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爱鸟周 | 一起认识恩平这些可爱的小生命吧···

恩平发布 2022-05-01

今年的3月20日到26日

是广东省第四十一届

“鸟节”暨“爱鸟周”


随着恩平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越来越多的小鸟在恩平落户


今日起

我们将分多期介绍

分布在恩平的美丽鸟类

一起来认识这群可爱小生命吧~



栗喉蜂虎

发现地点:七星坑自然保护区



栗喉蜂虎(学名:Merops philippinus)是蜂虎科蜂虎属的鸟类。有热带鸟类羽毛艳丽的特征:喉部是栗红色的,黑色的过眼纹,翅膀和背部是绿色的,尾翼是蓝色的,飞行时翅膀下面的羽毛是橙黄色的,在阳光的照射下,它们全身闪烁着金属般的艳丽光泽,有人将它称之为中国最美丽的鸟之一。
飞行技术高超,能在空中做出急速飞行、滑翔、悬停、急速回转和仰俯等高难度动作。以蜻蜓、蝴蝶、蜜蜂、甲虫、苍蝇等为主要食物,主要生活在东南亚一带,中国只有云南的局部地区、海南岛、香港和广东、福建的部分沿海地区有分布。
2021年10月,恩平七星坑自然保护区首次记录到这一物种在当地出现。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暗绿绣眼

发现地点:七星坑自然保护区



暗绿绣眼鸟(学名:Zosterops japonicus):共有9个亚种,小型鸟类,体长9-11厘米。上体绿色,眼周有一白色眼圈极为醒目。下体白色,颏、喉和尾下覆羽淡黄色。
此鸟性活泼,在林间的树枝间敏捷地穿飞跳跃。鸣叫声似“滑儿,滑-儿,滑-儿”,婉转动听。非繁殖季节亦有集群之习性,冬季能达50-60只。多在南方,主要在阔叶林营巢,巢小而精致,为吊篮式,隐藏在浓密的枝叶间,不易发现。主要以昆虫和一些植物为食物。
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
保护级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第630项)。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9年 ver 3.1——无危(LC)。


叉尾太阳鸟

发现地点:七星坑自然保护区



叉尾太阳鸟(学名:Aethopyga latouchii),别称燕尾太阳鸟,是雀形目太阳鸟科一种体型非常小而纤弱的鸟,体长约9厘米,雄鸟头颈及尾上金属绿色,两根中央尾羽特别长,具赭红色的喉斑,上体橄榄色或近黑色,余部污橄榄白色;雌鸟较小,上体橄榄色,下体浅绿黄色 ;它们的嘴细长下弯,舌呈管状,专门用来吮吸花蜜,因此又被称为“亚洲蜂鸟”。
常见分布于中国南方,范围包括海南岛,也及越南。在开花的矮树木丛生活,且能悬飞在枝头食蜜。
在1982年曾被认为是中国最小的鸟。
保护级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保护级别:无危。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1991年列入中国浙江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褐翅鸦鹃

发现地点:七星坑自然保护区



褐翅鸦鹃(学名:Centropus sinensis),是鸦鹃科、鸦鹃属的中型鸟类,体长40-52厘米,嘴粗厚、黑色,尾长而宽,凸尾,通体除两翅、肩和肩内侧为栗色外全为黑色。
褐翅鸦鹃广泛分布于东亚、南亚、东南亚地区,栖息于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区的林缘灌丛、稀树草坡、河谷灌丛、草丛和芦苇丛中,单个或成对活动,善于隐蔽,飞行时急扑双翅,尾羽张开,上下摆动,主要以动物性食物为食,有时还吃一些杂草种子和果实等植物性食物。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列入中国国家林业部、农业部1989年1月14日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Ⅱ级保护动物。列入1996年生效的《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易危(NT)。


