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军民融合委员会成立,意味着什么?(军民融合那点事儿)

2017-01-23 淡定明志 超级学爸


22日,也就是昨天,又成立了一个高大上的组织,也就是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我们的大boss任主任,亲自抓这件事情,可见高层对这件事情的重视,也反映出事情的紧迫。


啥是军民融合?这里的军民融合,不是指军民鱼水情,搞好军民关系,更不是让军人下海经商。而是指的是军工技术(国防工业)、军工人才和军工需求和民用技术(民用工业)、人才和需求之间的融合,两方面优势互补,实现资源最优配置,最终实现富和强的统一。

 

看到这个新闻,我想起来一句话,一直很欣赏,可以算作座右铭:“抱最大期望,尽最大努力,做最坏打算,持最好心态。”

 

对于我们国家,也是这样。我们的最大期望就是回到原来在历史上的位置,也就是引领世界。目前也正开足马力往前赶,但是我们不得不做最坏的打算。

 

当前的大环境没有前几年好,从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全世界的老百姓的不满情绪似乎都在增加。

 

所以,美国床破当上了总统,英国决定脱欧了,而欧洲呢右翼势力也逐渐抬头。日本经济横盘这么多年,所以日本政府拼了命的把国内矛盾往外转移,中日关系经常紧张。韩国也是,整天收拾自己的总统。


我们国内也有点儿悲观情绪在蔓延。其实大家看开点儿,大环境不好,世界进入了比惨模式。

 

1929年,世界也曾遭遇过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老百姓的不满情绪也在增加。所以出了希特勒和墨索里尼。这两位战争魔王,还真都是通过选举上去的。

 

所以,现在的形势,我们也做好最坏的打算。联合国五大流氓都有灭掉地球的实力,因此五常之间,全面的战争不大可能爆发,一爆发就是世界末日。但是局部常规战争或者代理人的战争风险,却逐渐增加。

 

比如,呆湾问题、朝鲜问题、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不能说没有擦枪走火的可能。比如朝鲜吧,朝鲜那位胖兄弟,脾气也是难以琢磨,加上光脚的不怕穿鞋的,韩国日本美国万一哪次一刺激,胖兄弟没忍住,你说我们怎么办。不帮吧,胖兄弟肯定扛不住群殴,抗美援朝就白打了,萨德以后直接就放到鸭绿江边上了。

 

还有日本,上次军机巡东海的时候,日本战机已经释放干扰弹了。还有呆湾,去年我们建党节的那天,还误射了雄三导弹,幸好没射中。

 

就算是误射我们可以忍住,万一蔡english 误判,以为不按套路出牌的床破会帮她,挑衅一中底线咋办。

 

而且,战争总是来得很突然,不会等你准备好的。近代以来我们多次挨打,哪一次也没说你等等,等我准备好了你再打。所以战争的灾难都是突然而至的。

 

比如鸦片战争,我们没准备好吧。再如甲午战争,日本不宣而战,偷袭清军运兵船。九一八更是没谱,毫无征兆就丢了东三省。七七事变,日本借着一场军事演习一名士兵失踪然后就开始全面侵华了。还有,本来要解放台湾了,美国的第七舰队就来了。


三年自然灾害,国力空虚,印度就进犯我们边境了。文革导致国力虚弱,越南打过来了。

 

二战也是,希特勒最擅长搞闪电战。跟苏联签了互不侵犯的条约又有什么用,也是突然对苏联发起进攻。珍珠港美军遭受重创,也是因为日本的偷袭,被打得措手不及。

 

所以战争总是不期而至的。相反,你越是准备充分,越是没有战争。所以备战就是为了和平。越是做了最坏的打算,结果往往反倒是最好的。

 

上世纪60年代,中苏交恶,苏联在中苏上万公里的边境线上陈兵百万,甚至中国从美国得到情报,苏联还有打算对中国实施核打击。太祖豪气冲天,不就是打核大战吗,我们不怕。

 

