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德企缘何扎堆这座四线小城?对城市招商引资有什么启迪?

2018-02-28 中小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院

太仓是苏州市下辖县级市,一座标准的四线小城。与隔壁邻居,赫赫有名的昆山相比,知名度十分有限。


但就是这样一座“不起眼”的小城,如今却已经聚集了280多家德国企业,其中46家属于“隐形冠军”,是全国德企最密集的地方


这样一个县级城市聚集这么多德企,全国肯定找不出第二个来。在不具备昆山这样的城市规模(太仓面积不及昆山一半)和经济体量的现实基础下,德企却逆势扎堆太仓,太仓经验将给各地带来哪些启迪和借鉴?



正文:






地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江苏省东南部的太仓,全境地势平坦,通达江海、高速及铁路,一直以来都是江海联运的最佳节点之一。


在如此重要的区位优势下,1993年1月8日,这座千百年来以“鱼米之乡”著称的江南小城,得以撤县建市,从此开始探索自己的城市发展之路。同年,太仓高新区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

当时的太仓在经济基础、优惠政策等方面,与周边城市竞争是有差距的。之所以能够引进德企,首先要得益于太仓不断放大的“同城效应”


1993年,德国巴符州议员、全球著名弹簧生产企业克恩-里伯斯公司总裁斯坦姆来太仓考察,市领导热情接待,并基于太仓和上海的“同城效应”提出落户太仓的三点优势。


首先,德国中心在太仓的用地规模和装修标准放到上海的话,成本可能是目前的六七倍,而费用环境恰恰是对德国中小企业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另外,太仓距离上海很近,企业所需的人才、资金、物流、信息流都能够有效接受上海的辐射;而且,相比于上海,太仓没有密集的高楼,没有堵车;道路两旁绿树成荫,路边的厂房外观颜色统一,这非常符合德企的办公生活习惯


这样的“同城效应”,最终打动了斯坦姆投资在太仓建厂。如今,太仓这家公司已经裂变出了7家企业,主打产品汽车安全带卷簧占世界60%的市场份额。


太仓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相对完善而优越的软硬环境构筑而成的“同城效应”,深深地吸引众多德企去太仓扎堆发展,而德国《世界报》甚至将太仓称为德国企业眼中的“模范城市”






20年的时任太仓市长说,“太仓要招喝星巴克的,而不是吃盒饭的。”确立了“不走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道路”的目标,太仓的招商从单纯注重数量开始转变为“量质并举”,更加关注企业的产业规模、高新技术、生态效益等指标。“纯出口的加工型企业,不要;占地和产出不匹配的企业,不要……”在苏州十多个国家级开发区中,太仓高新区的招商“规矩”在彼时显得颇有些另类。


最早进入太仓的8家德企,虽然质量尚可,但规模很小,都是先租几百平方米厂房,招十几个工人,看起来和国内的民营小企业没什么差别。


但与本土企业不同,德国中小型家族企业的血液和灵魂深处,都有维护家族荣誉的使命感。德国企业的特点是不贪大、不盲目扩张或跨界,而是守住一个细小领域做精、做深、做透,市领导敏锐的抓住了这一点,才有了太仓如今的46家“隐形冠军”。


到2000年左右,经过几年的招商引资,太仓的产业环境逐渐成熟,也有来自美国、日本、韩国等国的数十家外企主动落户,合同利用外资近5亿美元。


但太仓市并未被眼前的利益冲昏头脑,在市领导看来,德企相对来说技术含量高、效益好,并以高环标准、能耗低著称;而企重视员工、企业凝聚力强等特点,也非常符合太仓田园城市、宜居宜业城市的气质


此后,太仓市决定,与其遍地开花,不如一枝独秀。今后还是重点引进德资企业,在太仓形成集聚效应。


现在来看,也正是这种德国式的“做精、做深、做透”打法,奠定了太仓“德企根据地”的地位






然而,二十年时间里,太仓周边不少城市都建设了高标准开发区,在同类城市硬件设施处于同一起跑线的情况下,太仓如何脱颖而出


首先是招商方式的选择,太仓和隔壁的邻居昆山一样,都是重点利用龙头企业资源,进行产业链招商。


产业链招商,有利于为知名大品牌企业引进所需产业链企业,帮助提供配套产品、降低物流运输等生产成本;同时,背靠这些知名大品牌的企业,一些提供配套产品的产业链企业,也得以借地缘人缘机缘商缘的优势而在创新与研发上领先一步、高人一筹。280家德国企业,供应的是配件或原件,且客户往往是知名大品牌,看似分散独立,各管各生产,其实相互之间都有联系,都有配套服务的情况。

实行产业链招商,带来的另一大好处是,还会吸引当地企业加盟配套


德国企业的发展理念对本地的民营企业影响很大,在太仓大概有300家民营企业给德企提供零配件。在潜移默化中,德企的先进技术、流程标准、经营理念、对产品质量的严苛要求,都影响着当地的民营企业而成为这些企业成长的财富,一些民企开始向“隐形冠军”学习,走国际化道路。





   

此外,成功的招商引资,必然伴随着当地政府的精准服务。


最早一批落户太仓的德企看中的是太仓紧邻上海的区位优势,但上海有这么多周边城市,只有太仓能成为“德企之乡”,这一定是企业反复比较以后的产物。


换言之,在“同城效应”基本接近的前提下,谁提供的服务精准、谁提供的服务优质,谁就有可能胜出


对于入驻的德国企业,太仓实施了精准服务、满意服务。

太仓有很多会德语的公务员,从意向考察到落地,当地政府都会派一名固定员工与外资企业对接,德企负责人甚至可以跟市长和书记直接联系


在德企进入之后,如果面临知识产权纠纷,可以第一时间得到妥善解决;随处可见的德国面包店、啤酒屋、双层别墅区,以及让人联想到德国的木质结构建筑,方便德国人快速融入城市生活;而德国人在太仓酒吧半夜喝醉后,不用担心钱包会被人洗劫一空……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生活细节,最终决定了德企对太仓的肯定。


与此同时,太仓十分重视职业教育。参照德国模式,当地政府于2001年建立了双元制职业工人培训中心,以确保能为园区内的德国企业输送人才,先后培养了近万名蓝领技术工人。


在如此“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良好服务生态中,也难怪德企纷纷扎堆太仓了。



从外资未来发展方向看,一线城市或已不是主要市场,未来,二三线、甚至是四线城市都有机会。


而太仓“德企扎堆”效应告诉我们:事在人为,只有围绕“同城效应”而注重做好提高城市能级的文章,主动出击、精准服务,才有可能掌握主动权,抢占招商引资的制高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