红耳鹎

发现地点:七星坑自然保护区



红耳鹎(学名:Pycnonotus jocosus),是鹎科、鹎属的鸟类。红耳鹎为小型鸟类,体长17-21厘米。额至头顶黑色,头顶有耸立的黑色羽冠,眼下后方有一鲜红色斑,其下又有一白斑,外周围以黑色,在头部甚为醒目。上体褐色。尾黑褐色,外侧尾羽具白色端斑。下体白色尾下覆羽红色。颧纹黑色,胸侧有黑褐色横带。
红耳鹎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丘陵地带的雨林、季雨林、常绿阔叶林等森林中,性活泼,整天多数时候都在乔木树冠层或灌丛中活动和觅食。
保护级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第362项)。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凤头蜂鹰

发现地点:七星坑自然保护区



凤头蜂鹰(学名:Pernis ptilorhynchus):又称东方蜂鹰,共有6个亚种。体长为50-62厘米,体重800-1200克。头后及枕部羽毛狭长,形成短羽冠,常明显露出。上喙边端具弧形垂突,适于撕裂猎物吞食;基部具蜡膜或须状羽;翅强健,翅宽圆而钝,扇翅及翱翔飞行,扇翅节奏较隼科慢;跗跖部大多相对较长,约等于胫部长度。雌鸟显著大于雄鸟。具对比性浅色喉块,缘以浓密的黑色纵纹,并常具黑色中线。
飞行时特征为头相对小而颈显长,两翼及尾均狭长。尤喜食蜂类,主要以黄蜂、胡蜂、蜜蜂和其他蜂类为食,也吃其他昆虫和昆虫幼虫,通常栖息于密林中,一般筑巢于大而多叶的树上,繁殖期为4-6月。每窝产卵约2枚。
分布于中国、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南部至萨哈林岛,日本和朝鲜,越冬于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部分留居于印度、缅甸、泰国、马亚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 ver3.1——无危(LC)。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Ⅰ濒危物种。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二级。


凤头鹰

发现地点:七星坑自然保护区



凤头鹰(学名:Accipiter trivirgatus)属中型猛禽,体长41-49厘米。头前额至后颈鼠灰色,具显著的与头同色冠羽,其余上体褐色,尾具4道宽阔的暗色横斑。喉白色,具显著的黑色中央纹;胸棕褐色,具白色纵纹,其余下体白色,具窄的棕褐色横斑;尾下覆羽白色;飞翔时翅短圆,后缘突出,翼下飞羽具数条宽阔的黑色横带。幼鸟上体褐色,下体白色或皮黄白色,具黑色纵纹。
性善隐藏而机警,常躲藏在树叶丛中,有时也栖于空旷处孤立的树枝上。日出性。以蛙、蜥蜴、鼠类、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鸟和小型哺乳动物。分布于印度、缅甸、泰国、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
保护级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卷中列为稀有种;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Ⅱ濒危物种。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列入中国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铜蓝鹟

发现地点:七星坑自然保护区



铜蓝鹟(学名:Eumyias thalassinus)小型鸟类,体长13~16厘米。雄鸟通体为鲜艳的铜蓝色,眼先黑色,尾下覆羽具白色端斑。雌鸟和雄鸟大致相似,但不如雄鸟羽色鲜艳,下体灰蓝色,颏近灰白色。亚成鸟灰褐沾绿,具皮黄及近黑色的鳞状纹及点斑。
相似种纯蓝仙鹟体型较小,雌雄异色,雄鸟通体淡蓝色,无光泽,腹以下灰茶黄色,尾下覆羽无白色端斑,野外不难识别。
繁殖于西藏南部、华中、华南及西南。部分鸟在中国东南部越冬。不常见于高至海拔3000米的松林及开阔森林。在较低处越冬。喜开阔森林或林缘空地,由裸露栖处捕食过往昆虫。叫声为tze-ju-jui,急促而持久的高音鸣唱,音调无变或逐渐下降;较纯蓝仙鹟少低哑声。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无危物种(LC),2012年评估。





来源:中共恩平市委宣传部
运营:恩平市融媒体中心(恩平广播电视台)


大家都在


黎沛荣:坚持疫情防控和防灾“两手抓  两不误”
疫情防控|“艺”起抗疫,恩平文艺人在行动(四)
安全感爆棚!恩平交警仅用8分钟将孕妇安全护送,顺利生产!
疫情防控 | 告诉家里老人,这件事尽快完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