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聚焦】青海海东首个“整乡搬迁”乡镇走访记
北山乡党委书记范承栋走访贫困户
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城的北山脚下,湟水河岸边,一大片清新简约的白色系楼房格外显眼,小区内,红白两色地砖铺设的人行道整洁平坦,每栋楼前,草坪、树木环绕,正中心的小广场内,摆设了各式健身器材……
能住进这样一处依山傍水、绿树成荫的城镇小区,对于世代生活在脑山地区的贫困农民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而如今,这“做梦都想不到的好事”,却真真实实地落在了他们“头上”。
原来,这里正是民和县在川口镇史纳片区建设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这个夏天,对于民和县北山乡的上千户贫困村民来说,将是“火热”而又难忘的……
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 必须离?
图为北山乡庄子沟村现状
记者乘车来到北山乡,沿途山路蜿蜒崎岖,土地干旱,距离县城18公里的路程走了四十多分钟,同行的村民说,从县城通往乡镇的班车一天只有两班,他们去趟县城来回就得整整一天,好在村村都通了水泥路,要不然遇到下雨天,山路不通车,出趟门就更难了。
来到乡政府,乡党委书记范承栋显得格外激动,他告诉记者,乡亲们马上就可以离开这个“穷窝窝”了。
这里山大沟深、自然条件恶劣,全乡共有7个村1455户4939人,大多数人都常年居住在大山里,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阴影下。范承栋说:“要让贫困群众彻底走出这种困境,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就要搬出大山,搬到生存环境好的地方去生活。”
易地扶贫搬迁是指对居住在生态环境恶劣,自然条件低劣等不具备生存条件和地质灾害高发地区的贫困群众,按照农民自愿的原则 ,在政府的统一组织下,搬迁到生活和生产条件较好的地区实行易地安置的民生举措。
为此,民和县把易地扶贫搬迁与美丽城镇建设、生态保护建设、农村危旧房改造、城乡保障性住房建设等工程相结合,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地区的贫困群众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强化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完善相关后续扶持政策,努力做到“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从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
其中,今年将北山乡七个村的1455户4939人全部搬迁至县城史纳、老城、川垣等片区安置,小区内统一实施了绿化、亮化、安防工程,配套建设了卫生室、农贸市场、休闲广场,实现了暖入户、气上楼、饮水达标和环卫保洁……将一处处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管理有序、居住舒适的幸福家园交给了山区贫困群众,让他们“挪穷窝、拔穷根”,一步踏入了现代化的城镇生活。
站在北山上的一处陡坡上,便可远远望见大半个县城的风貌,范承栋手指向山脚下的一片白色高楼,深有感触地说:“住在这大山里,村民们始终摆脱不了出行难、就医难、上学难、年轻人娶媳妇难、发展生产增加收入难等等困扰。如今可好了,全乡人马上就要搬到县城的安置小区里和城里人一样住进楼房,开始过上新的生活了。”
“树挪死、人挪活。对于我们这些‘靠天吃饭’的农民来说,这真是一件天大的喜事。”易地扶贫搬迁带来的喜悦之情令德兴村的村民李玉寿激动不已:“以前住在山上,我们一年到头的收入就靠种几亩土豆和燕麦,出趟门费劲得很,现在搬到县城里,可以随时去城区打工了,一天挣个百来块钱不成问题,我还想学个一技之长,多挣点钱。”
熟地难离,怎么离?
