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支教日记丨杨飘:海拔3650米处,遇见他乡似故乡

北大团委 北大团委 2023-03-13

编者按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1998年以来,北京大学秉承“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积极参加团中央、教育部等联合组织实施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先后有24届422名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走出湖光塔影,扎根祖国西部大地,深入一线教学基层,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追求理想、磨砺青春、绽放芳华,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2022年,北京大学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25名志愿者分赴新疆、西藏、内蒙古、青海、云南、河北雄安等地,学习雷锋精神,志愿谱写青春!研支团志愿者们以“用我智慧奉献爱”的志愿精神在教育育人一线辛勤奉献、播撒希望一年的支教生涯已经过半,志愿者们在这段珍贵的经历中传承了雷锋精神、锤炼了意志品质、提升了思想境界,镌刻下一段段难忘的感人故事。

这是我们与你分享的第10篇支教日记。


坐在回家的飞机上,俯瞰雪域高原,窗外叠嶂绵绵,山顶上覆盖着皑皑白雪,一如来时,美丽动人,却比来时多出几分亲切与怀恋。拉萨中学支教的半年时光,每一天都充满挑战,每一日都带来希望,每一刻都值得记录与回想,西藏已然成为我的另一个“故乡”。


友谊记:四人同行,缺氧不缺爱


拉萨海拔3650米,氧气含量不是很足,容易出现高原反应。启程前第23届支教团的学姐们就积极向我们分享经验,因此我们四人在行前一周就开始着手各项准备工作,以期更快适应雪域生活。

去年七月底,我们四人顺利抵达拉萨参加培训。还记得第一晚,习惯早睡的我凌晨两点才勉强睡下,不久之后又醒来,如此往复。第二天发现大家都遇见类似的情况,于是团长主动做起了“燕园云战役”小助手,进行每日健康监测,每天确认大家的身体状态。如果有成员出现高反,大家就会帮忙带饭送药。医生建议高反时可以在树林里散散步,增加氧气吸入量。于是从那天起,我们四人开始在午饭后、晚饭后到培训地的各个树林散步,逛遍了培训学校的每个角落。散步的过程中大家分享生活、谈论兴趣,渐渐熟络起来,高反的症状也渐渐变轻。


拉萨的天空 摄:西藏分团志愿者于进洋

拉萨风景优美,天空是一片水洗过的蓝,随处可见入云的高山,阳光从云隙透出来,打在红白相间的藏式建筑上,给人以心灵的平静。我们总是随时随地举起手机,怎么也拍不够。美丽的风景自然是看不够的,晚上培训结束后,我们常常带上一个小的蓝牙音箱,坐在操场上吹着晚风开一场小型歌会,动人的歌声中,拉萨的暮色晚风和静园草坪的一样温柔。

当得知培训结束后会举办闭营晚会时,我们一致决定报名参加,于是之后的林中散步变成了林中排练,我们选择的曲目是《那些花儿》和《平凡之路》,两首歌既是与西部计划的志愿者们共勉,也是希望未来一年能在雪域净土走好平凡之路、绽放绚丽之花,为西藏发展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舞台上,看着对面“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横幅时,我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责任,也对即将到来的支教生活充满期待。

出征仪式参与表演的四名志愿者

一周以后,我们的高反症状已尽数消失,离开培训地时,自治区团委的负责同志给每一位志愿者献上哈达,表达祝贺与希冀,这是藏地最真挚的祝福。抵达支教学校——拉萨中学当天,学校的负责老师们来到我们的住处帮助我们安顿下来,用洁白的哈达来欢迎我们四人的到来。这两根哈达至今挂在我的衣帽架上,每次不经意间看到它们,我都能获得继续前行的信心与力量。

