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中国湾区大PK:粤港澳、沪杭甬谁才是王者?

2017-07-27 林小昭 中小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院

今年全国两会,李克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





6月20日,首届粤港澳大湾区论坛在香港召开,这是首个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主题的高峰论坛。


7月1日上午,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崔世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在香港共同签署了《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





按照协议,粤港澳三地将在中央有关部门支持下,完善创新合作机制,促进互利共赢合作关系,共同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那么,什么是湾区经济,湾区经济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按照定义,湾区经济是以海港为依托、以湾区自然地理条件为基础,发展形成的一种区域经济形态,因具有开放的经济结构、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和发达的国际交往网络,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认为,伴随着世界经济格局大调整,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等世界级湾区相继形成并崛起,分别以金融、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为主要特点。典型湾区发展历程分为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创新型经济四个阶段。当前三大湾区基本处于服务经济向创新型经济的转轨中。


附:世界三大湾区概况





纽约湾区——金融湾区 


世界湾区之首,是世界金融的核心中枢以及国际航运中心、商业中心,美国第一大港口城市。以金融商务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以华尔街为中心的金融贸易集群,是大银行、金融、保险、贸易公司的云集之地。以第五大道为中心的商业区,云集世界一流的名店、娱乐厅、商业服务业。


东京湾区——产业湾区 


位于日本本州岛关东平原南端,是日本的政治、经济和产业中心,由东京、横滨、千叶几个特大城市以及川崎、船桥等工业重镇组成,经济总量占日本的1/3。该区域是日本最大的工业区,以钢铁、汽车、石化等产业为主。


 旧金山湾区——科技湾区 


旧金山湾区地处加州北部,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高科技研发中心之一,拥有全美第二多的世界500强企业,包括谷歌、苹果、Facebook和特斯拉等企业。在旧金山湾南湾,也就是圣塔克拉拉谷地区,又称作硅谷,是许多高科技公司的所在地。





粤港澳、沪杭甬湾区与世界三大湾区比较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目前中国与世界三大湾区发展最为接近的有2个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和沪杭甬湾区,这两个湾区也都走过了港口经济的阶段,由工业经济进入到服务经济引导阶段,目前金融、信息经济与先进制造的结合是最大的产业特色。


粤港澳:最具活力


“粤港澳大湾区”由“9+2”城市组成,即(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9市和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土地面积合计约5.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0.6%;2016年经济总量9.2万亿元,占全国的12.4%;常住人口6800万,占全国的4.9%。



从经济总量及增速来看,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总量9.2万亿元,折合1.34万亿美元,与纽约湾区相当,GDP增速达7.9%,远远高于三大湾区。不过从人均GDP上看,目前粤港澳大湾区仅为2万美元,相当于东京湾区的一半左右,纽约湾区的三分之一,旧金山湾区的五分之一。


这其中,主要原因在于,粤港澳大湾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梯度落差较大,大湾区内既有香港、澳门这样的经济发达城市体,也有江门、惠州、肇庆这样较为滞后的地区,这三个城市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仍低于中国大陆平均水平。


不过,这样的落差,也意味着未来大湾区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目前湾区核心城市功能由制造中心向生产服务中心转移,核心城市对周边小城市、外围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更为显著,从而形成产业在湾区范围内的合理梯度分配体系。


作为世界级的制造基地,粤港澳湾区是我国城镇最为密集、人口最稠密的区域,也是我国市场化程度最高、外向型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是目前中国成熟度最高的湾区,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良好基础。


任泽平认为,当前珠三角制造业比较发达,整体处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香港、深圳等部分城市已出现创新型经济特征。单纯从经济总量看,粤港澳大湾区与纽约湾区相当,但在引领全球经济发展、主导全球资源配置、带动全球产业升级等方面差距明显。





与其他三个湾区相比,粤港澳湾区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在大湾区内部,不仅存在“一国两制”方针下的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也有作为计划单列市的深圳在经济财政上直辖与行政上省辖之间存在着较大冲突。因此如何加强体制机制创新,促进要素在各个城市之间的畅通流动十分关键。


