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什么“正义”?澳洲四大行价值50亿的消费信用保险已沦为“垃圾保险”!
共3128字|预计阅读时长4分钟
阅读导航
前言
把你的正义感先放一放
事出有因,早有端倪
银行炸雷
前言
生活在澳洲的居民,信用卡、房贷、个人贷款、几乎总有一样是必不可少。
在这个过程中,相信不少人买过消费者信用保险(Consumer Credit Insurance,简称CCI)。
暂且不论这种保险是自愿购买还是银行强买强卖,很多人并不知道保险的理赔率低的可怜。
原本以为发生意外还不起贷款的情况下,这份保险可以免除自己还贷的后顾之忧。但是,现实情况却告诉你这份保险并不保险,仅仅只是银行的一个重要利润来源。
并且,四大银行等大型机构都牵涉其中。
1
把你的正义感先放一放
图-澳大利亚联邦银行(CBA)首席执行官Matt Comyn出席听证会
“把你的正义感先放一放(temper your sense of justice)”这句话曾经在澳大利亚皇家委员会的听证会上引起过勃然众怒。
当时,澳大利亚联邦银行(CBA)首席执行官Matt Comyn表示,当自己建议银行停止向不知情客户推销垃圾保险时,自己的上司,时任CBA首席执行官的Ian Narev和他说了这句话——“把你的正义感先放一放。”
据Comyn透露,这件事发生在2015年,当时的Comyn还不是CBA的一把手,只是零售银行业务的负责人。但是,对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信用保险产品(CCI)披上“虚假的外衣”出售给并不需要的客户时,他不淡定了。
然而,现在看来,对于这种垃圾保险,澳洲整个金融服务业几乎毫无免疫力,近十年来一直都在干着“把正义感先放一放”的事情。
澳大利亚证券和投资委员会(ASIC)于上月发布了针对此类产品的调查报告。在报告中,ASIC直言,所谓的消费者信用保险根本毫无价值,为一种有毒的销售行为。
报告指出,2011年-2018年期间,包括四大银行在内的11家金融机构向数百万客户销售了这种垃圾保险。
”事实发现,这类产品不仅在报告发布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卖,报告发布后也还有不少金融机构依然在卖,其中就包括四大银行中的联邦银行和澳新银行。
数据显示,仅在2011-2018年期间出售的垃圾保险价值就接近50亿澳币,但是同期理赔的赔付金额却不到10亿澳元。
尽管产品从设计之初就“不道德”,但是利润“却十分丰厚”。
一些并不知情的客户“天真地”认为,自己购买了所谓的消费者信用保险,在自己生病、发生意外、失业或者死亡的情况下,这种保险会为自己的房贷、信用卡或其他形式的贷款负责。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种保险的理赔过程“障碍重重”,绝大多数的理赔申请只有一个结局,即被拒。
但是,对这种“明显不公平,利润却很足”的产品面前,银行、金融机构却无一例外地视而不见。
相反,金钱至上的文化助推金融机构采取激进的销售策略,不惜开出高昂佣金雇佣第三方,通过电话向尽可能多的客户销售尽可能多的消费者信用保险产品。
“谁会和钱过不去呢?”一名曾销售过此类产品的代理说道。
图-澳大利亚证券和投资委员会(ASIC)垃圾保险专项行动负责人Sean Hughes
2
事出有因,早有端倪
这并不是一个新问题,只是很多人不知情。
不少受害客户就曾表示,自己在并不知情的情况下就默认购买了这类产品。或者,销售人员在并未征得自己同意的情况下就打包出售了这类产品给自己。
早在2011年,英国就曝出了银行在出售此类产品时存在“误导消费者”的行为。当时,澳大利亚国民银行(NAB)旗下的英国子公司也牵涉其中,最终导致整个行业给客户的赔偿超过400亿英镑。
消费者信用保险(CCI)通常在信用卡、个人贷款和房屋贷款中附带销售。这种产品的适用范围为申请人无法支付每月最低还款金额的情况。
投保人无法支付每月最低还款的原因包括失业、疾病、受伤或死亡。CCI不是必选产品,可以在消费者申请贷款时选择性购买。
但是,ASIC的报告发现,这种产品的性价比极低,以通过信用卡销售的CCI为例,消费者“每支付一澳元保费的理赔额仅为11澳分”。
另外,在实际业务操作过程中,客户往往会遭遇高压销售或其他违规销售情况而购买并不适合自己的此类保险产品。
在2011年英国“东窗事发”后,ASIC就曾在2011年10月发函给澳洲相关金融机构要求对此类行为进行整改,继而引发了对CCI产品的严重担忧。据悉,澳洲这类产品赔付率最高为19.4,明显过低。
然而,即便到了2019年,CCI产品的赔付率仍然大约只有19%。误导消费者的销售行为丝毫未有改善,不少机构仍然在出售这种存在缺陷的产品。
