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大都市郊区特色小镇“1+N”模式

2017-09-01 中小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院

(一)围绕区位特点做特色,承接中心城市功能疏解。此次调研的特色小城镇均为超大城市郊区镇,距离中心城区30~70公里,其发展定位与所在城市的整体功能定位息息相关。上海、北京认为,超大城市郊区特色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不能独立成篇、不可单打独斗,必须纳入到城市发展体系中,在承接好城市功能转移的同时,还要做好与中心城区、新城及周边城镇发展的合理分工。

比如,金山区枫泾镇围绕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定位和邻近“沪浙G60科创走廊”的区位优势,建成漕河泾开发区枫泾先进制造业基地,努力搭建科创、文创、农创、众创新平台;房山区长沟镇围绕北京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定位和中心城区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时代背景,利用本地生态优势,引进国开、光大、中信等基金及相关机构253家,管理资金规模超过5000亿元,打造“北京基金小镇”。

(二)围绕盘活存量做特色,提高空间利用效益。面对建设用地利用低效、国土开发强度过大的问题,上海提出建设用地减量化的约束性目标。在这种约束下,特色小城镇建设不可能大拆大建、重新“铺摊子”、规划3平方公里区域从零打造,只能以建制镇的大盘子为基础,走空间更新、存量盘活的路子。

松江区车墩镇

比如,松江区车墩镇满打满算只有拆旧换来的400亩建设用地指标可用,计划通过回购与租赁,改造改建现有工业厂房。青浦区朱家角镇拟将现状159亩市属企业和85亩区属企业的现状工业用地功能更新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和基金产业园,将590亩现状“城中村”改造为文创民宿。金山区枫泾镇提出以古镇更新、产业更新、社区更新和乡村更新等为主要内容,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依次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

(三)围绕完善配套做特色,健全城镇服务功能。在很多内陆地区特色小城镇还在思考人口导入良策时,上海、北京的小城镇更关注如何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来降低小城镇系统风险、提升居民获得感、更好承接中心城区人口外溢。在产业方面,相较3平方公里的浙江版特色小镇,50~100平方公里建制镇形态的特色小城镇建设要规避因单个产业生命周期或行业波动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方面,要补齐发展短板,实现宜居宜业宜游协同发展、生产生活生态全面改善。

比如,青浦区朱家角镇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积极强化古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商、旅、文互动融合发展。金山区枫泾镇推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金山分院、上海国际应用科技大学建设。房山区良乡镇依托高教园区和制造业基地,打造万亩滨水公园和小清河风光带,成为北京名副其实的“卫星城”。

(四)围绕专业运营做特色,注重政企发展合作。与其他地区特色小城镇情况不同,上海、北京的建制镇税收基本在几十个亿以上,并不缺乏资金;镇党委书记、镇长有新理念新思想,并不缺乏“点子”。但考虑到建制镇迫切需要能把产业升级、空间更新与投融资深度融合的规划团队以及政府在打造特色、招商和管理运营上缺乏专业经验,都选择与专业企业开展有保留的深入合作。

比如,松江区车墩镇进一步深化与上海电影集团合作,金山区枫泾镇与上海建工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房山区长沟镇与北京文投集团共同打造北京基金小镇。在合作模式上,政府既扎实做好空间管制、公共服务和政策环境供给,“不缺位”;又不干预合作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做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不越位”。

房山区长沟镇

(五)围绕高端农业做特色,推进城乡联动发展。郊区特色小城镇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操作枢纽和重要载体。大都市郊区特色小城镇既有非常广阔的高品质农产品消费市场和乡村旅游市场,又蕴藏着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更有条件走出一条以城带乡、城乡统筹的好路子。

比如,金山区枫泾镇一方面积极对接农科院等农业科技供给资源和农户、农业企业等农业科技需求资源,依托上海农村产权交易所平台,打造“长三角农创路演中心”,取得一定进展;又选择性借鉴“市民农庄”和蓝城“农业小镇”模式,推动规模农业发展和“众创入乡”,打造“田园综合体”。房山区琉璃河镇与中粮集团合作打造“北京农业生态谷”,建设高附加值农产品种植加工基地、农业科技研发基地,探索以城乡统筹方式解决“三农”问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