区团委负责同志与志愿者合影

拉萨中学教师为志愿者献上哈达


沉潜记:使命在肩,花开终有时


结束培训的第二天,拉萨因出现病例进入封控状态。居家的第一个月,我们在平台上蹲点买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对防疫形势充满信心。遇到困难,我们四人发挥各自的优势一一解除:家辉和进洋更是少有的大厨,他们负责做饭,我和蓝蓝负责清洗锅碗瓢盆;因为对烘焙很感兴趣,我就跟着视频学习烘焙;蓝蓝擅长信息搜集,便负责在各个平台买菜。我们每天相互鼓励,积极沟通,在小小的房间中坚守内心平静。这时学科安排也出来了,于是大家便把生活的重心转移到开学准备上来。

我们一起制作的美食

当得知自己将要教授藏文班的语文课程时,因为担心自己会和藏族同学的语言沟通不畅,同时也出于自身的专业特长和对藏族文化的兴趣,我开始了藏语的学习。与此同时,另外三位同事也都投入备课,为即将到来的新学期做准备。


我的藏文学习笔记

这个月里,我们度过了一次没有学生在场的教师节和一次无法出门看月亮的中秋节。“此心安处是吾乡”,中秋当天,我们用简单的食材做了一桌“大餐”,隔着窗户举杯敬窗外的圆月,在可乐的“推杯换盏”中载笑载言。我们还与也在等待线下开学的青海团视频通话,同在青藏高原的大家遥相交流厨艺、互相鼓励,屏幕内外,笑语欢声。在这段时间里,我好像明白了佳节的意义,也更加懂得了相聚的珍贵。“守得云开见月明”,情况终于迎来了转机,一切终于恢复正常。我们与西藏人民在坚定、坚守中,一同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教学记:师生相伴,携手向前行


终于,我可以真正走上那个期待了一年多的“教师”的岗位了。初登讲台就是在线上,我其实有很多担心:担心能否胜任教学岗位,担心同学们的课堂反馈不佳。

开学前一晚,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对着电脑,把第二天要上的课程完整地操练一遍后才躺下。可躺下后脑子一直自动讲课,令我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这可能就是初当老师的紧张和兴奋吧!一直习惯早起的我不知怎的,竟开始担心自己会睡过头,错过上课时间,于是我给同样有早课的于老师发消息,约定互相提醒。尽管如此,当晚的我还是醒了不知多少次,西藏支教的第一节课也在辗转反侧中如约到来。

还好第一节课进行得比想象中顺利,因为准备充分,我设想中的意外都没有发生,孩子们的汉语水平很高;他们比想象中热情得多,虽然有些孩子因为害羞不愿打开摄像头和麦克风,但提问时却不吝啬自己的回答。但总的来说,线上教学对老师和学生来说仍然是极大的考验。一开始我对着电脑讲课就像无实物表演,总觉得不真实,难以习惯。同时,我也因为无法确认学生的听课状态而感到苦恼。课堂不应该是老师单方面的输出,而应是师生共同创造的。因此我希望课堂是穿插着师生交流的,但受限于网络,直播课的延迟很严重,我抛出的问题常常要等很久才能收到回复,这给课堂进行增添一些困难。

为了能收获更好的线上授课效果,我和同事上网学习,想了很多办法,问题也在这些办法中慢慢被解决。为了掌握学生的接收情况,我专门用一个设备进入课堂监课,有提问时尽可能早地说出问题,在等待延迟的时间里对问题作一些引导和补充,这样一来,课堂上的“冷场”就消失了。同时,为了让同学们更加集中精力,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备课,把课堂提问和讨论的内容穿插在不同的时间节点,避免我长时间的讲授带来同学们的疲惫;我还咨询了长期上网课的老师们,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及时查看学生评论、点名表扬的方法,让学生更有参与感。慢慢的,线上授课的氛围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同学开始回答我的问题。

只要思路活,办法总比问题多。我教授的是高一语文,这些新生没有课本,刚入学就是线上教学,有些学生家里也没有打印机,不少孩子甚至间歇性断网,连听课都成问题。对语文这门学科来说,文本很重要,没有课本是个大问题。我和语文教研组的老师们便商量着把内容相对短一些的诗歌和文言文放到前面讲授,尽可能把课本内容都放到PPT上,这样就能减轻学生线上学习的负担。说干就干,线上授课经过我们这样一番调整,不仅更加顺畅,课堂效果也好了很多。

