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深度解析丨互联网知识经济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2017-01-24 知识专家方军 混沌研习社北京分社

互联网知识经济和我们有什么关系?知识专家,《创意,未来的工作方式》作者方军,在1月14日下午混沌北京分社组织的“未来社会想象力思想发布会”上分享了他对互联网知识经济的独特洞见和思考。以下是分享内容精华:



学习那么久,为什么没效果?


方军老师首先说了自己的两个观点:

第一,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最关键要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第二,我们的认知水平差不多,之后就是想办法利用我们自己的创意的能力,逐渐掌握从零到一系统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张图是关于最近互联网知识经济有趣的说法。

 

2015年的时候在行第一次推出,2016年整个互联网知识经济感觉爆发了,到2016年底大家发现罗振宇差不多一年的时间一个亿的收入,喜马拉雅一天是5000万的收入,可能有四大平台,还有人说四大咖。

 

现在冒了这么多人要服务我们,而且价格便宜的多。比如以前上李善友教授的课可能要十万块钱,现在1000块钱就可以了。



十月份吴晓波的知识经济大课上方军老师问了三个问题:


第一,知识卖钱行不行?现在看来是可行的。


第二,典型的知识产品是什么?混沌研习社提供大课的形式,现在好象没有说典型产品出现。

 

互联网有一个特点,一个产品觉得可行,大家都出来做,比如去年直播,一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直播的平台。


那么,现在看互联网知识产品每家都不一样,在行是一小时一对一,分答是60秒,知乎是在线讲座,每家都不一样,说明大家不知道典型的互联网知识产品是什么。

 


第三,未来会不会出现真正互联网知识公司?会不会存在像谷歌、像腾讯、像阿里巴巴能大规模把知识给消费者,通过自己大规模挣钱的公司?

方军老师认为,互联网知识公司只有两个,第一个是谷歌,谷歌愿景是说我们的目标是组织全世界的信息,谷歌当然已经挣了很多钱市值那么高。另一家是维基百科,怎么样组织知识,怎么样创造知识是非常有影响力的,这两家公司和互联网知识经济公司比,现在看到互联网知识经济公司应该还有很大机遇。

 

IP三问


三表是一个艺人网红,是视频脱口秀主持人,他说我第一关心能不能赚钱,第二个问题能不能赚钱,第三个问题能不能存粉。



互联网知识经济和互联网产业相似,任何互联网产业里面都是三个角色,有平台,有知识的生产者,有消费者,滴滴也是一样的,整个平台互联网用来组织资源的方式。

 

内容、媒体、教育三者逐渐融合起来


互联网知识经济热了这么久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回头看过去几百年里,互联网知识经济或者整个知识经济没有发生多大变化。

 

卖知识和卖经济的公司没有什么变化,最早有媒体业务,把信息和知识业务免费给你,卖广告挣钱,出版社是卖内容的,还有教育公司,卖教育给你的,卖交互过程给你的,还有一些可能是卖食物商品,还有生活服务给你。

 

过去几年的不同在于整个下面多了一个基础层,基础层就是社交,社群,新媒体和一些工具。这三者过去发生一些变化,过去媒体就是媒体,内容就是内容,教育就是教育。

 

但是,大家想一想,混沌是教育,是媒体,是内容吗,可能是混合的;得到的专栏形态是什么,形态是每天卖一篇文章给你,但实际上一年卖的是一本书给你,跟网络文学差不多,售卖方式是出版,另外一种形式又像媒体;如果看在行一小时,挺像一个课程,但是卖给你的是一个小时,所以这时候又像在卖内容。

 

内容、媒体、教育三者逐渐融合起来,不再那么明确了,很多新的形势在这个过程中出现。


比如前段时间一个管理领域的顶级大师要出作品,他本来想找出版社的人,但问题在于出版社人的思路是编成一本书卖出去,很明显变成一本书卖出去不能体现价值。他过去是顶级教授,在会议里面出场,他会有自己在会议里面演讲的媒体部分,也会有在大学里面课程部分,当他做新的产品的时候,三者是融合起来的。