遂立即根据朱元璋当年“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箴言,提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备战方针。全国很快进入了“要准备打仗”的临战态势,动员全国城市军民齐上阵,集中力量全国范围内到处挖地洞,防止苏联核袭击和入侵成了当务之急。

 

许多企业转向军工生产,国民经济开始转向临战状态,大批工厂转向交通闭塞的山区,即大三线小三线。甚至很多科研院校,也赶紧分散迁址。我的母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迁到合肥的。

 


正是由于我们做了最坏的打算,而且准备很充分,还准备全面反击,这种情况下,苏联反倒胆怯了。

 

不过科大比较悲催的是,刚决定搬迁(196910月接到的通知)没几天,中苏边界谈判在北京举行(1020日),由珍宝岛事件引发的紧张对峙局势开始缓和了。但不管咋样,也算是科大为备战、为和平做出的牺牲吧。

 


历史上“富而不强”或者“强而不富”,都不行,必须实现二者的统一,国家才安全。宋朝无论从政府还是到民间,都很富庶,工商业非常发达,GDP达到全球的60%,但偏偏打不过骑在马背上的游牧民族,所以有了“弱宋”的称呼。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国防没跟上。

 

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经济虽然发展缓慢,人均可能不行,但是总的来说还算富庶,据说GDP占世界的30%。但是国防就差很多了,所以总是挨欺负。欺负多了,经济上也越来越差了。

 

这说明,“富而不强”不行。


其实“强而不富”也不行。前苏联有着非常强大国防工业,很多方面可以秒杀美国。然而人民生活却非常糟糕,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都无法提供。最终民怨沸腾,并导致了苏联的崩塌。

 

所以,既要搞经济建设,也要搞国防建设。但是二者之中还有重叠的部分。就像我们家,既要照顾好老大,又要照顾好老二老三。在能力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也可以采取“融合”的办法,来弥补精力和能力的不足。

 

比如,老大以前看过的书,老二老三就可以看了。老大以前的玩具,也可以留给小的。甚至从育儿理念上,也可以把老大的经验,直接用到小的身上。

 

再如,我每周都要抽一定的时间陪孩子。以前一次陪一个,现在一次可以带三个出去玩。所以实现了时间上的共享。

 

同样,军工和民用方面,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技术上的融合。这大大提高了经费的利用率。我们来看看发达国家是怎样军民融合的。

 

其实二战中,各国的大企业都不是纯粹的军工。当然重工业本身就可以转型。比如大型发动机,坦克能用,挖掘机也能用。大型轰炸机,其实跟大型客机也差不多。

 

先给大家看张照片,这是二战中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临时应急生产的一种坦克。


小时候在农村生活过的朋友,是不是觉得这种坦克很眼熟。对,因为原本是这个样子。


也就是,它本来就是个拖拉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原本以为跟德国秘密签过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398月),可以高枕无忧,等着看希特勒怎么灭掉西欧各国呢,结果,德国的装甲车像潮水一样扑向了苏联(19416月)。

 

苏联始料未及,赶紧实施大撤退,大量军工予以疏散,所以当时的战争物资奇缺,临时决定在拖拉机的基础上,改装坦克。

 

所以这种坦克具有拖拉机的一切特性:噪音极大,德军大老远就知道苏军出动了,赶紧进入警戒。最开始,把德军吓坏了,以为苏联动用了什么最新式的秘密武器,初次接触,德军竟然溃败。

 

后来,他们听到这种声音连警戒都不警戒了,因为太慢了,每小时也就7公里。从听到苏军出动,到可以开火还需要等很长时间。

 

所以,苏德战争最开始,苏联仓促迎战,一周内损失了100多万人。西部工业区全部沦陷。希德勒微笑着说:“不久之后,就可以在莫斯科红场进行庆祝仪式了。”

 

但后来,元首就笑不出来了,因为德军不但全线被遏制,而且开始遭到反攻了。他想不明白,为啥已经失去西部工业基地的苏联,会越战越强。

 

