枣园。


2“艰苦朴素是传家宝”


滕代远生活很俭朴,在战争年代里,他同士兵一样穿着,一样吃住,衣服补了又补。当了铁道部长,上班穿制服。“在家里穿带补丁的衣服,布鞋、袜子都是带补丁的,外出开会才穿皮鞋,坚持吃粗粮。”滕飞回忆说,父亲从来不奢侈,时刻把艰苦朴素作为座右铭,当作传家宝。


滕代远的宿舍在北京煤渣胡同的一座老式院落里,一住30年没搬过家,刚进去时院子里种了很多花,他让人把花全部搬走。“父亲带头开地种菜,家里每个人都有一块,挑粪浇水,学习农家子弟,培养大家的劳动习惯。”滕代远忆苦思甜,斗志昂扬,始终保持艰苦、乐观的心态。新中国成立后,他周末带家人到野外挖野菜,摘榆树叶、柳芽,掺玉米面吃。滕代远的饮食十分简单,每餐一小碟青菜、一小碟腊鱼肉、一小碗汤,主食是一碗米饭或红薯。滕飞记得自己读书时,同学认为部长的儿子肯定吃得好,打开饭盒一看,竟是掺夹了菜叶的窝窝头、红薯、玉米烙饼,大家都很惊讶。


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滕代远主动要求降低工资,当时他按大将级别,领四级工资,滕代远的夫人林一,1938时任中共中央社会部秘书长,后任北京铁路局第二书记兼政治部主任,拿的是十级工资。滕代远、林一都向上级打报告,主动要求降薪。


1949年1月,滕代远、林一和孩子们留影于华北军区司令部驻地平山县。


3“干部子弟不能搞特殊”


《诫子书》流传百世,在滕代远家里,也有一个《诫子书》,坚持“干部子弟不能搞特殊”的原则。谈到这点,滕飞记忆犹新。他说,刚当兵的时候,他每月津贴只有6元,看到别人戴表很羡慕,滕飞向战友借了60元钱,加上自带几十元钱,买了一块表。父亲知道了这事,狠狠批评了他,说:“干部子弟不能搞特殊,不能奢侈,生活上要向工农子弟看齐。”后来滕飞节省了10个月才把战友的钱还上。


1970年8月,滕飞在执行任务中受伤很严重。当时滕代远刚好要去庐山参加九届二中全会,只是派了秘书来看望,并带话:“如果能抢救,尽量抢救,抢救过来孩子还能为党工作几十年。如果抢救失败,我们不能提任何意见,一切按部队的规矩办。”秘书深深感到老一辈革命家的博大胸怀。


滕久昕是滕代远最小的儿子,16岁就去内蒙古牧区插队。当时官居全国政协副主席的滕代远,没想任何办法把他留在身边,而是鼓励和支持滕久昕到边疆锻炼。几年后,滕久昕应征入伍。一次他到北京办事,同学听说他回来,特请他吃了一顿饭。随后,他借了60元公款回请同学。滕代远知道此事非常生气,回信训诫道:“干部子弟应养成艰苦朴素的作风、吃苦耐劳的习惯,绝不能娇生惯养,到处讲排场、摆阔气。这不是一般生活作风问题,而是思想觉悟问题。”滕代远还随信给儿子寄去60元钱,令其马上归还公款。


“不送孩子去干部子弟学校读书。”滕飞说,他的哥哥久光开始在子弟学校读书,学校有人相互攀比。滕代远就将久光送到黑龙江省依兰县姥姥家,一边读书一边参加劳动。3年之后,久光被父亲接回北京。1962年夏秋之间,久光报名参军,成为一名光荣的海军战士。读小学时,他们三个兄弟没去子弟学校,而是去史家胡同普通学校,从7岁开始,每天往返三四公里步行上学。


“家里人不许坐我的车。”这是滕代远给家里定的一个规矩1973年秋,久昕回家看望父母,为赶在当晚点名之前归队,他找到父亲的秘书,要师傅开车送他。秘书对久昕说:“你父亲的脾气你是知道的,我请李师傅开车送你归队,但千万要保密。”这事被滕代远知道了。他严厉批评:“车子是公家给我公务用的,非特殊情况,不得私用。昕儿,这件事要吸取教训,小事不能小看,一定要从高从严要求自己,要当一名合格的人民解放军。”父亲从来都是把党的优良作风传授给下一代。


滕代远逝世后,林一要求严格,交代所有的儿子不准到铁道部找人办私事。2004年滕代远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在麻阳举行,滕代远的儿子滕久昕自费购硬座火车票往返参加纪念活动。