贫困户抽号分房现场
县委县政府和北山乡党委都替村民们想到了。据了解,北山乡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包括全部建档立卡贫困户、非建档立卡户和户籍在北山乡而未享受国家住房补助政策的城镇户。在搬迁安置方式上,采取先建档立卡贫困户后非建档立卡户的顺序分村分时段统一搬迁。在搬迁程序上,采取农户申请、村委会公示、乡政府审核、县扶贫开发局复核、签订协议、分配房屋、缴纳房款、搬迁入住的程序进行。
为坚决防止因盲目攀比、超标准建设导致的贫困加剧现象发生,民和县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购房面积标准限定在不超过80平方米,其中家庭人口4人以下的住房面积不大于70平方米,家庭人口4人以上(含4人)的在70—80平方米。对于非建档立卡户的住房,依据群众意愿及经济条件自主选择房屋。
为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搬得出、能入住,对集中安置的近4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采取国家补助建房资金8万元、贫困户自筹1万元和不足资金由县政府补助的方式进行;非建档立卡户享受易地搬迁补助资金每户4.5万元,不足部分由搬迁户自筹解决。在老城区、川垣片区自主购买楼房的搬迁户凭房产证或已经县不动产管理局登记备案的购房合同等相关手续享受易地搬迁补助每户4.5万元。
熟地虽难离,但想想未来,村民们也就“长痛不如短痛”,决定离开了。
“我今天通过抽号分到了面积为60多平方米的城市楼房,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们这些贫困家庭也能住上城里的楼房了,真是做梦都没想到啊……”6月22日上午,在民和县住建局会议室举行的北山乡七村整体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户安置房抽号分配现场,抽到安置房号的北山乡罗家湾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鲁福成高兴地说。
目前,北山乡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已进入搬迁安置阶段,抽号分房工作正在有序开展。为确保抽号分房的公开、公正、公平性,抽号分房活动在县纪委等相关部门的监督下进行阳光操作,并从抽号住户中推荐的两名住户代表现场全程监督抽号工作,对住户所抽房号现场宣读、现场登记、现场说明办理入住手续事宜,体现抽号分房的透明度。
参加当天抽号分房的牙合村贫困户赵海保老人告诉记者,他们家世代居住在大山腰上,村里常年干旱缺水,现在好了,他的安置房面积有80多平方米,在第三层,小区接通了天然气,不仅有暖气,一开水龙头,还能有热水,真是心满意足了。“今年冬天可以享福了,真是没想不到我有生之年还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穷窝搬了,怎么断穷根?
搬迁户集中安置小区
采访中,记者深切感受到,贫困群众住进了宽敞漂亮的新房,对获得一份稳定的就业和收入来源,彻底改变往昔生活的愿望变得更加迫切。
易地搬迁,解困的意义远不止于逃离“困境”,而在于倍增发展的机会与可能。如何借助国家扶贫攻坚一揽子优惠政策,解决贫困群众的就业增收等问题,使他们真正离开“困境”,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将是北山乡面对的最重要的问题。
只有解决了经济收入来源,搬迁出的村民才能真正安心生活。范承栋深知:“我们不是一搬了之,而是充分考虑如何促进贫困农户增收。‘移民’下山后,我们将积极争取省市产业扶持政策资金,帮助贫困群众发展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种植业,使他们走上稳定增收、脱贫致富的道路。”
据了解,北山乡还将结合易地扶贫搬迁,组织县国土、林业、农牧等部门实施迁出区退耕还林、宅基地复垦及整理等生态环境恢复工程。根据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对迁出区坡度较大、土壤贫瘠的耕地实施退耕还林,加强迁出区生态保护和恢复。凡是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农户,签订原宅基地复垦协议,实施宅基地复垦。对交通便利、生长较好的耕地,集体流转,发展规模种植业或经济林。
在对安置区群众的产业扶持中,申请省级产业扶持资金,统筹协调,投入规模企业,解决部分就业岗位,保障基本工资;鼓励扶持发展种植、养殖业,集中流转土地,倾斜扶持政策,培养一批种植养殖大户,吸纳富余劳动力,带动一部分群众就业;扶持培育一批就业服务组织和劳务输出经纪人,积极为搬迁群众就业牵线搭桥;支持群众自主开办食品、百货、餐饮、便民店等,鼓励和扶持群众从事物流运输等。
“学习技术更有用!”庄子沟村的村民赵永峰在自家的新房里计划着,搬迁后,乡里还要免费对他们进行家政服务、餐饮服务、家电维修、电焊修理等技能培训,推荐就业。
在新房小区内,记者看见一位独坐在屋前的男子,上前询问,得知他以前靠种地,一年收入只有几千块钱,媳妇儿因为条件太差离家出走,就留下娃娃。忆及当初,他一脸无奈。
当他谈到现在的生活,表情立即有了变化,“我只交了一万块钱就领到了钥匙,住进了新房,听说政府还要给我免费培训,我打算学装修工,以后每月收入也能增加不少,和孩子的生活也就有了保障,努力着把日子越过越好。”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