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19年11月7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齐宏伟|让耶稣成为导师

齐宏伟 晨修晚祷 2019-11-07

点击上方蓝晨修晚祷关注我們謝謝您!


我们发表了齐宏伟弟兄的信仰见证一文(见链接:齐宏伟的生命历程信仰见证丨一个孤独骄傲的灵魂终于找到了家… ),触动了许多人的灵魂。因为他深刻地剖析了自己从一个骄傲的精英变成谦卑地为主耶稣全然摆上的心路历程,其实纵观整个人类历史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大哲学家圣奥古斯汀,大文学家CS路易斯等等。

今天我们继续介绍齐宏伟弟兄写的关于信仰的文章:

转自丨橡树文字工作室


让耶稣成为导师

文|齐宏伟 

编者按
 
oaktreepublishing

在这个高举个人和自我的后现代社会,连基督徒也常常受到个人主义的影响。我们喜欢凭着个人的感动去做事,在信仰实践中,也更倾向于强调自己与神之间的个人性关系。而忘记了基督教信仰也需要我们与其他人之间的团契关系,这其中也包括师徒关系。今天,橡树微信特别发送齐宏伟老师关于《师徒之道》的一篇读后感,在其中,他呼吁我们走出个人主义的孤岛,把自己敞开在与他人的关系中,让主在场,让神国在场,使耶稣成为我们真正的导师。


在这个世界上人们都在不断寻找导师。然而谁是真正的导师?侯士庭深入分析了人类文化中存在的三种典型的导师模式,他的这三种导师模式是受到克尔凯郭尔的影响,克尔凯郭尔认为人生有三个阶段,

一个是审美阶段,

一个是伦理阶段,

一个是宗教阶段。

相对应的,他认为在西方有三种典型的导师模式,

一个是希腊的导师模式,以奥德修斯为代表,他称之为,追求感官享乐的英雄模式;

第二种是斯多葛式的崇尚道德跟理性的导师模式

第三种是崇尚个人心理健康的治疗模式,他以弗洛伊德为例,认为心理分析虽然是心理学,但实际上却充当了一种宗教功能,要给人提供心理健康和心理抚慰。

这三种模式,他认为都没有办法达到导师带领门徒真正成长的宗旨,因此他在书中提到,只有耶稣基督才是真正的导师,能将自然的个人塑造成位格性的人。他认为人只有依靠他人才能成为人。因此人对导师的需要,也是一个人成长的需要。

怎么从个人主义的人到有位格性的人的存在,怎样能从自然的个人主义模式中出来,成为一个真正有位格性的人?

有位格性的人的意思,就是他是一个把神的形象都激活了的全然位格,他能跟上帝的位格有真实交流。从而他自己不再被这个世界所塑造,而是成为一个面向神的敬畏者的存在,同时又是面向人群的存在者,从而他就不再只是戴着一个人格面具而已,而是一个真实的位格在场者。

他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但谁能引导我们,从个人主义者转变成真正有位格的在场者?他说,只有耶稣基督。


本书序言,写得也很好。我们新教在探讨耶稣的角色的时候,常常只是把他当救主,只是把他当替罪羊,而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耶稣基督是一个真正的活着的导师,活着的教导者。这是一个很好提醒,基督的确是活在历史中,也活在我们的生命中,很鲜活,但这样一位主怎样才能在场,成为我们的导师?我们才能够从各种的文化面具中出来,而能够成为真实地面对神存在的一个鲜活的位格者。我们有时为什么活不出来?为什么?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人要依赖他人才能成为人。这其实是对西方一直以来的个人主义的批判。因此,当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社会性的时候,是有他深刻的一面的,这就是说一个人是不能关起门来做人的,他必然需要一个导师,他必然需要一个群落。只不过马克思的肤浅在于他只把人定义为一种群居动物,而忽略了人是向上帝开放的存在者。所以,我就把这句话修改为,人要依赖上帝和他人才能成为人。我们必须得向上帝敞开,向人敞开,在这样一个互动中,才能真正学着做人。

美国有一个神学家Stackhouse就提出“公共神学”概念,其实是蛮深刻的,他认为人的本质属性其实是人的公共性,恰恰我们是不能在一种个人主义或者在一种家庭孤岛中,在这样一个范围之内来做人。