1957年5月7日下午,滕代远在武昌枢纽站工地视察时,参加担土劳动。


4“五个儿子没一个是父亲安排工作”的


1950年,滕代远在麻阳的长子久翔听到父亲担任了铁道部部长,打心底里高兴。于是,他千里上京寻父,滕代远喜逢从未见面的儿子,格外高兴。一天晚上,滕代远详细地问及家乡情况,久翔认为时机到了,试探地说想在北京找个工作。父亲当机立断地说:“这不行!孩子,你还是回麻阳去。”沉思了片刻说:“孩子,按父子的情理,我应该在北京给你找个工作。但是正因为你是我的儿子,我不能为自己的亲属谋取私利。再说,你上有祖父、祖母,又有爱人孩子,你是家里的顶梁柱,你如果在北京参加了工作,自己倒舒服了,可家里的老人孩子呢?这副担子不能交给当地政府和人民啊!你应该自己承担起来,懂吗?”久翔仔细想了想,觉得父亲的话是对的,便答应了。


久翔在北京一住半个月。临走前的晚餐上,滕代远语重心长地叮嘱:“你回到麻阳以后,要好好劳动,安心搞好农会工作,不能打我的牌子,不要搞特殊化,不要脱离群众,不要给党和政府添麻烦……”久翔临走时,父亲和妈妈送他到大门口,送给一个大布包,说:“这里面是我过去用过的旧衣服和布烂家什,你拿到家里就是好东西了。里面有一根皮带,是井冈山打仗用过的。现在送给你。”久翔回到家里打开布包一看,都是些破烂衣服,家里人很失望。久翔的祖母问:“家里这么困难,你父亲就没有给点钱?”久翔说:“到辰溪下火车只剩下一块五角钱了,回家的路程再远一点,恐怕要饿肚子了。”祖母笑了:“他账算得蛮精哩!真是胡椒没得一粒,倒找三斤姜。”


久翔土改时是农会干部,后来凭着自己努力,当上了脱产干部,退休前在县林业局木材公司工作。


1964年夏的一个傍晚,正在北戴河疗养的滕代远和林一在海滩上散步,他们谈着久明考大学的事,他说:“久明怕万一考不好,不被录取,让我给刘院长写封信。”原来刘院长是滕代远的老部下,又曾在一起工作多年,可滕代远断然回答:“读书,上大学,不能靠父母的地位和私人关系。大学能考上更好,考不上也没什么,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多得很,做工、种田、当兵都可以。”后来,久明经过自己的刻苦努力,考上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滕飞告诉记者:“我们兄弟五个,没有一个是父亲安排了工作的,都是靠自己闯出来的。”


“好几次组织上要提拔我母亲,要把母亲提拔成正职,都被父亲压下来了。”在滕飞的记忆里,父亲从不徇私情。


2016年5月25日,滕代远四子滕飞(左二)接受本报总编辑谭必平一行采访。严冬 摄


5最后遗嘱不忘“服务”


滕代远有一个习惯,每天都喜欢记日记。滕代远喜欢用毛笔写字,对毛笔很珍爱,写秃了还在用,不舍得丢掉。滕飞说:“父亲从小要求我们记日记,记日记不是记流水账,不是应付检查,是把你做过的事情,走过的路,无论对错,一笔笔记录下来。它像一面镜子,经常看看能纠正自己的错误,从中吸取教训,少走弯路。”


1935年,滕代远在莫斯科学习期间,写出了《中国新军队》一书,后来此书被翻译成俄文出版。当时,滕代远还往家里寄过俄文词典。


滕代远下一线检查,不接受地方领导安排住宿,就住在宿营车,工作不喜欢听汇报,非要到现场看看。


滕飞一直坚持记日记,把每天感受深的事记下来。滕飞后来撰写《我的父亲滕代远——一生征战未下马》,全文30万字,源于记日记给他打下的良好功底。


滕代远晚年患病期间,购买的药品和营养品,坚持自己出钱,不准拿到公家去报销。


1974年11月30日,滕代远病危,当晚,林一来到医院。滕代远的情绪很激动,可惜的是,家人却无法听懂他的意思。后来,他用颤抖的手握着铅笔,吃力地、断断续续地在一张纸上写。可究竟是什么字,家人也看不懂。林一安慰他不要着急,慢慢写。滕代远好像听懂了意思,不再着急。铅笔下显出的字终于让家人看清楚了一些,原来是“服务”两个字。没想到,这是他留给子女的最后遗嘱,也是滕代远对自己光辉一生的总结。


翌日9时15分,滕代远搏动了整整70年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邓小平代表党中央在悼词中如此评价滕代远:“勤勤恳恳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生。”这是滕代远毕生革命经历的写照!

点击下方图片更多精彩内容

贪官恨透了他:上任四年遭多次暗杀!

有关老毕的最新情况!

亚洲第一艳星,身份却是间谍!

吓退专家?秦始皇陵为何不敢发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