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兴盛番族的“番”怎么读

2016-05-09 大海 守望香格里拉

兴盛番族的“番”怎么读

作者:大海

1936年4月下旬,贺龙率领的红2、6军团经过云南中甸(今香格里拉)。红军停留中甸期间,为团结广大藏族僧俗群众,贺龙应邀拜访归化寺(葛丹·松赞林寺),向僧侣们宣讲红军的宗教政策和民族政策,并向他们赠送了亲笔书写的“兴盛番族”锦幛。


这方长2.85米、宽0.64米的红色锦幛原件,据说珍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然而,关于“兴盛番族”中“番”的读音,仍存在一些分歧。有的认为应该读作“fān”,有的则认为应该读“bō”。持后者意见的主要是香格里拉本地的一些学界人士,他们的根据是香格里拉藏族属于南下吐蕃的一支,自古就以“吐蕃人”自称,贺龙向香格里拉当地寺院赠送“兴盛番族”的锦幛,所表达的当然是希望中甸藏族人民过上富裕美好生活之类的心愿了。我认为,这样理解并无大谬。问题是,对其中的“番族”应该作何理解才正确,是值得商榷的。据《辞海》,“番”的读音有“fān”、“pān”、“pó”和“bō”四种之多。读“fān”时,意思比较多,用法比较活,其中“番邦”指外国或外族,古时将外族或外国通称为“番族”、“番人”、“番国”。另外,“番”和“藩”通用, 如“藩(fān)篱”,也可作“番篱。又如“黄发番番(白发貌)”“申伯番番(威武貌)”,前者读“pópó”,后者读“bōbō”。所以,“番族”没有理由读成“蕃族”。


需要明确的是,“蕃”字的另一个读音“bō”,即吐蕃的“蕃”是古代藏族的自称。“吐蕃”即为7~9世纪时由松赞干布建立的第一个古代藏族王国。根据普遍的说法,“蕃”是由古代藏族信仰的原始宗教“本”音转而来,所谓吐蕃,其实是吐蕃王朝向唐王朝自称“大蕃”的音译。后来,“吐蕃”便成为特指西南藏民族的专用词。而“番族”,在特定历史情况下,则是泛指国内少数民族。在笔者所接触过的词汇中,不曾有“番族”就是“蕃族”的印象。




还有,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所执行的民族政策和宣传思想来分析,锦幛所及之“番族”也应该是泛指边疆少数民族。贺龙、肖克率红2、6军团从湘中出发后,一路经过贵州、云南、四川等地的少数民族地区,所到之处皆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和抗日兴国主张,严守爱民纪律,普遍团结、依靠当地少数民族各阶层群众,得到了广泛拥护和支持。其间,贺龙曾以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湘鄂川黔滇康分会主席名义颁发布告:“本军以扶助番民、解除番民痛苦,兴番灭蒋,为番民谋利益之目的,将取道稻城、理化进康川……”此《声明》所宣之“以扶助番民、解除番民痛苦,兴番灭蒋,为番民谋利益之目的”,便是红军在包括“将取道稻城、理化进康川”的长征途中向边疆少数民族群众发表的“兴盛番族”之统一主张,即“番民”包括了“湘鄂川黔滇康”的所有少数民族。据此可以说,“兴盛番族”所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共同富强的宏图大略,若仅理解为兴一隅之“蕃”,未免偏狭而且牵强附会了。



也有人对“兴盛番族”中的“番”应读为“蕃(b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基本上都是推理或臆想出来的理由,因此不能立脚。至于为何贺龙要亲书“兴盛番族”送给归化寺,我的观点是,中甸作为红2、6军团进入西南藏区的第一站,在政治上、战略上都有着特殊的意义。藏区地域广大,藏族人口众多且全民信教,在边疆少数民族中属于代表性民族,因此用这样的方式提出了“兴盛番族”的红军主张,而原本含有歧视性的“番族”称呼,也在红军的实际行动感召下,变得充满亲和力。再说,熟谙中国历史和从小接受传统汉文化熏陶的贺龙和红军将领们更不可能随意把“蕃”写成“番”,或者连“番(fān)”与“蕃(bō)”不能通假的常识都不知道。综上所述,我个人的结论是:所谓“兴盛‘蕃’族”,其实是因误解而误读。


遗憾的是,这种误读还出现在2005年出版的《我的香格里拉古城》(作者勒安旺堆、李刚、刘瓒)一书中。该书第57页“藏经堂”一节提到“兴盛番族”时,却直书“兴盛博族”,变得令人难解,可见是由于误读造成的字面误用,也说明作者对“兴盛番族”的政治含义的确存在着主观片面的臆断。




欢迎转发、评论,分享也是一种快乐!


查看「守望香格里拉」公众平台入驻作者文章

请点击原文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