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中小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院特色小镇课题组调研贵州特色小城镇建设

2017-06-02 中小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院

5月23日-25日,由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李学锋率领的中小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院特色小镇课题组,在贵州省发改委的支持下,前赴贵阳、黔东南、遵义等地,就贵州特色小城镇建设状况展开调研。

课题组与贵州省发改委相关领导就贵州全省推进城镇化工作座谈

    23日,调研组一行首先来到贵州省发改委,详细了解贵州省推进城镇化工作整体情况。李学锋研究员代表课题组说,贵州和浙江一样,是全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典型,有特色、有思路、有亮点,课题组此次前来,就是想实地了解下贵州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成效、成就,总结、推广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贵州经验”,为我国中西部山区省份城镇化发展探索提供借鉴。

 

贵州省发改委规划处处长张志宏会见了调研组一行,并就贵州城镇化整体工作推进情况向调研组作了介绍。张处长介绍说,贵州有三个原因需要建设特色小城镇。一是贵州特殊的地理环境需要建设特色小城镇。贵州省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山区省份,“九山半水半分田”,承载产业和人口的平地很少,推进城镇化进程不能“摊大饼”,只能“蒸小笼”。建设特色小城镇是从贵州省情出发,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拉动地域经济升级,促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二是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建设特色小镇。全省仍有近60%的人口生活居住在农村,坚持就地就近转化和引导有序转移相结合的城镇化路径,有利于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发展,有利于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空间新格局。三是贵州扶贫攻坚的大战略需要建设特色小城镇。全省乡村布局散、力量弱,小城镇是贵州省扶贫开发的纽带、生态移民搬迁的中心。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需要依托特色小城镇建设,带动全省小城镇共同发展,扩大就业创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同步小康。

张处长还介绍到,贵州省于2013年提出建设“5个100工程”重点发展平台,重点打造100个示范小城镇、100个城市综合体、100个产业园区、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和100个旅游景区,作为全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进跨越”战略的重要载体。全省特色小城镇建设由省发改委和省住建厅双牵头,住建厅双百办具体负责推进落实。目前已经建成以青岩旅游小镇、湄潭茶叶小镇、茅台白酒小镇、平塘天文小镇、惠水数字小镇等多个各具特色的小镇。

24日,课题组一行来到位于黔东南的台江县,调研小城镇建设。台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部。总面积1078平方千米。2016年总人口17万人。其中苗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98%以上,是全国苗族人口聚居最多的县,号称“天下苗族第一县”。

课题组在贵州100个省级示范小城镇之一 ——台江县施洞镇调研

坐落在清水江畔的台江县施洞镇,依山临水,交通便利,在古代是连接两湖地区进出云贵高原的重要驿站和渡口。施洞镇是贵州省100个省级示范小城镇之一,也是台江县惟一的一个。针对施洞镇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李学锋研究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一是要打好文化牌。施洞镇是两湖地区进入云贵高原的重要通道,是苗汉文化的交融地。施洞古建筑群的存在是苗疆经济繁荣的见证,对研究苗疆经贸的发展,苗汉文化交融和历史的变迁有极重要意义。二是打好清水江牌。清水江上抵都匀,下达洞庭,沿途有镇远古城、下司景区、西江苗寨、增冲鼓楼等著名景点和施洞姊妹节、龙舟赛等节庆活动,旅游市场潜力巨大。第三是要打好西施公路牌。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很成熟的景区,国内外享有盛名,每年游客数量多达400万。

25日,课题组一行还在遵义发改委同志的陪同下考察了仁怀茅台特色小镇、苟坝会议旧址和花茂村。

  贵州仁怀市茅台镇全貌

   茅台镇是国酒茅台的产地,也是全国综合实力百强镇(2016年位居第85位)、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茅台镇既依托酒,又跳出酒,大力推动酱香白酒与旅游业的融合互动,打造开放的旅游平台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茅台镇面积5平方公里,2010年以来,茅台镇实施搬迁计划,将2.5万居民陆续迁离至城区,为茅台镇腾出发展容量。与此同时,投巨资进行基础设施改造、环境整治,针对茅台镇位于河谷底部,3月到10月气候炎热的特点,打造夜生活丰富、舒适的“夜茅台”。

茅台镇杨柳街

位于杨柳街上的“云上酱香”茅台酱酒文化暨电子商务体验馆,面向游客免费开放,帮助游客了解和认可酱香酒文化,在电子商务区,游客还可以自助下单,网购产自茅台镇上的好酒。

红色旅游创新区——“红军村”遵义市播州区苟坝村

   1935年,红军在长征途中三进三出遵义县(即现在的播州区),在苟坝村召开了著名‘苟坝会议。1935年3月12日,中央在苟坝召集政治局扩大会议,撤销进攻打鼓新场的计划,避免了中央红军遭受覆灭的危险。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使中国革命实现生死攸关的转折。多年过去,当年的革命故事口口相传,当年的革命遗迹代代保护,以“苟坝会议”为精神内核的红色资源正焕发出新的活力。

播州区以苟坝会议会址为核心规划了苟坝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区。该项目为贵州“5个100”工程之一,总投资5亿元,包括苟坝会议原址、会议陈列室、红军村、红军医院等景点的打造,并配套建设便民村、服务区、商业街、生态农业观光园等,让苟坝呈现出一片全新的面貌。

找得到乡愁的地方——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

   花茂村原名荒茅田,意指贫困荒芜,后改名花茂,寓意花繁叶茂。2014年花茂村被遵义县列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创建试点后,统筹推进精准扶贫与率先小康齐步走,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引导村民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推进农旅文一体化。昔日的小乡村变成了旅游景区,实现了田园风光、红色文化、陶艺文化与产业发展的有机融合。现在的花茂村已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最美田园,实现了农旅文融合、一二三产融合、产业与生态融合、人与自然融合。到这里来的游客发出了“难怪都来这里,在这里找到乡愁了”的感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