其次,每个大湾区都有一个中心城市。但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比较多,香港、深圳和广州的经济体量相当,各有优势,但中心多了就存在龙头之争的问题。从地理位置上看,珠三角西岸发展程度明显不如东岸,龙头城市也主要位于东岸,未来东西之间的均衡发展也是一大看点。


另外,广东的教育基础一直比较薄弱,科教文化的短板也制约着经济的转型升级。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7月1日在香港主办“携手共建粤港澳大湾区 合力打造世界级城市群”论坛。发改委副主任林念修透露,下一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重点做好六个方面工作,包括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着力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着力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共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支持重大合作平台建设。


这六个方面中,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大湾区发展的前提。未来将推动内地与港澳交通设施有效衔接,构建高效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创新联动发展机制,推动各类生产要素在区域内便捷流通;推进投资便利化。


在产业发展方面,将积极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加快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重点加快发展金融、航运等现代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优化发展;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沪杭甬湾区:城市层级体系最理想


在粤港澳之后,从现有的发展情况看,最有希望打造世界级湾区的另一大湾区是沪杭甬(杭州湾)湾区。



今年6月,浙江省党代会报告首次提出“大湾区”,谋划实施“大湾区”建设行动纲要,重点建设杭州湾经济区,这也是粤港澳大湾区之后,又一个大湾区的规划。


杭州湾大湾区要成为世界级的湾区,也必然是一个跨行政区域的湾区。目前学界已有不少学者提出了沪杭甬湾区的概念,这个大湾区,包括了上海,浙江的杭州、宁波、绍兴、嘉兴、舟山、湖州,以及长江口的南通,苏南的苏州和无锡共十个城市。土地面积共7.39万平方公里,人口达到7945万,占去年中国大陆地区总人口的5.74%。


从经济总量来看,这10个城市去年GDP折合1.36万亿美元,与粤港澳、纽约湾区相当。不过从人均GDP来看,沪杭甬去年为17132美元,不仅远低于世界三大湾区,也与粤港澳湾区有一定距离。


此外,沪杭甬湾区的人口密度、GDP密度仅远低于粤港澳湾区。从创新能力来讲,缺乏一个类似深圳这样的创新高地,这是沪杭甬湾区与粤港澳和世界三大湾区的最大差距所在。





不过,与粤港澳湾区相比,沪杭甬也有自身的优势。一是沪杭甬湾区的经济发展较为均衡,区域内所有城市的城镇居民收入均远高于全国水平,是我国最为富裕的区域之一。同时,该区域历史文化沉淀丰厚,文教科研实力雄厚,在经济进入转型升级阶段,文化沉淀和文教优势正逐渐凸显。


其次,从湾区内部城市结构来看,沪杭甬的城市层级结构更为合理,体现龙头城市——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县级市层次合理、结构清晰的城市体系。这其中,上海是绝对的龙头老大,杭州和宁波两个副省级城市以及苏州作为次级的中心城市环绕上海。按照施坚雅先生的"区域体系理论",“核心——边缘”的区域结构和区域系统,不同层级的城市作为区域层级的中心,起着连结和整合人类活动的作用。


第三,从在全国所处的地理区位来看,沪杭甬到中西部和北方的距离更近,在拓展内需日益重要的今天,该区域的优势也更大。





此外,沪杭甬湾区尽管也存在着跨行政区域的问题,但其要素的流动要更为畅通。在对外开放方面,该区域拥有上海港和宁波—舟山港两大口岸,其中宁波—舟山港经过近两年的整合,势头上升迅猛,目前已经超越了深圳港。


与粤港澳相似,目前沪杭甬的制造业比较发达,处于工业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其中,上海和杭州已经出现创新型经济的部分特征。其中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优势,以及杭州的信息经济优势将引领整个区域的发展。


目前,沪杭甬内部正在加速整合。今年4月,浙江省政府同意嘉兴设立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该示范区要着力打造成为浙江与上海创新政策率先接轨地、高端产业协同发展地、科创资源重点辐射地、一体化交通体系枢纽地、公共服务融合共享地,为浙江全面接轨上海提供示范。



5月,江苏省政府正式批复《南通建设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总体方案》。批复指出,加快建设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是南通抢抓国家系列重大战略机遇的关键举措,是策应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实际行动,有利于推动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融合发展,在实现江苏“两聚一高”和建设长三角城市群中发挥更大作用。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宪认为,在沪杭甬大湾区中,上海要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结果导向,就是上海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的新经济策源地;上海金融中心的功能,类似于粤港澳的香港,将是沪杭甬湾区的核心优势。杭州将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新一代智能化技术的信息产业在杭州已经并将继续得到健康发展。宁波、舟山是重要的港口城市;宁波、苏州、无锡和南通等城市都是中国制造业的重镇,在产业转型升级完成以后,都将成为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地。


扩展阅读:


粤港澳大湾区,广州、深圳、香港谁是未来的核心枢纽?