因为啥?因为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坦克车正源源不断地从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开往前线,迎战德军。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曾是苏联最大的拖拉机厂,在二战期间,为苏联生产了大量的坦克和牵引车,其产量完爆当时苏联所有专业坦克制造厂。这个拖拉机厂堪称军民融合的典范。


 

为了取得胜利,苏联的军队和人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其中就包括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工人们。当时苏军派了一个师和一个混合旅驻守在拖拉机厂,以维持正常生产和维修坦克。

 

在战争持续期间,拖拉机厂的工人们一边反击敌人,一边在弹片横飞的车间里坚持生产。哪怕在激战正酣的19429月,他们仍然生产了200辆坦克和150辆牵引车。

 

这些在战争中生产的坦克根本来不及调试和检修,就直接从生产线上开下来,开往前线参加战斗。有时候,在危急时刻,工人们甚至直接驾驶着刚刚造好的坦克出厂迎击德军。

 

下图就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冲出厂房冲向敌军的T-34坦克,大家可以感受一下当时紧张得让人窒息的战场形势。


 

而且由于战线吃紧,拖拉机厂生产的坦克,多是压缩版的(偷工减料的),没办法,实在等不及,零部件缺乏严重。

 

有的只装了主炮就被开走了;有的因为发动机缺货装了小马力的柴油发动机就走了;有的甚至没有装备火炮稳定器;有的没有瞄准镜,只能通过炮膛来观察瞄准。

 

希特勒也恨透了这里。成天派飞机狂轰滥炸。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拖拉机厂几乎被夷为平地,但工人们没有放弃,而是在打坏了的坦克车身旁或烧毁的飞机残骸边,夜以继日的重建工厂并再次投入生产。

 

时至今日,该厂随着所在城市的改名也改称伏尔加格勒拖拉机厂,但仍然是俄罗斯最重要的军工企业之一。

 

不过,不只是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很多知名的品牌,都是战时军工出身。比如保时捷,二战的时候生产虎式坦克。大名鼎鼎的宝马,二战的时候给德国各种坦克生产各种型号的发动机。三菱,二战的时候给日本生产零式战斗机(目前三菱仍有军工部门)。类似的还有日本的东芝、川崎;美国的道奇,二战的时候也是生产坦克的。

 

前苏联由于冷战的需要,非常重视重工业,尤其是军事重工业,因此走了极端了,国防工业非常发达,但是民用工业非常落后,而且二者割裂非常厉害,融合的不是很好。花费了巨额的军费,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也并没有惠及百姓生活。所以最后,经济崩溃,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意识到应该把国防军事工业的优势,逐渐转化为民品市场的竞争优势,于是加大了“军转民”的力度,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美国在二战后,是军转民的阶段,大量的军工技术与国防科技成果转为民用,大量的人才转入民用企业,导致将美国电子工业和信息技术产业非常发达,实现了国防与国民经济的共同发展。

 

比如1946年世界公认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最开始主要用于计算弹道的。而我们现在的无处不在的互联网,前身却是美国国防部的一个项目。还有,广泛应用的激光技术,也是源自激光武器。

 

波音公司,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民用客机生产商,同时也是美国最大的军用飞机制造商之一。其产品兼顾民品和军品,是美国军民融合的典范公司。

 

冷战结束后,美国为了保持其先进的军事优势,和国防工业的活力,开始积极推行军民融合的发展战略(军民一体化)。要求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科技工业相结合,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

 

从此,军民融合作为美国一项正式的国策被确立,走上了“以军带民,以民促军”的路子。


发达国家都很重视军民融合,其实我们一向也非常重视。

 

在建国之前的革命岁月中,由于人民军队长期面临敌人的封锁、分割、包围和围剿之中,军工的生存和发展环境都非常恶劣。

 

要技术没技术,要设备没设备,要原材料没原材料,在这种情况下,太祖提出了“兵民一致”和“兵民结合”的方针。

 

