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的江苏样本

2018-02-26 中小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院 中小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院

近年来全国各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推进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取得一些进展,积累一些经验,涌现出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集聚、宜居宜业、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

岁末年初,《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重点走访了江苏省的部分特色小镇。在调研过程中,记者发现,江苏的产业基础扎实,制造业发达,正全面发力从“制造大省”向“智造强省”转型,各地区纷纷通过科技创新和要素升级,争夺产业链高端位置,抢占市场份额。

不难发现,江苏的特色小镇大多属于装备制造型的“生产小镇”,在江苏省“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战略中,它们发挥着重要作用。

正因为如此,与其他科技、金融、旅游、文化等为主的特色小镇不同,江苏的特色小镇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一些培育和发展经验尚需身体力行、因地制宜的探索。同时,由于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苏南、苏中与苏北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小镇诉求也各不相同。

本刊记者希望借由常州石墨烯小镇、南京未来网络小镇和宿迁激光智造小镇三个案例,从不同地区、不同发展时期、不同创建类型较为全面地展现一幅江苏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图景。

调研适逢今冬第一场雪,江苏各地寒气逼人。然而,不论是常州的自信满满、南京的热火朝天,还是宿迁的迫不及待,其背后一样都是紧抓机遇、谋求发展的火热干劲,就像积雪覆盖下正蓬勃的绿意,令人对未来充满希冀。

 

常州小镇定义石墨烯未来

常州石墨烯小镇的产业生态已渐趋成熟,甚至在谋求对外输出苏南地方政府活用资本以聚财、凝聚人气以造势的经验。

依傍着碧波万顷的西太湖,中国“碳谷”常州石墨烯小镇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2017年7月,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在世界石墨烯创新大会上题词:“江苏,石墨烯的未来。”2010年,他和物理学家安德烈・盖姆因成功分离出石墨烯,同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石墨烯作为一种革命性的新材料,具有优异的光学、电学、力学特性,在材料学、微纳加工、能源、生物医学和药物传递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2011年,常州石墨烯科技产业园开始创建。2016年5月,江苏省启动特色小镇创建,区管委会在原有的产业基础上重新规划,打造了面积为3.3平方公里石墨烯“园中镇”。一年后,常州石墨烯小镇入选江苏省首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

苏南人头脑精明干练、做事习惯去繁就简,在装修简单的会议室里,每人一杯白水,我们的座谈立即开始。

“以业聚人,以镇留人。”常州西太湖科技园管委会经济发展局局长王晓东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这是他们多年产园区运营的经验总结。


巧用金融 服务实体

苏南地区人文荟萃,民营经济发达,乡镇企业众多,当地政府拥有很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市场运作能力,常常能以“经商”的思路统筹区域发展。

“仅我们园区就有6家主板上市企业,13家新三板上市企业。”王晓东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该园区面积虽然不大,却是常州上市公司最密集的区域。

善用金融和资本,正是石墨烯小镇飞速发展的一个法宝。

常州西太湖先进碳材 料产业管理办公室主任张昱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石墨烯属于战略性新兴行业,企业大多是初创型,本身规模就小,前期投入还特别大。

再加上这些企业又都是知识密集型,“只有一个脑子”,可抵押的资产少,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既缺票子,又缺房子”。

为了留住人才,常州市武进区高标准建设创客公寓,为石墨烯行业的硕士、博士提供购房补贴,让他们一门心思搞好研发。

而为了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一方面,政府主动承担了部分研发和检测设备的购入,这些昂贵的固定资产所有权归政府,使用权却可以释放给企业。

同时,江南石墨烯研究院也采取与企业共建实验室的模式,由研究院提供厂房、设备给企业使用,企业则专注研发与市场。

“极大减轻了我们的包袱。”常州二维碳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二维碳素)总裁金虎说,这一安排让企业研发与市场化的速度至少加快一倍。

另一方面,政府拿出财政资金“真金白银”提供支持,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风险补偿”的投融资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建立的各级创投基金总规模已经超过20亿元。