要让“粤港澳”成为真正的“超级湾区”,关键是需要一个“枢纽”。这个“枢纽”不但要在经济领域,而且要在文化等“软性领域”,充当“湾区”的融合中枢,集聚和分发这一城市群的要素资源,最终推动区域经济的新一轮崛起。






2017年3月5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

 

近年来,“湾区”概念逐渐在中国特别是珠三角流行起来,但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之中,还是头一回。

 

“湾区”概念的“拔高”,让珠三角一些房产从业者闻风而动,纷纷借着“湾区”概念推介楼盘。不过,它们很多都有点偏,位于各市的远郊,有的还在互联网卫星地图上根本找不到。

 

显然,湾区概念并不是“中国式”的房地产概念。它是一个产业经济的概念,也是一个人口的概念。

 

从地理上讲,“粤港澳大湾区”包括了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9市,它们都属于广东省;此外,还包括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这些城市共同形成了一个超级城市群。


| “粤港澳大湾区”指的是由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的提出,不只是区域经济整合将进入新阶段,更标志着这一区域将可能迎来新一轮的改革开放。

 

但不要忘记:这个城市群体之内,有着不同行政区划、文化心理,更有着不同的经济、金融体制,要形成真正的“湾区”,产生“湾区”应有的经济合力和张力,绝非朝夕之功,还有很多的改革需要做。

 

要让“粤港澳”成为真正的“超级湾区”,关键是需要一个“枢纽”。

 

这个“枢纽”不但要在经济领域,而且要在文化等“软性领域”,充当“湾区”的融合中枢,集聚和分发这一城市群的要素资源,最终推动区域经济的新一轮崛起。


| 香港作为内地与世界之间的桥梁,担当内地跨境贸易、投融资和商务服务的平台,曾在内地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了独特作用。在湾区城市群的建设中,香港有望继续发挥内地与世界“超级联系人”的作用,进一步发挥香港的竞争优势,提升在国际贸易和金融服务中的地位。








1  产业资本融合嬗变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珠三角经济的不断发展,“湾区”的概念,由来已久。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全国约1/5的国土面积、1/3的人口和1/3以上的经济总量,即是放在全球范围内,该区域的经济总量也是首屈一指的。

 

2009年,由地方出台的《大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研究》便把“湾区发展计划”列为空间总体布局协调计划的一环,并提出四项跟进工作——跨界交通合作、跨界地区合作、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和协调机制建设。

 

2010年,粤港澳三地政府联合制定《环珠三角宜居湾区建设重点行动计划》,以落实以上跨界地区合作规划。

 

2016年的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了“开展珠三角城市升级行动,联手港澳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等内容。

 

在经济上,“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历史,本质上就是一部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史。尤其是近年来,珠三角各大城市纷纷进入“发达俱乐部”,更是使得“湾区”的整合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比如,在2015年,广州经济总量便赶上了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同时,人均生产总值也突破2万美元,正式迈入高收入地区的行列。

 

“湾区”的诞生,本质上是一个区域整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城市的经济差距不能太大。因为,一个区域和一个社群一样,“贫富差距”永远都是个体之间互相融合的第一障碍。

 

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经济差距过大,珠三角内地几座城市的经济主要是被海外资本,特别是香港(也有台湾)的制造业资本所整合。香港掌控着资金,而内地珠三角城市则是工厂。

 

本世纪初,中国加入WTO以来,内地城市的经济开始逐渐脱离“低端加工”的初级阶段,诞生了一大批有品牌的自主企业。之前那种单向的整合,开始变为双向的融合。

 

在这期间,一大批港台资本所掌控的低端制造业不断被挤出市场,或者主动转型升级。于是,内地资本开始成为珠三角产业的掌控者。

 

