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3000年,说穿了就三件事?

2017-11-21 团员(仮) 以太汽车 以太汽车

西方哲学从总体上来说,具有分析思维的特征,其发展的轨迹可看成沿着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推进。


西方哲学的源头大抵都可以追朔到古希腊,其最初形态便是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它是以追问“物质是什么开始的”,可以说希腊最早的哲学家,同时也是第一批科学家。

其中最耳熟能详的便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师徒孙三人。

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形态,基本上是从自然本身来说明宇宙自然。苏格拉底认为,人们将感官所认知到的事物作为本原并不可靠,反而把灵魂的眼睛变瞎了。他主张“求援于心灵的世界,并且到那里去寻求存在的真理好些”。在苏格拉底看来,哲学的对象不是自然而是心灵,是认识自身中的善,即人的德性。这是苏格拉底从对自然哲学批判中得出的结论,并由此引发古希腊哲学的转向,即从关注自然的自然观转向关注人生的历史观。

苏格拉底哲学所关注的已不再是自然,而是人生,即专注于在伦理道德中寻求一种普遍的东西。不过,苏格拉底还没有把普遍的东西与个别的东西完全分离开来。柏拉图沿着这一思路前进,不仅把二者分离开来,而且把普遍的东西视为独立存在的理念。

柏拉图认为,人类感官所经验到的一切具体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这种现象既存在又不存在,是相对的、不稳定的、暂时的。只有绝对的、稳定的、永恒的理念才是唯一真实的存在,个别的事物只是理念的摹仿和影子。柏拉图哲学把现象与本质合为一体的现实世界二重化,即在可感世界之外构造一个理念世界。理念是可感事物的根据,可感事物则是理念的派生物。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发展环节,柏拉图的理念论深化了个别与普遍、感性与理性、现象与本质的哲学认识。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古希腊哲学从一开始就提出和探讨万物本原的问题,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解,所谓“本原”,就是万物都由它构成,最初由它产生,最后又复归于它的那个东西。《物理学》是亚里士多德最主要的自然哲学著作。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即是广义的物理学,其原义就是自然。他在《物理学》中把“自然”定义为“运动和变化的本原”。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着的,运动和变化的根源就是自然本身。亚里士多德为了突出自然哲学的地位,把“存在着的事物”分作两大类:一类是“由于自然而存在”的事物;一类是“由于别的原因而存在”的事物。从自然存在的事物同一切与人有关的事物的区分来看,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自然”也可以说是宇宙万物所固有的自我运动能力和内在的本质特性。亚里士多德哲学既有丰富的自然观思想,又有深刻的历史观意蕴,其历史观集中体现在伦理思想中。在亚里士多德之前,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探讨过善、幸福等伦理学范畴。

亚里士多德也把善和幸福等问题,作为自己伦理学体系的中心论题考察。在标志着亚里士多德道德观最终形成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他指出:“一切技术和研究,正如一切行为或选择,看来都是趋于某种善的,所以,善被合理地认为是万物所追求的目的”。不同的事物在追求不同的目的,而人类所追求的目的乃是“至善”。至善作为最高的善,是人类行为的最终目的,因而具有完满性。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的美德都以一定的自然能力为根据,但只有当它们为哲学的智慧所指引时,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美德。人类的幸福和至善,就在于符合德性的活动。

另一古希腊哲学的代表性学派就是毕达哥拉斯学派。

以时间而论,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诞生还要在苏格拉底之前。毕达哥拉斯学派最基本的观点是数原论以及和谐论,即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世上所有的事物都是和谐的。古希腊哲学家对于“什么是万物的本原”,大体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本原是组成事物的物质性的元素,从水、火、土、气到“根”、“种子”、原子;另一种认为本原是一般性的范畴、原则,就比如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

对数学的重视为这一学派在数学史上赢得了重要地位。他们将东方偏于实用的数学上升到理性的普遍的定理。除了发现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外,“数学”这个词也是毕达哥拉斯学派首先采用的。此外,在哲学史上毕达哥拉斯学派也是最早使用“哲学”(Philosophy)这一名称的,并称自己是哲学家或爱智慧者(拉尔修 著名哲学家生平和学说第一卷第十二章)。