金融超市正是这样一个金融创新,即以财政资金垫底(不超过5000万的盘子),1:10的杠杆与银行合作,快速发放抵押贷款给科技型中小企业。

此外,政府还积极引入了君联资本、金沙江创投、力合创投等知名风投公司前来投资。

金融支持的结果是,武进区政府成为许多园区企业的重要股东,“现在不怕他们跑了”,在其他省市跑来“挖角”时,常州的心态显得异常开放,甚至希望企业不要固步自封,要运用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来谋求更大的发展。

一些前来调研的专家认为,石墨烯小镇灵活运用建立产业基金、引进创投资本、强化金融创新等手段,真正达到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目标。

王晓东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江苏做特色小镇最开始学的浙江,但二者存在差异。江苏的特色小镇是制造业小镇,目前可以说没有范本,很多问题必须自己探索解决办法。

例如,特色小镇严格限定三平方公里的区域范围,对制造业生产有影响,严格限制了工厂的规模化生产,这个距离会导致一些项目的环评通不过,安全防护距离达不到,在生产区和生活区的关系上难以处理。

常州的解决方式是,把生产企业的商务总部和研发中心留在镇里,其他部分则放到镇外。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大约有120多家企业落户常州石墨烯小镇,年产值超过20亿元。园区工作人员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介绍,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园区接下来想把石墨烯小镇的“三生融合”搞起来,进一步增强自身的吸引力。


抢占先机 布局长远

“常州人开始做石墨烯的时候,全球都没人做。”常州西太湖先进碳材料产业管理办公室主任张昱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石墨烯选择常州并非偶然,而是地方政府苦心经营的结果,这个产业的生态是一点一滴搭建起来的。

2011年,常州在全国率先开启了石墨烯产业化之路,常州市、武进区两级政府出资5000万元,成立了江南石墨烯研究院。

同年,市里启动实施“龙城英才计划”,先后引进30多个石墨烯领域的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其中就包括二维碳素总裁金虎、常州第六元素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第六元素)董事长瞿研、常州国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国材等重量级人才。

同时,常州市、武进区也都始终保持与国内外科研院所的密切联系,不失时机引进培育优质的研发孵化项目。

2014年,园区的第六元素成功登陆新三板,成为国内石墨烯行业首家新三板挂牌企业,二维碳素也于2015年挂牌新三板。2017年3月,碳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常州第一家本土培育的石墨烯主板上市企业。

在产业园的展厅内,记者参观了包括石墨烯电容触屏手机、石墨烯发热热地板、石墨烯智能发热服、石墨烯超级电容器等一系列创新产品,深切感受到石墨烯材料的广泛应用。

在此期间,也不乏一些产业地产商前来洽谈合作,开出的条件是“三十年的土地收益权”,却并未被政府接受。政府担心,地产商操盘小镇,在土地开发上可能会走偏。

相比之下,政府反而不太受利润核算的约束,眼光更长远,会将重点放在培育产业上。

张昱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这不是单靠撒钱就可以,生态的构建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通过长期的引进、招商来培育。”虽然石墨烯的产业化前景还有不确定性,但是常州从研发、应用到产业链的各方面都已占据先发优势。

这种先发优势,也正是常州石墨烯小镇的核心竞争力。

2018年,常州市政府计划带着石墨烯小镇的名片举办各种国际会议、论坛和传播活动,进一步增强其市场曝光率,随着配套、服务和产业体系完备,其产业“领头羊”地位就能不断得到巩固,实现强者愈强、强者恒强。

“我们(政府)就相当于区域运营商,也能作为市场化主体走出去。”王晓东信心十足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道。

 

绽放江宁的未来网络小镇

经过六年的建设和培育,南京未来网络小镇的发展势头正猛,“未来产业”在汇聚和核变,生活、生态的配套不断完善。

受益于“世界智能制造大会”,每年年末,大批海内外物联网、3D打印、无线通信技术的著名专家、领军人物、运营商、设备商涌入江苏南京,令这个千年古都爆发出全新的活力。

南京未来网络小镇应运而生。这个小镇位于南京未来城核心区,面积为4.62平方公里,位于高铁南站至禄口国际机场发展“金轴”与环绕城高速创新经济增长“银带”的交汇点,区位优势明显。