真正变化的在知识产品这个部分


我们再看看整个知识创造和消费的过程,看什么方向变化,什么没有变。



整个知识过程有人在创造知识,变成知识产品给我们,我们消费知识,最后工作里面应用知识,或者生活里应用知识。


这里面什么变了,知识的创造没有变,消费也没有变,我上了混沌研习社,实际上和大学上的课程和其他课程有多大区别,目前来看区别不大。知识的应用也不大,因为我们在工作里面应用这件事情目前为止没有多大变化,真正变化发生在知识产品这个部分。

 

知识产品是一个半成品


知识产品的特点是我们拿着的产品是没有完成的,缺一个部分,只有自己消费了,解读了,这个产品才会真正变成一个成品。



我们看图书这样的产品,图书我们买回家如果不反复读,这本书还是缺了一大块,我们读完了才能变成好的产品。


直播给知识信息的消费过程带来巨大的变化


为什么?

因为直播带来两个变化:

第一,让知识的消费变得毫无压力,可以直接解读;

第二,反馈变得非常直接。比如说我原来看电视,我们怎么跟电视里面说话,没有办法说话,直播的时候只要你说我打个赏,或者说个什么,主播会给你反馈。直播把解读的过程降到最低,同时把反馈的过程变得最快。


 

知识平台的四个角色


我们看知识平台的角色,平台有四个角色:

 

第一,就是把这些东西变成一个产品。因为我们消费者去买的根本不是知识,我们买的是一种知识的产品,我们买的是知识的服务。比如得到是把它变成一种产品,混沌是把它变成一种服务。

 

第二,有的人和平台做的是格式。比如说在行其实是把知识格式化成一小时,分答是把知识格式化成60秒,格式化之后我们就可以比较容易来让其他人也加入知识生产者的环节,所以有一部分平台都是格式化的工作。

 


第三,更重要的是说工具化。比如我们看我们的健身房里面,健身房教练给我们提供是知识服务,但是这种服务很明显比较昂贵,效率比较低,因为服务我的时候不能服务其他人。但是有一个软件(Keep),可以用最好的教练服务非常多的人,这是普通健身房做不到的,这就是工具化的过程。这个时候教练就要做更加有创意的工作了,因为你的知识已经被工具所取代了。

 

第四,任何一个平台都是要做商业化的过程。我们要通过商业化的方式来帮助知识生产者创造价值,我们要构建一个市场。刚刚说的很多跟工具化有关的事情,我们说这些知识生产者是把知识变成产品,变成服务,变成工具,我给大家展示一个我们最近跟知识平台做交流,知识创造者做交流的时候我们自己创造的工具,不能只是我们说工具很重要,我们就在创造一些工具给他们用。

 

知识产品的两个维度


任何一个知识产品有两个维度:

第一,交互方式。包括单次交互、连续性交互、交互式交互;

第二, 付费方式。包括免费、用户付费、第三方付费。



图书是一个典型的单次交付的产品,混沌研习社很大程度上是用户付费的,交互式交付的产品,只看线上课程在一个连续式交互的范畴里面,参加线下课程是交互式交互,大课是在交互式和交互之间。

 

5种知识创造者



知识创造者有什么人?有知识原创者,知识传播者,知识产品经理,知识经纪人,知识价值领袖。


对于知识生产者来说,你要清楚你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可以看到知识经济火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是知识的传播者。

 

李善友教授很大意愿说我是创作者,但某种程度上,他体现最大的能量其实是一个传播者。罗振宇更不用说,他自我认知是一个知识传播的人,他今年讲的五个黑天鹅都可能不是他原创的,但是他把这五个黑天鹅摆到了我们面前。

 

最后我想说的就是我们这些做知识创造的人,有可能我们都应该给消费者正确的建议。


如果各位是知识的消费者,你要想学习怎么样有效,我一直跟做知识生产创造的人想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可能不像刚才讲的最伟大的知识公司,像谷歌,创造全新的实体,但是我们不能只是从框里面挖点东西去卖钱,那两家公司承担世界知识的储量,知识的价值,我们做单个的产品,我们也要想办法创造知识的价值。