红军时期,193110月终于有了第一个兵工厂。没有原材料,除了从战场上回收弹壳,主要依靠发动群众,从民间收破烂,收集破铜烂铁,或土法制造的原材料,把民间生产花炮的火药都收集上了。

 

抗日的时候条件也没好到哪儿去。手榴弹是八路军酷爱的武器之一。酷爱的原因是这东西能自己生产,虽然质量差一些。

 


质量有多差?手榴弹主要靠炸开的弹片来杀伤的,但是土法造的手榴弹往往有哑火的,还有的只能炸成两半儿。有人说杀伤力比扔石头稍微强点儿。

 

我记得在哪儿看过一个感人的真实事件。说是鬼子冲上来了,战士们子弹也都打光了,只剩下一颗手榴弹了。几位战士宁死不当俘虏,围成一圈儿,拉响了最后一枚手榴弹,准备以死殉国,结果几个人一个也没死……

 

所以,看看我们抗日的条件有多差,看看抗日战争中真实的战场是多么的残酷。千万不要再看什么抗日神剧了。

 

但有总比没有强,《亮剑》中李云龙软磨硬泡两个小时,就是为了向后勤部部长多要一点儿边区造的手榴弹。


 

建国后,那就不一样了。虽然国家处于一穷二白,但是国际险恶,所以太祖强调必须两手抓,一手抓国防建设,一手抓经济建设,提出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方针。如下图,就是“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典范。下图是位于洛阳的中国第一拖拉机制造厂车间……

 


洛阳生产的东方红拖拉机为后来的北大荒的开发做出巨大贡献。


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期,国家把方针又增加了四个字“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以军为主”。


这也拉开了军转民的序幕,一大批军工企业,利用自身的技术和生产优势,试制成功了万吨水压机、轧钢设备、氮肥压缩机等重型设备和其他多种用民用产品,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紧接着,中苏关系恶化,中印还打了一仗(对印自卫反击战),蒋介石还在鼓噪反攻大陆,环境十分险恶。

 

这个时候,国家不得不调整战略,制定了“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军事战略方针。国防工而已开始走上军民分离的道路,国防工业也开始脱离了经济建设,走上了大规模“三线建设”为主的临战状态。

 


这段时间,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实现了大发展,1964年第一枚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枚氢弹爆炸成功,1966年地对地核弹头导弹爆炸成功;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70年第一艘核潜艇下水成功。

 

改革开放后,286准确地分析了一下国际形势,觉得在较长时间内不会发生大规模世界战争是可能的。因此调整了方针,军工也开始服务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86指出,无论空军也好,海军也好,都应该考虑腾出力量来支援经济建设。比如空军,可以拿出一些机场,搞军民合用。海军的港口,也可以腾出来搞民用,以增大国家港口的吞吐能力。

 

但同时,由于军费缩减,加上国家裁军100万,很多军工企业也拿不到国家的军工订单了,许多军工厂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也不得不开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搞“二次创业”。


但是由于饥不择食,不得不找米下锅,什么锅碗瓢盆、自行车、缝纫机、电风扇,有的甚至给农民打工,帮农民收麦子,有的甚至开始生产雪糕冰棍……

 

这倒是一时间活跃了市场,丰富了人民急需要的生活消费品。但后来军工企业缺乏市场意识,一部分民品开始转入滞销,军工企业民品开发陷入低谷。

 

时间进入了21世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然而随着中国的逐渐发展壮大,世界力量对比再次发生微妙的变化,美国开始逐渐把遏制中国的崛起作为最重要的战略工作。

 

因此从486开始,就对军民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86更是把军民融合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不仅成立军民融合局,还成立了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还亲自担任主任。


当前,中国的科技实力虽然有了很大进步,甚至在某些局部还处于领先,但整体上还全面落后于美国,某些关键领域,还容易被别人卡脖子。只有通过加强军民融合,才能迅速实现突破。

 

上兵伐谋,走军民融合的路子,既要富,又要强,才能从根儿上绝了某些人发动战争的念想。



最后以太祖的诗句作为最后的结语: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