南京的规划显示,未来网络小镇将以江宁悠谷、Hi-Park、无线谷为载体,以无线通信、未来网络、3D打印为主导产业,打造集初创型、加速型、成熟型企业于一体的高科技创业园区。

“当时江宁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王磊带着五个人,拿着一张批文就搞起来了。”南京科技城管委会招商工作负责人黄垠中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回顾说,未来网络小镇是从荒地中筹建,无中生有、凭空而起。

截至目前,围绕未来网络小镇和正在筹建的华谊兄弟(南京)电影小镇,南京未来科技城已经成功打造了科技孵化、总部经济、电影小镇和湿地公园等多种产业业态,承载着南京第一大区江宁的“未来产业之梦”和“城市南拓之梦”。

这一“蝶变”是如何发生的?


以业聚人 瞄准未来网络

驱车出南京城,沿双龙大道往南,一路穿过东山副城、东南大学、绕越高速,眼前便闪出数座现代感十足的大楼,楼前环抱着一湖碧波,这便是南京未来网络小镇。

“2011年开始搞(南京科技城),我们11个人照了张相,十天后就挂牌了。”黄垠中拿出一张照片,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回忆说。

彼时,南京刚落了一场大雪,积雪未融、天寒地冻,他仅着一身单衣,却显得精神抖擞。

2008年,中央组织部、国务院国资委作出了建设未来科技城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也便是南京未来科技城的缘起,未来网络小镇正是南京科技城近年来倾力打造的一个重点项目。

未来网络小镇的目标是:依托未来网络发展的顶层设计,以“互联网+”为主体,以无线通信、智能制造为两翼,打造全国领先、世界知名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地。

这离不开高校和科研支撑。早在2000年左右,南京的高等学府进行区域性调整,江宁区高瞻远瞩“抢”了东南、南航和河海大学几所重点和一些普通高校,为后期的发展做了扎实的人才储备。

同时,科技城管委会始终保持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等,并与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院也达成了战略合作。

有了雄厚的底气,南京科技城的招商显得格外顺利。

截至目前,围绕网络通信、智能制造两大主导产业体系,科技城引入科技创新型项目1103个,其中未来网络类企业545家,智能制造类企业326家,科技服务类企业232家。

而英文名“Future Network”(未来网络)的U,在这里被翻译成“悠谷”,正是未来网络小镇打造的一个孵化器和加速器的综合体。

在悠谷大楼里,南京物联传感技术有限公司总裁朱俊岗展示了包括智能锁、智能照明、智能家电、智能家居等多项产品,他们的核心团队有超过十年的智能化行业淬炼经验。

“物联网揭开了冰山一角,它可能是跨世纪的产业,很多事情还处于非常初期的阶段。” 朱俊岗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同样,江苏三棱智慧物联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岳建民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他们提供的是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平台的智能化系统综合解决方案,和贵州、内蒙古、南昌和宁波多地都有合作。

仅2017年,悠谷就引进科技创业项目近150家,包括国电光伏、蓝天光伏、未来网络研究院、物联传感等等。

2017年12月12日,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主持召开专题座谈会,要求全市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和智能经济,努力构筑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优势。

南京科技城判断,人工智能产业领域在南京即将迎来井喷式的发展,未来网络小镇作为最前沿的科技园区应该主动迎接挑战。

黄垠中告诉本刊记者,精确选择产业非常重要,否则“个个都是花园工厂也没用”,不能再铺摊子了,老的工业园区的模式已经走到尽头。


以镇留人 打造上秦淮生态

“一切都是围绕人的发展。”黄垠中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目前,科技城园区一共引进院士15名,“万人计划”、“千人计划”专家26名,集聚创业人口达到2.8万。

黄的想法是,一切按照能够长期生活的标准和格局来打造,包括人才公寓、普通住宅、办公场所,都要配备大商业、小商业,医疗中心、通信服务中心、书店、精品超市等生活服务要一应俱全。