我刚上课的时候正赶上秋收,班上有几个牧区的孩子很懂事,学业之余还帮父母干农活。随着天气转冷,部分牧区停电断网,孩子们需要在短暂供电的几小时中看回放,补上落下的学业。出现这种情况,我又急又心疼,每次收到孩子们的请假消息,我都尽量安慰他们:“老师都理解的”“有不明白的地方随时问我哦”;遇到他们向我问问题,我总是耐心地解答,最后总会问一句“这样讲你能听明白吗”,当听到孩子回答听明白的时候,我如释重负,心里感到十分温暖。除了学习,我还会关心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不断的接触中,学生们和我也熟络起来,愿意私下问我学习问题,愿意和我分享生活,这种被信任的感觉让我觉得很美好。他们会在交作业的时候发送一些可爱的表情包,看到这些,我觉得一切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班上同学发来的秋收图片

为使课堂更具趣味性,我尝试着给大家拓展一些课外知识,在授课的同时穿插自己的生活体悟。记得有一次,我们学习的单元主题是爱情,我给同学们补充了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这时有一位同学毛遂自荐,想为大家讲述其中一个,在他分享之后,立刻有同学也要分享,课堂氛围在他们绘声绘色的讲述下一下子活跃起来,很多从未发过言的同学也在评论区发言,那天的点赞数更是破天荒地突破一万。那是我支教以来最开心、印象最深刻的一堂课。一学期的网课,虽然与同学们未能谋面,但每一节网课都见证了同学们的收获、见证了我的成长。我和他们像朋友一样,彼此尊重信任,在每一次的教学相长中得到充实与提高。


同学们参与度最高的一节课


相遇记:春暖花开,书写新篇章


三月,穿着校服的孩子们出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春天来了,静默了一学期的校园又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报道前一天,我怎么也睡不着,我们相识半年却未曾谋面,熟悉又陌生,我期待学生们能认出我,又怕他们认不出我。同学们报道那天,我负责拍照,我刻意戴上了帽子和口罩,想给没被认出来找个借口,我在自己教的班级面前转来转去,又到教室里转悠,装作一个路人,却又不断关注周围的同学。当一个同学叫出“语文老师”时,我竟激动地跳了起来。

我设想过无数次见面的场景,开学前一个月就已想好了第一节课的每个细节。开学前,我做了很多张自我介绍卡片,烤了上百块曲奇饼干,又买了两袋糖果。开学第一课,我推开门,试探着说“大家好”,大家笑着回应我,热络得像老友重逢,悬着的心一下放了下来。我又做了一次自我介绍,拜托同学们填了卡片,我们重新认识,我说,今天的相遇既是期盼了很久的重逢也是新的开始。我们分享饼干,感谢过去半年努力坚持的自己;我们分享糖果,约定未来共同探索文学的甜蜜。


开学前给同学们烤的饼干和同学们的自我介绍卡片

线下课真的和线上课完全不同,我可以看到五十九双真诚的眼睛,我的视线不再无处落脚;我可以跟大家畅快对谈,并完全没有延时地听到大家的欢笑;最重要的是,我可以走入他们中间,听见他们的每一句小声嘀咕,捕捉他们的每一个微笑。我十分享受现在的生活,上课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当他们微笑着同我说:“老师再见”的时候,我就开始了对下一节课的期待。走在校园里,孩子们说“老师好”的时候,我总是很开心,成为老师这件事在这一声声打招呼中有了实感。


开学第一课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支教半年,是奉献青春的信念、作为一名老师的责任和战友们的相互鼓励让我们度过了疫情的寒冬、收获了满满的师生情。虽然个中也有居家的不易,有面对各种突发状况时的辗转,但选择支教的初心、身上肩负的使命总能给我坚定的力量,让我在努力和拼搏中获得成长。

守得云开见月明,静待花开终有时。我感恩互相鼓励、互相帮助的家辉、蓝蓝、进洋,感谢过去半年积极调整、执着坚持的自己。阳春三月,春暖花开,我们四人将继续在雪域高原,书写北大青年奉献边疆的新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