我们给消费者也要提供正确的建议,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因为就像盖房子一样,不把各种各样碎片的知识体系化,就无法建起一座大厦。

 

创意,是未来的工作方式


创意未来工作方式是关于互联网管理的书,这是我过去这么多年做互联网产品技术内容过程中我自己总结的,为了跟同事们做交流,为了让同事们更好工作。


为什么做这样的事情,其实这个过程里面我自己在梳理过程中会得到最大收益,同时我又可以把我的收益更好让跟我一块工作的同事们享受到。最后又变成一本书,我希望能给更大的群体里面提供一点点的价值。

 

刚才说的互联网知识经济体系,其实也是我们最近做互联网平台工作,跟互联网知识创造者一起工作的时候想的,我们觉得有了体系之后可以帮我们更好进行迭代。刚才讲互联网知识经济体系可能还会再进一步改进,但是有了它,我们可以更好进行改进,每次建立一个体系之后,是可以更好进行迭代。


知识商业画布


最后是一个彩蛋,我们跟知识平台工作的时候发现,我们设想了一个这样的知识商业画布,包括七个部分,既可以用分析知识平台,也可以分析知识产品。



第一部分是产品,第二部分是知识生产者,第三是知识消费者,第四部分是资源方,第五部分是平台,第六部分是生产型社群,第七部分由消费者组成消费型社群。

 

各位非常熟悉混沌,混沌七个元素非别是什么,大家可以想一下(欢迎在底部留言,发表你的看法)。

 


互动问答


提问1:

您怎么看待未来关于内容分享知识经济发展趋势,是不是以后这个会变成一个主流,是不是内容分享经济这个将成为未来趋势?



我很看好这个领域,过去很多知识看起来是免费的,但是免费的知识其实是付出另外代价去获取的,可能是时间,可能是社交货币。
我们在消费一个知识,消费一个东西的时候要付出三样东西:一个是金钱,第二是时间,第三是货币。
过去很多过滤器现在不那么有效了,混沌研习社其实是一种过滤器,过滤器你觉得它有效,你可能付出相应价值,所以这样的方式很明显在让知识的获取效率变高,所以我觉得非常有机会。


提问2:

知识产品的变化给大家带来几乎是爆炸式的优质内容,但是知识消费的方式还非常原始,有的好内容对有的公司有效,但对大多数人无效,知识消费这方面有没有可能有一些变化或者将来会有什么样的趋势?


最近互联网知识经济这件事情火起来之后,有很多不同视角,有很多人谈怎么样学习,怎么样学习谈的是怎么样消费。

为什么我们说我们发现怎么样学习这件事情目前为止没有人谈的更好,因为那件事情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个体化的过程。虽然有一些人说个体掌握了学习方法,但是还没有哪一类或者哪一类学习方法被证明有效。

为什么个体关心学习,而公司更关心产品,因为每个角色立场所决定的。从公司的角度来讲,做产品可能会更有意思,因为产品往往是把原来你要付出学习努力的过程通过产品,让你的努力变得更容易。

比如你过去可能是去菜场买菜,现在可以去餐厅吃饭,还是在消费,消费的努力减低了,所以这是两个不同视角出发的。


提问1:

就个体而言,知识、个人变成实操性的技能以及内化成他自己的能力,这三者之间方老师怎么看?



仅仅是学习观念是不行的,观念能打动你,自己去综合,自己去输出是下一步。如果任何一个观念你不是在自己实际使用,只是讲一讲说一说都没多大用。
比如我最近谈知识平台,如果我不是跟知识平台合作做很多事情,其实也可能是虚的,你能看得出来我谈的是虚的,但是做了之后才会有用。

实际做了之后再进一步反思,来总结,可能再输出,这样的一轮一轮的循环。有一个人说任何一个知识都是爱慕知识和形式知识,爱慕知识和形式知识之间不停循环才能形式一个循环,不停不停循环之后,每个人才能真正创造知识。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急剧变革的时代下,现代人如何进行自我识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