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偶的EQ

2016-05-07 大海 守望香格里拉

偶 的 EQ

作者:大海


这个题目有点古怪,估计很多人看不懂。但是别急,我会解释的。


偶,就是“我”的意思,跟网友们学来的,至于为什么要把好端端的“我”说成“偶”,偶也确实不知道。


EQ,就是情商,英文Emotional Quotient的缩写。所谓偶的EQ,即我的情商。读者现在应该明白,本文是想写一写我这个人的情商。当然,也有可能涉及得更宽泛一点,因为我的理解是一个人的情商问题并非我们经常所认为的那样很简单。


情商是指一个人的情绪商数。据百度,它是在1990年由哈佛大学的彼得·萨洛瓦和新罕什尔大学的约翰·梅耶两位心理学家首次提出的,用来描述对成功至关重要的情感特征。构成情商的要素很多,所以一个人情商的高低,要取决于其在EQ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实际得分。理论上,情商似乎比智商更重要,据说中外历史上成功人士在EQ方面都明显占有优势。根据这个研究结果,EQ的说服力已然超过了IQ(智商)。



关于智商不用多说,如今也有不少测验智商的花样。有个笑话说有人把脑袋放进一台可以测试智商的机器,结果机器作出的反应是:请勿把石头放进来。我相信这是个笑话,因为机器再烂,人再蠢,智商都不可能显示为零。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最起码的智商。同样,每个人也有最起码的情商,比如一个被认为情商很低的坏人向来作恶多端,临刑却哭道:我对不起××啊!这时候,且慢说他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说明一个人只要尚存一点人性,情商这东西就多少会露出一点影子。当然,这里我主要指的是“情绪商数”中的“良知商”。


至今我的母亲还经常讲起我的小时候,说我的脾气是被祖母惯坏的。记得祖母的确反复向旁人叨过一句话:哎,我这个孙子让我给惯傻了。后来我每当回忆起这句话,心里就很难过,觉得自己的傻跟祖母没有任何关系,它有天性的一方面,由不得她老人家。再说,我是她辛辛苦苦带大的,娇惯我,是因为“隔代疼”,谁家祖孙之间不是这样?但也没见人家的孙子都被惯傻了呀。


其实我的脾气并不能用“坏”来形容,尤其是成人之后,我的脾气是逐年变好的,与小时候死缠白赖的德性比起来,现在简直已经算个绅士了,以致绝大多数时候像只世故的老绵羊,涵养深得莫名其妙。倒是祖母说的“傻”更为贴切,直到如今也没多少实质的改变。



说到傻,指定是智商和情商都有点问题。首先是智商,至少一辈子少脑子缺心眼儿,不会谋不懂算,数学成绩10分以下,其他学科成绩合起来算也才勉强能超过一百分。另外是情商,小时候我是个“闷葫芦”,胆小、怕生、话少,当然不会用好听话哄大人高兴。记得读小学时老师最不喜欢我,因为我连一句赞美自己老师的话都不会说。有一回老师指着我手中的两个梨子说:把你的梨子给小妹妹(她的女儿)一个好不好?那时候是文革期间,没人给我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心想我只有两个梨,给了人家一个,我自己就只有一个了,多可惜啊!再说那个小女孩平时欺负我不会说汉语,经常背着她母亲朝我扔东西打我。想到这些情景,我胆怯地看了看眼前这一对眼巴巴的母女,坚决地冒出一句:不给!


老师一甩手,拖着她哭兮兮的女儿走了。那一次,我很后悔自己失去了一次让老师喜欢我的机会,按现在的话说,就是丧失了一份宝贵的人际资源。


尽管我的做法有悖“情商”,但骨子里并不是那么不讲情义,祖母还甚至说过我是个特别心善的孩子。她的原话是:这孩子心软,长大了不被人欺负就是造化了。按我现在的理解,心软也算一种情商吧。



不知道如今人们所指的“成功人士”,是不是指商界富豪、政界精英、学界大师、娱界大腕儿、牛界大嘴。如果是,那我的EQ应该是低得摸不着,因为要变成“成功人士”,情商乃是首要大件。情商一说刚出笼那几年,我和朋友们之间常开玩笑评论对方的“情商”,大家把情商要素互相对照来对照去,一致认为在座各位的情商还是比较可以放心的,因为根据情商理论的要求,我们都属于有孝心、爱心、责任心的人,虽有若干缺陷,也不至于影响工作、生活,更不会去干些专门损人利己的事。于是,我们进一步认为,应该重视孩子们的情商教育,最好把我们各自身上存在的几点缺陷也给他们弥补上,万一将来考不上大学,也可以使他们凭着完美的情商成就自己。我们甚至举例说明,某某读书时成绩那个差呀,但这孩子大约是情商特别好,会琢磨人,跟老师的关系比成绩好的学生都好。你瞧人家后来还真的当什么什么了呢。还有比如某某家二蛋,上学时像长了个榆木脑袋,三天都记不准两个生词,现在倒听说很成气候呢,说不定这孩子也因为情商好啊。后来,有个学生家长也跟我们摆起“情商”这个问题,她说:你们当老师的听说过情商这回事儿没?现在科学家研究出来了,他们发现情商比智商重要。哎呀我也早就发现这个道理了,像我儿子,就是情商高啊,小学六年级就会谈恋爱了嘻嘻。


我们个个呆住,心里为她着急:这是哪门子情商啊?把情种当“情商”,错大了吧!