毕达哥拉斯学派有两条格言:“什么是智慧的?——数”,“什么是最美的?——和谐”,这两条格言构成了这个学派的最基本的观点。在研究音乐的过程中他们发现音乐可以归结为数的一定比例和关系。通过研究数他们又发现了各种各类的和谐的特性与比例,而一切其它事物就其整个本性来说都是以数目为范型的,数目本身则先于自然中的一切其它事物。他们从这一切进行推论,认为数目的元素就是万物的元素,整个的天是一个和谐,一个数目。既然万物产生于数,数具有和谐的性质,那么万物亦具有和谐或趋向和谐的性质,世界同一是由于万物之间数量关系的和谐比例。毕达哥拉斯学派把已存在于生产、技艺领域内的和谐观念提炼、概括,使之升华为一种哲学范畴,从而构成毕达哥拉斯主义的核心观念。数原论和和谐论直接影响了柏拉图的理念论及近代的唯理论和唯心论,对后世辩证法思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近代科学革命导致了哲学的进步。欧洲近代认识论是古希腊抽象理性思维的进一步发展,是科学昌盛的时代的产物。西方近代哲学基本上区分为经验论与唯理论两大流派。在英国,唯名论的传统源远流长,人们普遍重视个别的、感性的、经验的东西,直到近代以来英国的实验科学也蓬勃兴起,在哲学上形成经验论,弗·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休谟等是其主要代表;而在欧洲大陆,正统神学的实在论一直占支配地位,人们普遍重视一般的、理性的东西,并在哲学上形成唯理论传统,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是其主要代表。

对人的价值的深入思考是由擅长于哲学思考的德国人首先承担起来的。英国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人性的分裂,法国大革命所带来的红色恐怖,都引起了德国哲学家的深沉思考。由康德创始的德国古典哲学,其基本精神是高举理性和自由两面旗帜。黑格尔则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顶峰,主要由“精神哲学”、“逻辑学”、“自然哲学”三部分构成。《精神现象学》作为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导言,宣称哲学不仅是对真理的爱,而且哲学本身就应当成为真理的知识。

黑格尔认为 “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实的东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主体” 。他把实体即主体的思想概括在“绝对精神”这一最高概念中。《精神现象学》中,意识经过自身发展的诸形态,最终达到“绝对知识”,即以纯概念的形式描述绝对精神的真理知识,从而进入《逻辑学》。黑格尔的逻辑学,旨在论证本体论、认识论与辩证法相统一的思想。他指出:“思想不但构成外界事物的实体,而且构成精神性的东西的普遍实体。”这就是说,以纯粹思想为对象的逻辑学与研究思想所把握的事物本质的“形而上学”是可以合流的。而在黑格尔的自然哲学体系中,“生命”是概念在自然界中最高的存在方式。生命个体被扬弃,也就是精神的出现。这就构成从自然哲学到精神哲学的过渡,即从自然观发展到历史观。精神哲学考察的对象是人的精神的本质,即理性和自由。真理使精神成为自由,自由使精神成为真理。

 

现代西方哲学划时代的人物是叔本华。从他开始,哲学的眼光从外部世界转向人的内心世界,实现了从工具理性向价值哲学的转化。

叔本华认为人的理性、人之有知识,只是表面现象,在这现象后面的本质是盲目的意志、欲望。从外表看似乎人的意志、欲望是受人的理性所指导、支配的。其实理性只不过是意志雇佣的向导,理性的目的不是其本身,而是作为满足欲望的手段。或许是由于叔本华对人性看得太透彻,他产生了悲观主义的人生观。他的悲观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的预见。

追随着叔本华的思想轨迹,尼采提出了强力意志,一扫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气息。尼采从对古希腊悲剧的研究中提炼出“酒神”概念,赋予形而上的地位,以此表达人的生命本能的解放和道德法则的破坏。他把艺术化的人生看做实现他强力意志的方式,用“醉”和“梦”这两种生命状态来比喻艺术经验,把艺术建立在生命的根基之上,使生命获得艺术的形式。

尼采还进一步把艺术和真理区别开来,扩大价值哲学的领地。尼采指出,所谓“真实的世界”只是一个虚构,现实世界是惟一的世界,然而这个世界是荒谬而无意义的。所以,“悲观主义是真理”,但真理不是最高的价值标准,我们不能靠真理生活。从人生的角度看,求外观的意志比求实在的意志更形而上,艺术比真理更有价值,做梦的需要植根于人类至深的本质。《悲剧的诞生》正标志尼采哲学的诞生。尼采以古希腊的酒神精神为基础,反对理性,提倡解放人的本性,并以酒神作为重估一切价值的标准。

由于叔本华、尼采把意志看成比理性更本质的属性,就给价值哲学找到了基点。价值是客观满足主观需要的一种属性,对于价值科学来说,生命的价值、生活的意义是第一位的。在价值哲学的旗帜下集合了哲学、历史、宗教、艺术等人文和社会科学的队伍,以满足人的更高的精神需要,探索理想的生活方式。这些哲学思想极大地影响了其后西方哲学的发展。




推荐阅读

再好骑的共享单车一旦倒闭,也还不起你的押金

上帝赐世界以光,爱因斯坦:我赏了他们一个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