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发展宗教不能成为政府政绩

2017-09-01 民民 天涯何处是神州

2009年人民日报发表《经典中国•辉煌60年——宗教和谐篇》,其中指出:


截至2008年底,中国有各种宗教信徒1亿多人,信教人数呈平稳增长态势。宗教活动场所共约13万处,比1997年增加约5万所。宗教教职人员约36万人,比1997年增加6万人。宗教团体5400多个,宗教院校110所。

2016年8月,国家宗教局长王作安在《学习时报》发表《宗教工作关键在“导”》,其中指出:


必须充分认识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宗教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我国信教人数持续增加,这种趋势还将延续。过去信教的是“五多”,即老人、妇女、农村人口、低收入者、文化层次低者多,现在是中青年、城镇人口、高收入者、高学历者越来越多


在2015年5月的《学习时报》对王局长的专访中,他指出:


过去许多人曾经认为,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宗教意识很快就会淡化。现在的情况怎么样了呢?新中国成立60多年了,改革开放30多年了,老百姓物质生活丰富了,教育水平提高了,还是有一部分人选择信仰宗教。在一些宗教传统影响比较深厚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有的宗教氛围仍然比较浓厚,先富起来的东南沿海地区,信教人数也出现了较快增长的现象。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存在和发展的根源要到宗教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基础中去寻找。我国现阶段信教人数出现较快增长,原因很复杂。有“文革”结束后出现的宗教恢复性增长,也有对外开放条件下外来宗教的影响,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要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去分析。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尽管总体来说人民物质文化水平在提高,但还是很不充分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处于转型期,各个方面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新老问题叠加,新旧思想碰撞,各类矛盾交织,社会分层,利益分化,人们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矛盾,面对各不相同的人生际遇,有些人会选择到宗教中去寻求庇护和慰藉。由此可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刻矛盾以及不平衡性,使宗教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

    

事实上,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宗教还有其存在和发展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认识根源和心理根源,不仅会长期存在,在一定时期还可能会有发展。我们对宗教存在的长期性要有足够清醒的认识。习    近   平   总  书  记指出:“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文明进步、人们思想觉悟提高,宗教存在的基础和条件将逐步减少,最终是要消亡的,但这将是一个十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我国现阶段,有部分人选择信仰宗教,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如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至清至纯的无神论者的国度,那只能是一厢情愿。

国家宗教局副局长陈宗荣在2014年发表《对宗教工作中六对矛盾认识的新思考》,指出:


一般而言,宗教界人士总是认为信徒越多越好,热衷于采取各种方式发展教徒,喜欢“广种广收”。如,许多基督教人士把发展信徒多少作为衡量教会事工是否兴旺的标志。那么,即使站在宗教本身角度看,真的是信徒人数越多越好吗?其实未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些宗教竞相发展信徒,其中不少人素质低、对教义教规缺乏正确认识,甚至有些人怀着不良的动机入教,或者散布歪理邪说,或者打着宗教名义从事违法犯罪活动,损害了宗教形象,影响了宗教的健康发展。对此,我国宗教界许多有识之士深感忧虑。对于宗教界来说,多与少的问题实质上是质与量的问题,质与量相比,质比量更为重要。固然宗教事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一定的“量”为基础,但如果这种“量”不具备应有的“质”,则“量”越大对宗教事业的危害就越烈。相信这是广大宗教界人士的共识。 


从党和政府的角度,过去认为信教的人越少越好,甚至希望宗教尽早消亡。现在,我们虽然一般不再简单以信教人数多少评判宗教工作的好坏,但在不少党政干部的潜意识里,仍然有多与少的顾虑和忌惧,在统计宗教信仰者人数时往往人为地压缩数字。对于党和政府来说,多与少的问题实际上是正常与非正常的问题。宗教是一种客观存在,信教群众也是党的执政基础,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群众有信仰宗教的需求,党和政府就应该尊重和保护,这是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的基本职责之一。我们评判宗教工作不能以信教人数多少作为标准,而是要看信教人数的增长是不是正常,宗教活动是不是有序,宗教关系是否和睦,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是否爱国守法,宗教是不是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等。最近,中央对考核干部的指标作出了重大调整,不再简单以经济的量的增长“论英雄”,而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人民生活水平等各个方面统筹评价一个干部的政绩。如果我们还以传统的观念单纯以信教人数多少来评判宗教工作,就会陷入难以自拔的怪圈,必然会扭曲我们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模糊我们的工作方向和工作目标,这样不但无助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而且还会损害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