情商理论的提出,注定要被一些人误解,甚至被利用,就像爱因斯坦发明了原子弹,到头来不是造福人类,而是威胁着人类。按正确的理解,情商理论的有用之处应该是: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自己,了解别人,了解人的个体差异。对于学校而言,关注学生情商的培养是教育的一大进步,不仅可以避免唯智商取人,也有利于促进教育方法的探索,培养出更多人格完善、心理健康、好学上进的学生。就父母而言,乐观积极的生活心态、自约自律的处世言行、与人为善的宽厚胸襟、不畏挫折的坚定意志等等,都会给孩子做出榜样,也会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情商。



正确的情商教育,确实有利于学生的成长,确实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融入未来。反之,我们将不得不面对一个充满投机取巧的诡计和阿谀拍马之声的虚伪世界。这个说法,我觉得是不过分的。


按照如今有些人对情商的理解,“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拥有“更高的情商”或善于发挥“情商”软实力。其实那样说似乎不是很妥帖,甚至可能低估了他们的智商。在我看来,情商和智商应该有一定关联,情商高的人往往有较高的智商,这是可以肯定的。而有一部分高智商的人可能不大情愿在“情商”上面下功夫,但这只是价值取向问题。可惜的是,这样就反而使另外一些“聪明人”利用自己的“情商”占到了不少便宜。当然,小聪明算不算智商的范畴,我还没有仔细研究过。


如果实在要拿情商来说事,不知道像慈禧太后贴身太监李莲英那样的人物算不算高EQ,反正一个能得宠于阴险歹毒心狠手辣的“母老虎”的朝中“成功人士”,想必那“情商” 和“智商”都很不一般。还有历史上指鹿为马的赵高等类,凭着“情商”一路登级到达权贵身边,然后运用“智商”滥施淫威,简直可怕之极!再说,古今贪官们的发迹之路也应该是个智商和情商的探险旅途,但最终都做了“情商”的牺牲品。有关这样的“成功典型”,多得懒都懒得说。总之,中外历史上因情商而成功的人物固然不少,但栽在“EQ”上的也大有人在。看来,情商和智商一样,不能滥加发挥,不能毫无顾忌,否则都会误己、害人,或者害己、误人,甚至有的还祸国殃民。


我怀疑,现在的有些社会风气正是被有些人的“情商”搞坏乃至带坏的。至于不会跑、不会要、不会送、不会叫苦、不会说、不会拍、不会蒙、不会骗、不会低眉顺眼究竟算不算情商低,我估计相关科学家们的观点与我们有些人的说法可能会大相径庭。


写到这里,发现有点跑题。现在回头继续说“偶的EQ”吧。



我的情商,从反面说一点也不高,符合我祖母给我下的结论,也符合某些人对我的善意看法。但从正面说,又不算低,因为我对自己的情商有自己的计算标准。首先,我本是普通人,不需要任何“特殊情商”,只要做到孝敬父母、呵护妻女、爱护弟妹侄儿男女,我的基本情商就得分了。其二,忠于朋友。只要朋友觉得我这个人还算实在、可信,那我的情商就多了一分。补充一句:朋友不分贵贱,不分有用没用,只要真心相交,骂我两句难听话砸坏我一只杯子也要原谅人家。在这一方面,我还可以得一分。其三,我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不忽悠,不钻营。这一项理应得两分,但偶尔也会为工作的事情跟人发飙叫板,所以扣0.5分,最后得1.5分。其四,我有爱心,除了尊老护幼这种人之常情,对职业乞丐也经常能施舍一两文,见真有困难的还会量力助之绵薄。另外,我不欺负、不算计和我一样的老实人和比我还老实的人,有时候甚至能把温良恭俭让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这一项我应得两分。最后一项:爱国家、爱家乡、爱自己的民族,并且爱单位、爱本职工作,业务上虚心向比自己强的人学习,不耻向比自己弱的人下问,还有不贪心、不谋私、不说一套做一套等等。这一项事关人之大德,我自评三分。各项合计为9.5分。


按十分为满分计,我的9.5分情商已经偏高了,这让我有点高兴,也有点不好意思,因为我估计自己不可能这么完美,所以再减去0.5分,保留整数。


九分?算我自己心虚,再减一分,可是也还有八分呀!这么高的情商,真为自己惊奇,也让自己心安了下来。我相信这个结果对可能偶然背后议论我情商低的人,也是一种有力驳斥。再说,这样的得分,足以让我不去在意自己是不是“成功人士”了,因为我显然比“成功人士”更有人情味。


事实上,这个打分标准和得分同样适用于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非成功”普通人士,因为他们和我一样,不需要把“情商”当作特殊工具。我认为,情商这东西只是一个说法,不必太刻意去表现,更不要拿“成功人士”比来比去。我也建议,正如不必乱测智商自讨没趣一样,我们都不要为情商这个说不准道不清的东西去自寻一些烦恼。


文中插图来自画家Anne Laval



欢迎转发、评论,分享也是一种快乐!


查看「守望香格里拉」公众平台入驻作者文章

请点击原文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