当然,一部分港台资本,比如富士康依然是珠三角产业链的重要掌控者。至今,富士康国际依然是港股上市的公司。

 

于是,港台资本和内资在珠三角的经济版图中变得开始“犬牙交错”,同时进入了双向融合的阶段。这种经济上的不断融合,是“粤港澳大湾区”真正得以形成的“经济基础”。

 

正是因为有了“经济基础”,国家层面的规划也做出了重大的调整,政府工作报告“粤港澳大湾区”概念的提出正当其时。

 

有消息显示,3月15日,为贯彻落实政府工作报告关于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工作部署,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副司长邹勇主持召开会议,与广东省发改委有关负责同志共同研究部署《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已将规划编制列入年度重点工作,下一步,将会同广东省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有关方面抓紧推进规划编制工作。


| 澳门参与和助力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已由概念层面进入到实质政策阶段,未来的发展空间将更广阔。澳门中华总商会青年委员会主任莫志伟认为,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等,对澳门工商界和青年来讲是很好的发展契机。


2  湾区为什么这么牛


在人类工业文明崛起之后,世界超级城市群大多分布在湾区。一项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世界6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湾区”——入海口,75%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的海岸带地区。

 

美国的两大湾区分别是纽约和旧金山湾区。美东的纽约湾区,是全球的金融中心、商贸中心和制造业中心,人口达到650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20%,制造业产值占全美的30%以上。

 

美国西部的旧金山湾区总人口数在700万以上,硅谷就在这一区域之内,这一湾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高科技研发中心。

 

东京湾区,则以先进制造业、金融和化工业为主,GDP占日本全国的40%。东京湾还集中了日本最优良的港口群,包括了横滨港、东京港、千叶港、川崎港、木更津港、横须贺港等六个港口,年吞吐量超过5亿吨,是日本与全球的“货物通道”。

 

“湾区”为什么会这么“牛”,无一例外都成为各国的经济中心?

 

最直接的原因是,濒临大洋的地理优势,这意味着发展工业,或者必要生活资料运输会享受最低的物流成本。

 

在工业时代的物流成本优势,奠定了湾区的产业先发优势。之后,无论是产业如何变动,湾区都能够顺应变革,一直保持着在一个经济体内的领先位置。

 

比如,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是世界公认的知名三大湾区。它们最初勃兴于人类工业时代之初,但到了21世纪,它们依然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地带。

 

得益于改革开放,珠三角最初也是成为了“世界工厂”,然后随着转型升级的推动,这一地区正发生一场翻天覆地的巨变,“中国制造”开始向着“中国创造”迈进。

 

此外,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是,长三角相对珠三角,其实有着纵深更大的腹地、更发达的工业基础以及更完善的文教卫资源,但如今,在很多领域,珠三角却早已一骑绝尘。这背后的根源在于地区的“先发优势”

 

以IT制造业为例,它最显著的特点是产业链极长,比如手机整机厂,它需要数千家供应商。硬件制造巨大的固定投资,意味着它们无法轻易迁移,最终形成在一个地区不断积聚的“主动循环”,最终推动区域经济总量的不断膨胀。

 

广东省发改委主任何宁卡曾援引数据指出,2015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规模为1.36万亿美元,港口集装箱年吞吐量超过6500万标箱,机场旅客年吞吐量达1.75亿人次。

 

产业结构也颇为优质,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港澳地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均在90%左右,内地9市制造业基础雄厚,已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产业体系。粤港澳三地在经贸、技术、金融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交流,正进入全面、深层次合作阶段。

 

某种程度上讲,珠三角的崛起本身就得益于“粤港澳大湾区”。因为,港资一直是广东制造业资本的主流。但是,当“粤港澳大湾区”要转型升级,真正进军世界经济版图的“高地”的时候,这一“湾区”的融合却还需要不断克服一些障碍。

 

很简单的道理是,香港目前实行的金融体制、经济体制和内地差异很大。比如,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人员的流动还不能做到“完全平滑”。

 

此外,另一种要素——资金更是如此。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但金融市场却被称为“海外市场”,它并没有和内地完全地连接起来。无论是股权资本,还是债务资本,港澳和内地的双向流动,还需要很多“审批程序”以及面对背后的行政成本。

