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日记丨杨舒淼:支教行中传承雷锋精神,红土地上盛放青春之花
编者按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1998年以来,北京大学秉承“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积极参加团中央、教育部等联合组织实施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先后有24届422名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走出湖光塔影,扎根祖国西部大地,深入一线教学基层,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追求理想、磨砺青春、绽放芳华,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2022年,北京大学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25名志愿者分赴新疆、西藏、内蒙古、青海、云南、河北雄安等地。学习雷锋精神,志愿谱写青春!研支团志愿者们以“用我智慧奉献爱”的志愿精神在教育育人一线辛勤奉献、播撒希望。一年的支教生涯已经过半,志愿者们在这段珍贵的经历中传承了雷锋精神、锤炼了意志品质、提升了思想境界,镌刻下一段段难忘的感人故事。
这是我们与你分享的第9篇支教日记。
“我的梦想是北京大学,是不是能见到北大的哥哥姐姐们了?”2022年7月28日,我和伙伴们参加云南省西部计划全国项目志愿者出征仪式时,在开场视频中听到一个小男孩一字一顿地说出了自己的梦想。如今,我的支教生活已然过半,但当我提笔写下这篇支教日记时,脑海里又回荡起那个真诚又坚定的稚嫩声音,心中的激动情绪与当时相比竟没有分别。不一样的是,在七个多月的时光中,一朵关于付出、收获、成长的青春之花正在彩云之南的红土地上扎根、生长、盛放。
云南省西部计划全国项目志愿者出征仪式
1
扎根
——立足主责主业,潜心教育教学
2022年8月15日,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以教师的身份站上讲台,作为北京大学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云南分团的一员正式开启在云南省弥渡县第一完全中学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在这个坐落在文笔山下、有着百年历史的校园里,我热切地期盼着即将发生的故事。
弥渡县第一完全中学
上半学期,我任教高二年级政治学科。对于一名“新手”教师来说,备课授课都面临不小的挑战。为了把新课吃透讲透,我分“三步走”准备每节课程:第一步是参考优秀资源,详细自学自备,制作课程资料;第二步是参与集体备课,与老师们交流,查漏补缺;第三步是积极听课,在课堂实践上捕捉重难点,形成最终的授课思路。因为政治是一门知识比较系统且重视背诵的科目,所以每学完一单元我都会整理出易错点和必备知识汇总,并在全年级共享。一个学期下来,我制作了40多份PPT、知识总结等原创资料,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本教案,这些都是我努力奋斗的见证,是值得永久珍藏的财富。
政治课堂剪影
部分原创资料及备课本
在云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前最后一周,大批同学生病请假回家,学校转为全面线上教学,我也不可避免地开始高烧。但我不敢懈怠,依旧坚持在宿舍进行直播授课,并每天在班级群内发送复习资料,督促学生在家自主学习。虽在病中,我的心却随着同学们走进考场的脚步,而感到前所未有的紧张。力耕不欺,不久前学考成绩终于揭晓,我所任教的班级中,理科360班政治学科获得“A等级”同学的比例超60%,甚至优于部分文科班。
线上直播课堂
第二学期,我服从学校安排,被调任至高一年级,成为了383班的英语老师。从非高考科目转至高考科目,任务更重、挑战更多,但有了第一学期的探索,此时的我也更多了一份信心和底气。由于班里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薄弱,缺少系统的学习方法,部分学生对英语存在明显的畏难情绪和放弃心态。我意识到,“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要“两手抓”,不仅要带领学生们学习新知、夯实基础,还要帮助他们掌握系统的英语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发自内心地了解英语、喜欢英语,主动探知这门学科。
英语课堂剪影
为了提高早读效率,我会要求学生大声跟读、边写边背,每日听写生词新句进行巩固;为了督促学生养成积累改错习惯,我会从零开始告诉他们如何将积累本分区、如何筛选有价值的错题,并时常批阅指导;为了防止学生放弃作文,我会在考后逐词逐句批改,并为每个人写下评语;为了加深学生对英语学科魅力的感知,我会在讲评练习题时,通过图片、视频引出阅读题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就像很多学生在作文本上积累的那句话一样:“I am a slow walker, but I never walk backwards.”