一些情况下,银行客户出于“不合规的个人理财建议”而购买CCI保险。一些客户则在贷款还请后也还在被持续收取CCI的保费。
最新的报告指出,无论是四大银行中的CBA、还是澳新银行(ANZ),还是规模较小的昆士兰银行等依旧在出售这种赔付率明显过低的CCI产品。
ASIC的报告指出,CCI产品实际非常复杂,但是整个销售过程中,客户一般得不到理财顾问的建议,或者仅仅是一般的通用型建议。
报告中显示:“当此类复杂产品通过随机电话销售时,客户不需要、不想要或者不明白此类产品的风险明显上升,继而导致消费者不良后果。”
值得一提的是,银行自我监管根本就指望不上。尽管多年来,银行等机构一直强调自行解决问题,但是结果却实打实的打脸。
自我审查不到位,ASIC只能亲自动手,清理门户。
3
银行炸雷
ASIC表示,目前正在考虑对11家审查单位中的一些金融机构采取执法行动,并禁止通过电话主动出售CCI。澳大利亚联邦银行(CBA)首当其冲。
据《悉尼晨锋报》的报道,本次接受ASIC审查的贷款机构包括:澳新银行、澳大利亚中央信用社(Australian Central Credit Union)、昆士兰银行(Bank of Queensland)、本迪戈和阿德莱德银行(Bendigo and Adelaide Bank)、花旗集团(Citigroup)、澳大利亚联邦银行、西澳银行、澳大利亚信用联盟(Credit Union Australia)、Latitude Finance Australia和Latitude Personal Finance、澳大利亚国民银行、西太银行、和Suncorp-Metway。
这些金融机构不仅由于向客户出售“垃圾保险”而遭到抨击。除面临1亿澳币的赔偿费用外,这些金融机构还可能面临法庭诉讼风险。
据ASIC专项行动负责人Sean Hughes透露,受影响的客户多达30万,赔偿款项预计超过1亿澳币。
Hughes表示,近半的补救赔偿款项已经支付,但是不排除相关赔偿“进一步攀升”。毫无疑问,鉴于销售产品数量庞大,最终的账单肯定会远远高于1亿澳币。
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8年期间,通过附带信用卡销售的CCI保险收入为17.8亿澳元。
尽管很多贷款机构已经不再出售此类CCI保险,但是澳新银行和联邦银行却依旧在出售住房贷款的CCI。昆士兰银行仍在出售个人贷款和住房贷款的CCI。
对此,澳新银行的发言人回应称,尽管银行目前依然出售住房贷款保险。原因是对于绝大多数客户而言,房贷是一生中最为重要的财务承诺之一,所以购买此类产品对客户而言至关重要。
该发言人表示,澳新银行的房贷信用保险理赔率是审查产品中最高的。
另一家银行,澳大利亚联邦银行则表示正在考虑ASIC的调查结果。
Hughes说道:“调查结果显示,澳大利亚最大、最知名的金融机构发生了种种不公平的做法。我们对此深感担忧。”
“贷款机构和保险公司应该有足够的时间来改进自己的销售行为,并且为客户提供搞好的价值。但是广泛存在的不当销售行为势必会引发ASIC对报告中提到的实体采取重大执法行动。”
根据新产品干预权,ASIC可以勒令企业停止提供有害的产品,而无需经历漫长、昂贵且往往不成功的法律诉讼。
同样,银行业监管机构,澳大利亚审慎监管局(APRA)发表声明,表示将要求澳新银行、西太银行(Westpac)和国民银行(NAB)每家银行追加资本金5亿澳币,用于改善风险治理和文化。而四大银行中的联邦银行则于去年已经被迫追加了10亿澳币的额外资本金。
END
在监管压力加大的条件下,不少销售人员已经相继退出了这一行业。同时,ASIC也承诺通过加大执法活动和补救计划来打击违法销售CCI产品的相关人员和机构。
但是,正如ASIC所言,失去客户信任容易,重建客户信任却很难。
参考链接:
https://www.smh.com.au/business/banking-and-finance/tempering-their-sense-of-justice-made-banks-billions-in-dud-insurance-20190711-p526cd.html
https://www.smh.com.au/business/banking-and-finance/banks-blasted-over-worthless-insurance-as-watchdog-flags-compo-court-cases-20190711-p5266f.html
https://www.afr.com/companies/financial-services/amp-ignites-adviser-revolt-20190808-p52fac
推荐阅读
16
08-2017
15
08-2019
17
08-2019
推广
觉得好看,点下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