当然,人有时甚至会形成一种教会孤岛,就是你把家庭和教会都孤立于神的国。这样其实是很危险的,因为你已经走向封闭了。所以真正做人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向神开放的过程,同时又向人不断开放的过程。我们其实要重视这种观念,我们要规划自己如何蒙受引导,既蒙受神的引导,又领受人的引导,但恰恰是这一点,我们特别难以做到。


人对上帝的贬低,往往从贬低上帝的使者开始。

人对神国的轻慢,则常常是从轻视日常普通生活开始的。

让主在场,让神国在场,让他人在场,心中有神,目中有人,珍惜每一滴时间,每一粒空间,活在此世此时此地。


实际上这是非常难的,所以,你想多马对耶稣说,我如果能见到天父我就能满足了,主耶稣听了肯定非常刺耳和伤心,所以他才对多马说,你与我同在那么久,见到我就是见到了父,你怎么就是不明白和不相信?所以后来多马还怀疑耶稣的复活。

他的怀疑本质上就是要按照他的方式与神交往,而不是按照耶稣启示的方式与神交往。我估计我们都有这毛病。我们常常有一套自己的想当然的方式与神交往,而不愿以耶稣命定的方式与神交往,我们今天仍然存在这种问题。

我们不重视我们的日常生活,也不重视耶稣基督对我们的引领,我们常常设想另外的生活方式,所以耶稣说,接待我的就是接待父,接待我所差来的就是接待我。


你仔细想想,耶稣为何如此强调,其实这种关系恰恰是一种连接。我们如果不珍惜我们每一场听道,每一次查经,甚至每一次与弟兄姊妹们的交流,你怎么能说真正珍惜神呢?

其实圣经反复强调聚会的重要,强调蒙恩管道的重要,强调团契的重要,强调弟兄姊妹交往的重要,这是非常有道理的。

圣经反而对教个人如何灵修并没用多少笔墨。如果按今天的灵修模式的话,我们大概会教个人怎么灵修,个人怎么与神交往,但你若从圣经看,其中的书信是大公书信,所以有人提出公共神学概念,是有道理的,但发展成公共话题讨论,其实这种神学发展方向又有偏差。

华人教会比较流行的是个人灵修方式,只有救恩论,没有教会论,大都是我个人有亮光,有感动,然后我决定做传道人,就做传道人。我们基本上没有对教会的重视。我们今天的思考方式跟圣经的思考方式,还是有蛮大差异的。圣经描述主耶稣时,的确提到主耶稣有读经祷告,有与神的交往,但我们看到的更多是耶稣跟门徒的碰撞、对话,耶稣基督与门徒总是在一起。


台湾有个弟兄吴鲲生就专门写了一本书《道在人间》。基督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却不一定那么珍惜在我们身边的神的工作和神的仆人。我们太过于重视个人的灵修与感动。不太重视上帝借着一本书,借着一次讲道,或者借着一次聚会,借着一次查经对我们的更新和改变。

弟兄姊妹写的受洗见证,好多是个人读经和灵修时有不少感动,但讲自己怎么在听道的时候,怎么在查经的时候,真正地经历了上帝,生命被触摸了,反而比较少。当然,这也可能暴露出我们的查经与聚会有时候是比较弱的,但是从健全的基督徒的成长来说,他一定得有对这样的公共空间的依赖,对这样的一个上帝搭建的平台的依赖,对神的百姓的群体的依赖。

这种依赖对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是很重要的。不断在这些依赖和互动的过程中,主真正成为我们的导师。

本文系齐宏伟口述,原文首发自微信公号:小小推拉驴


侯士庭著《师徒之道》,上海三联书店,2015年8月,橡树策划出版

朋友,你是否被基督的爱所感动?

你是否愿意了解创造天地万物的神,为什么愿意赐下祂深爱的独子为我们做替罪羊而死在十字架上?

你是否愿意明白今生的意义和永生的含义?…

如果你愿意的话,请打开圣经吧!请走进一个高举十字架的救恩、传讲圣经真理的教会吧!

                凡祈求的,就得着;

                  寻找的,就寻见;

                  叩门的,就给他开门。

丨马太福音7:8丨



将心和灵放置何处,不仅影响今生的福乐,

而且决定永生的福乐!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赏用!


欢迎弟兄姐妹们在下面留言讨论或者祷告!

🙏🙏🙏

感谢您转发到朋友圈和朋友群!

愿上帝赐福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