 

与此同时,香港低税和资本自由流动这两大“优势”,客观上也导致了珠三角内地城市的很多高端要素不断流向香港。而且,很多方面的流动是单向的,而非双向。

 

可以说,要有效整合“粤港澳大湾区”,必须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和世界上其他“湾区”不同,“粤港澳大湾区”存在着不同的经济体制和文化心理

 

作为珠三角的经济“枢纽”和岭南文化的发源地,广州如何发挥其“枢纽”价值,将是这一新兴湾区未来整合的关键。


| 旧金山湾区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的一个大都会区,位于沙加缅度河下游出海口的旧金山湾四周,其中包括多个大小城市,最主要的城市包括旧金山半岛上的旧金山,东部的奥克兰,以及南部的圣荷西等,世界著名高科技研发基地硅谷即位于湾区南部 。


3  新兴湾区枢纽呼之欲出


实际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到“粤港澳大湾区”,很多市场人士纷纷欢呼,却忽略了这一概念的“上下文”。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我们要继续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确保‘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实践不动摇、不走样、不变形。全力支持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依法施政,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进民主、促进和谐。”

 

“‘港独’是没有出路的。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我们对香港、澳门保持长期繁荣稳定始终充满信心。”

 

可以看出,“粤港澳大湾区”的格局非常大,并不是局限于推动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它还包括了更宏大的指向和意图。比如,既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主要着眼于城市群的发展。此外,还要发挥港澳独特优势,主要着眼于对外开放——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

 

在湾区的整合中,广州的优势是明显的。在“硬件”上,广州通过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已经稳居珠三角最大、最高效的交通枢纽。

 

仅以广州南站为例,2016年便累计发送旅客为1.12亿人次。此外,规模比南站还要大的新广州北站正在建设之中,这意味着广州将成为连接珠三角和中国腹地的最大枢纽。珠三角任何其他城市,都没有这个能力。

 

更值得一提的是航空枢纽,广州白云国际机场2016年的旅客吞吐量达到5978万,超越了新加坡机场,在世界排名第16位。在“粤港澳大湾区”之中,仅次于香港,而且还在不断迎头追赶。

 

铁路、航空“枢纽”崛起的背后,也意味着广州已经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最具有潜力的商贸城市和重要的要素分发中心。

 

此外,尤其不能忽略的是,由于客观的原因,港澳和内地城市之间,在相当长时间内,可能都无法实现经济体制、金融体制的同一化。因此,在文化、心理上的融合将成为一个突破口。

 

在珠三角的主要城市中,文化上、心理上和香港和澳门最亲近的无疑是广州。

 

实际上,文化的“粘合力”很多时候将带来区域经济的“整合力”。在南沙自贸区,香港顶尖的科学家、最具商业雄心的香港青年纷纷来到南沙创业。霍英东长子霍震霆曾明确指出:对于未来的粤港经济合作,南沙将起到桥梁作用。

 

在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的过程中,广州正加快南沙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南沙将形成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支撑点,促进广州与周边城市共同建设布局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善、联系更加紧密的大珠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

 

数据也说明了这一趋势。截至2016年6月底,南沙已有港资企业840家,总投资额124亿美元。另一项数据也显示,港资已经占所有在南沙外资企业的近8成。

 

“粤港澳大湾区”并非仅仅着眼于区域内的融合,它未来更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高地,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的“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

 

这一区域将成为中国真正的南大门,它的一端连接着世界,另一端连接着中国西部、中部和南部的人口密集带超过4亿的人口。因此,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粤港澳大湾区”是链接中国和世界的一个“超级枢纽”。

 

广州,将成为“枢纽”的“枢纽”

 

广州正在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一轮要素分配也正在启动,在这一过程中,广州将扮演积聚和分配高端要素的枢纽城市的角色。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广州基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经济的巨大潜能,将为这一新兴超级“湾区”的融合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 和世界上其他“湾区”不同,“粤港澳大湾区”存在着不同的经济体制和文化心理。因此,作为珠三角的经济“枢纽”和岭南文化的发源地,广州如何发挥其“枢纽”价值,将是这一新兴湾区未来整合的关键。


(本文来源:粤商观察  一城千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