近日,位于悠湖边的洲际假日酒店(Holiday Inn)也已经营业,而“奥特莱斯+MALL”的南京砂之船商业广场就矗立在科技城的东大门,里面汇聚600多个国际品牌,游乐场、美食城、星巴克、电影院一应俱全。

为了丰富小镇居民的业余生活,南京科技城正和江苏省体育产业集团洽谈合作,要建造篮球场、网球场、游泳馆和羽毛球场,筹建南京同仁医院和南师附中江宁分校,甚至还有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和教堂等等也在准备中。

而最令南京科技城居民欣喜的,莫过于水栖秦淮华谊(南京)电影小镇的出现。

2017年6月,水栖秦淮华谊电影小镇正式开工,总投资26.8亿元,占地2500亩,与既有的未来网络小镇正好连成一片。

百里秦淮为江宁留下了一片水草丰茂、塘汊纵横的湿地,成为打造人居生态、开拓旅游产业的“绝好题材”。

华谊电影小镇会结合上秦淮湿地的自然地貌、南京及江宁历史人文、华谊影视等资源,着力打造“明清影视文化街区”、“五代十国文化街区”、“意大利欧洲街区”等人文景观,充分展现秦淮人文景致。

电影小镇采取PPP建设模式运作,预计投资回报期是15年。“文化产业如果有自己的IP,很容易出现爆发性增长。”一位文化产业投资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传统的政府主导(特色小镇)的模式,我认为是有生命周期的。”黄垠中说,通过前六年的建设培育,政府已经完成任务,接下来可能会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将小镇运营交给企业、交给社会。

在与记者交流的同时,他不停被各种会晤和电话打断,却始终充满干劲,不曾面露疲惫之色。

园区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他们不少网络小镇员工每周工作六天,休息一天,如果说建设“特色小镇”有何经验,那就是拒绝“等靠要”,扎扎实实靠着天天磨皮子、坐冷板凳,日夜加班加点干出来。

 

宿迁东方光谷:打响“发令枪”

作为江苏经济“洼地”,宿迁市宿州区如何利用激光智造小镇谋求蛙跳式经济发展?

激光智造小镇的诞生,重塑了宿迁与激光产业的缘分。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江苏宿迁工程机械厂以石宝驹教授为核心的研发团队,成功研制出了激光镭射装备,并光荣受邀参加了国庆35年和50年庆典。

2017年12月9日,宿迁激光智造小镇的开工奠基仪式在宿城区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寿桓、段正澄和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刘振林、赵青春、谢臻达等多位顶级专家教授参与了见证,再次开启了宿迁的激光时代。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在激光智造小镇走访时发现,小镇核心区的厂房已经建造完成,绝大多数都已有公司入驻,零度以下的天气和雪后冰封的道路并没有影响他们开工,同时,每天都有前来洽谈合作的企业和资本方。

“实现跨越性发展,需要找准跨越式产业。”宿迁市政协副主席、宿城区委书记裴承前说,宿迁作为经济后发地区,在发展路径和产业选取上,“绝不能拾人牙慧,要大胆走新路。”


市场:吆喝起来

“迫切需要做出影响、做出品牌。”激光智造小镇管委会工作人员鲍宇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当地政府对激光小镇寄予厚望,迫切期望其加快发展。

激光智造小镇位于宿城经济开发区内,规划范围2.2平方公里,计划总投资70亿元,以激光智造产业为核心,植入激光主题文化、主题旅游、社区服务等功能,搭建一条激光主题的产业链。

接下来三年,中电建江苏激光智造小镇发展有限公司(下称,中电建江苏)将投入47.8亿元,用于小镇内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类设施的建造,例如小镇会客厅、展示馆、人才公寓、小白河景观改造及标准厂房建设等等。

中电建江苏即宿迁激光智造小镇的运营方,它是由国电力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中电建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与宿迁市城区开发投资有限公司三方通过PPP模式组建的合资公司。

中电建江苏的项目经理刘攀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激光制造小镇的核心区为1.5平方公里的激光产业集聚区,主要包括标准化厂房、企业办公区、企业孵化区等,目的在于保障小镇有足够的空间引进激光产业的龙头企业,占领行业高地,整合上下游资源。