同学们在限时训练 与同学们一起早读
批改听写本 参与集体备课
渐渐地,英语课堂上,我能够听到更多学生积极发言的声音;下课后,围着我面批作文、问问题的,不再总是那几幅面孔;几乎每天晚上,都会有学生利用课间来主动找我复背单词;甚至会有学生在听到周末辅导没有英语时,流露出失望的神情,上英语课已然成为了他们的小期待。办公室的其他老师偶尔会开玩笑道:“小杨这儿总这么热闹。”来随机跟堂听课的领导,也对我的课堂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逐个批改学生作文
来自听课领导的课堂评价
在开学后的第一次考试中,383班的英语平均分位列高一年级平行班第一名,于我而言,这是惊喜,亦是压力。但我相信,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会和班上所有的同学一起,在保持好成绩的同时,拥有更深远的收获。
2
生长
——用心育人育才,用爱托举梦想
在备课本的扉页上,我曾记下这样一句话:“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我相信,一名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滋润他们的心田、托举他们的梦想,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知心人。
我清楚地记得,第一学期开学第二周的周日,一名女生来加我的微信。我们从交流学习方法,谈到学习成绩没有起色时敏感的心态,聊到同学间人际关系的处理,又畅想了关于未来的追求。那个傍晚,她向我倾诉了上千字的心事。我将自己代入到她的角色中,回忆着自己高中时的场景,设身处地地回复着她一条一条的信息。那时,我强烈地感受到一种被需要的幸福感。虽然我们刚刚相识,但因为我是她喜爱、信任的老师,所以她愿意将自己隐藏在心底的情绪告诉我并向我寻求帮助,我也非常开心自己能够成为她宣泄压力的一个出口。最后,她对我说:“小杨老师,真的好幸运遇见你啊,帮了我好多好多。”我心头一颤。
课外与学生谈心
这样的话语,我曾在出发前与第22届云南分团的赵仙凤学姐交流时听到过。她的学生在高考后第一时间来向她报喜,并向她表达了感谢。那时,我的内心充满羡慕和憧憬,而如今,我已是故事的主角。“积力所举,则无不胜。”我想,这便是传承的意义,一代代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来到这里接续奋斗,与一届又一届学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留下了动人的故事。
第21届至第24届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云南分团合影
幸运的是,在弥渡一中的大力支持下,我和分团的伙伴们还有机会通过讲座等方式,结合自身专业优势,联动北大的优秀资源,为托举更多学生的梦想尽一分薄力。开学伊始,我为高一年级学生带来了主题为“走好高中第一步,时不我待,功不唐捐”的新生讲座,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我就高中学习方法、如何适应新环境等方面与同学们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令我意外的是,虽然讲座后我没有在高一任教,但却有新生专门来到政治组与我探讨如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惑。
新生讲座现场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第一学期,作为一名政治教师,我时刻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秉持着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贡献一份力量的初心,我与北京大学法律援助协会的志愿者取得联络,在团委老师和各支教地伙伴们的支持下,2022年12月4日晚,云南、内蒙古、青海、新疆四地支教学校师生家长共上了一堂以“宪法理论与知识科普”为题的大普法课。当我看到一名学生在观后感中写道:“今天的讲座弥补了一部分我对于宪法认识的不足,宪法的形象在我心中已经逐渐明朗。”我想,这便是思政课教师职责所在: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弥渡一中各班同学聆听普法讲座
更让我感到幸福的是,我与同学们从来都是双向奔赴。在一天上完三节课后,我的手里会被塞进一只苹果,并听到“老师,注意嗓子,多吃水果”的关心;在人生中第一个教师节,我会收到承载着全班同学心意的鲜花和写着“祝杨老师教师节快乐!”的卡片;在我生病时,会有同学来嘘寒问暖,甚至提出要来给我送退烧药……第一学期结束得仓促,让人来不及好好告别。于是,第二学期刚刚开学,我就回到高二看望他们。刚一走进教室,便听到掌声雷动。同学们纷纷对我说:“老师,你要是能继续教我们就好了!”“老师,我们好舍不得你呀!”我边给他们派发我精心准备的各类文具,边对他们说:“以梦为马、金榜题名、前程似锦、未来可期,这些小礼物上的文字,都是我对你们的祝福。同学们,不仅仅是下学期,未来,我们一定有机会多多相见!”
与部分高二任教班级的同学们在一起
3
盛放
——走向红土山间,助力乡村振兴
新时代赋予青年“时代新人”这一振奋人心的响亮称号,作为青年理应给予时代“奋发有为”的响亮回声。自2014年起,北京大学陆续派遣31名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奔赴弥渡开展支教活动。从过去的“脱贫攻坚”到如今的“乡村振兴”,我很荣幸能够作为北大研支团的一员与弥渡县、与祖国的发展同频共振。
2022年9月,在北京大学挂职干部的带领和北京大学团委的有力支持下,云南分团正式参与到“弥渡县小河淌水少年合唱团”的彩排和组建工作中,为促进弥渡民歌文化的长期繁荣,推动乡村美育发展贡献力量。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与当地的小学生、初中生接触,他们来自各个乡镇学校,甚至有同学的家是在山里,需要一小时的车程才能到达排练地点,但他们却因为共同的对于唱歌的热爱,每周相聚在一起。
云南分团参与合唱团彩排组建工作
在国庆节当日,我和分团的伙伴头一次化身为小朋友们的造型师、道具师,还与合唱团共同唱响了《我和我的祖国》,为祖国母亲庆生。彩云之南明媚的阳光洒在绿荫操场上,映衬着孩子们专注的面庞,清澈的童声在学校上空久久回荡。非常荣幸的是,10月3日,这次活动获得了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栏目的专题报道,相关新闻陆续登上微弥渡、北大新闻网、北大团委、西部志愿汇等官方网站和公众号。
云南分团与合唱团共同为祖国庆生
立足支教,但不止于支教。在走向红土山间的脚步中,曾经在论文、新闻中抽象的乡村振兴,变得切实可感。用行动去了解基层工作实际,从德育、美育等力所能及的方面为弥渡县乡村振兴工作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我感到骄傲,也分外珍惜。
弥渡风光
阳春三月,这一年的支教旅途转眼仅剩四个月有余。我时常想,时间的证据是什么?
可能是初来乍到时感到水土不服,到如今可以对弥渡县的特色如数家珍;
可能是开学前路上碰到同学们喊“老师好”时感到一丝局促,到如今可以从容地扮演好教师这个角色;
可能是那颗长久埋在心底关于支教初心和梦想的种子,在身体力行的实践中在这片红土地上扎根、生长、盛放……
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力量。
我很荣幸自己正在支教岗位上用实际行动在新时代延续和传承雷锋精神。“志”之所向,“愿”之所在,志愿精神如火种般留在每个亲历过、见证过、感受过的人心间。
一年支教行,一生支教情。在无限灿烂的远方中,还有更多故事未完待续!
文字 | 杨舒淼
排版 | 殷沛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