“现在的问题不是硬件设施,而是产业如何导入,如何培育和壮大。”鲍宇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目前小镇的企业数量不够多,规模效应没有形成,还需要时间培育,迫切需要再“加一把火”。

近几年,激光行业逐渐成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不仅在纺织、服装等轻工业和汽车制造业、航空等重工业得到广泛应用,并且逐步向电子制造业、集成电路行业、通信、激光医疗设备领域等微细加工方向拓展。

业内普遍预测,2015至2025是“中国制造2025”的第一个十年,也将是激光产业发展的黄金十年。如何抓住这个时间段,占据先发优势,实现宿州区经济“蛙跳式”发展?

“该吆喝起来了。”鲍宇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优惠政策和基础设施已经备好,接下来就是做品牌、做人气,还要做文化,“因为文化是特色小镇的灵魂”。

宿迁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天琦在全国激光装备产业高峰论坛上说,近年来宿迁大力推进生态经济的示范区建设,引导支持进行企业技术改造、转型升级,促进产业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他表示:“宿迁激光产业的发展,要像激光一样,在瞬间从无到有,精彩绽放。”

截至目前,小镇已引进武汉华工激光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苏州天弘激光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如是地球空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卡米特激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22个项目,总投资30亿元,实现产值10亿元。


政府:全力以赴探新路

“政府现在就是全力以赴,招揽激光企业项目和人才。”鲍宇说。

激光智造小镇的整体计划是,以“华东光谷•智造之芯”为总目标,以激光应用领域高端装备智造为主导,延伸商务会议、高峰论坛、文化博览、产品展销发布、教育科普、激光文化体验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型特色小镇。

需要承认,目前进驻园区的激光企业,规模都不大,尚未形成气候,这也是令管委会颇为头疼之处——如何才能挖掘到产业链深处,增强宿迁激光小镇的吸引力,真正形成一个先进的、多维度的激光产业的生态?

从2016年起,宿迁已经连续举办两届全国激光装备产业高峰论坛,激光智造小镇的知名度得到大幅提升,宿城区也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将高峰论坛变为招商平台,一批激光产业类项目和激光产业配套类项目成功签约。

不能回避的是,江苏作为一个经济大省,依然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位于苏北的宿迁,不论经济实力还是科研水平,都不能跟苏中、苏南相提并论,对人才的吸引力也相对缺乏,要做到“产、学、研”结合有一定难度。

为了推进激光产业的落地和发展,2016年9月,宿迁市宿城区专门成立了由区委、区政府两委主要领导任组长、两个区委常委、一个副区长任副组长,区内各相关单位一把手为成员的激光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2016年11月,宿城区又接着出台《宿城区激光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从项目资金设立、项目落户,到企业的孵化培育、技术创新等提供多项优惠政策。

为了吸引企业落户,项目建设期内免收租金,投产后享受租金“三免三减半”的优惠;对购置激光装备制造关键设备的,对以融资租赁方式进行激光设备投资的,按照一定比例给予补助。

此外,对创业、创新的领军人才和团队,携带科技成果来激光小镇创办企业的,给予30万至300万元项目资助;对关键技术达到世界一流的创业项目,实行一事一议,最高给予1000万元项目资助等等。

“我们原来是做产品,到宿迁来是为了做大产业。” 江苏先河激光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勇学说,因为规模不大,这些企业自身的研究实力都不足够,需要依靠小镇和园区。

为了解决发展后劲问题,宿迁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聘请院士和“千人计划”等18名顶级专家为激光装备产业智库的专家。同时,宿迁不断加大与业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

在激光智造小镇中,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淮海区域中心已经正式运营,将成为激光园区最重要的科研平台和孵化地点,为未来园区核心技术的就地转化和产业转型升级,打下坚实基础。

激光小镇的工作人员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过去开发区前期发展都靠“铺摊子”,现在都要求集约化发展、提高单位土地的“亩产率”。

正是如此,宿迁激光智造小镇的探索,也是在为发展中地区的“集聚”发展和“创新”发展探新路,这其中有不小的挑战,但也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