从王局长和陈副局长的论述来看,政府宗教管理部门已经不把信教人数减少作为政绩考核目标。

在《六盘水日报》2015年7月23日的报道《凉都故事 行走凉都村寨 品读美丽乡愁——大坝:山间留存的一丝异域风情》中这样写道:


“随着国家提倡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政策出台,我们大坝也着手安排了更多与习俗相关的学习。”白军富介绍,像大坝村现在建设的双语学校,坐寺阿訇每天都会在学校为孩子们讲《古兰经》。去年在虎恩平阿訇及村支两委的带领下,大坝村又开始过着回族另一大节日“古尔邦节”,也就是宰牲节。“虽然现在我们的衣着大多随着汉人服饰穿着,但也正在着手把本民族的习俗文化和服饰文化再度兴起,让更多的回族人回到自己的传统生活中来。”白军富说道。


在大坝村支两委的带领下,大坝村开始逐渐恢复已淡化许多年的民族习俗,除了延续每年的开斋节和周五礼拜以外,还会有更多的能够彰显民族宗教特色文化的相关活动,这不仅让年轻的回族人能够充分传承发扬伊斯兰民族文化,也让老一辈的回族人颇感欣慰。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某些政府部门居 46 29439 46 13553 0 0 6272 0 0:00:04 0:00:02 0:00:02 6274培养宗教教职人员,在《走近阿拉善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关于阿拉善盟信仰伊斯兰教蒙古族的社会调查报告》中写道:


近年来,老一辈蒙古族阿訇相继去世,而青年一代人中很少有人去学习《古兰经》,导致蒙古族伊斯兰教教职人员出现断层现象,一些人只能邀请回族阿訇开展宗教活动。为确保蒙古族伊斯兰教教职人员后继有人,保证信仰伊斯兰教蒙古族群众正常的宗教生活,我盟也已开始着手蒙古族伊斯兰教教职人员的培养工作


从这些新闻来看,某些地方部门是把发展宗教、至少是保证信教人数不减少作为政绩的。

据@弗虑弗为 的微博披露:


2009年,国家民委、财政部联合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项目。5年时间,至2014年,首批公布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340个。仍以安徽为例,入选2处,1为安庆市望江县漳湖镇回民村,2为宣城市宁国市云梯畲族乡千秋村。然而今年,仅仅3年时间,公布的第二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猛增至717处,增幅高达228%,安徽一地,入选村寨即由2处增加为10处,增幅高达500%,且由回畲两族村寨五五开变成几乎全部回族村寨。从其官方配图即可看见,1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阿拉伯语村名2个,阿拉伯语宣传广告1个,阿拉伯语特色村寨基石1个,违规使用阿拉伯语比例高达40%!

不知阿拉伯语是哪个少数民族的语言?是不是要唤起某些民族的“异族”意识和对阿拉伯国家的“民族认同”?借着“特色小镇”的旗号搞宗教发展,真是有办法!


我国政府设立了管理宗教事务的部门。其工作对象主要是宗教组织和宗教活动、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国家坚持宗教信仰自由,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所以信教人数多少不应该成为考核宗教事务部门的依据。但对于党和国家来说,信教人数增加,无神论的人数减少,并不符合党的指导思想。目前存在的“有神论有人讲、无神论无人讲”、“有神论有钱、无神论无钱”的现象,就是因为没有人对此负责。这是党委和政府尤其是思想宣传文化教育部门的主要领导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教育部高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研究员田心铭在《无神论和宗教研究中的十个关系问题》中指出:


现实中存在着人为地扩大宗教的影响,乱建寺观教堂,滥塑佛像等现象。一些地方新建的宗教活动场所规模之宏大,投入之巨,令人惊讶不已,并且相互攀比,以此作为政绩炫耀。这反映了宗教工作政绩观中存在的问题。“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一个时期,贯彻落实宗教政策,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得到恢复性发展,这是党和政府宗教工作的成绩,但是有些人却脱离具体历史条件在任何时候都把宗教的发展当成一种“政绩”。共产党人尊重信教群众的宗教信仰,是不把自己的无神论思想强加于人,不要求他们放弃自己的宗教信仰,但决不是赞同他们的观点,放弃我们自己不信仰任何宗教的无神论立场。国家保护合法的宗教活动,并不是要提倡宗教,推动宗教发展,扩大有神论、唯心论的思想影响。宗教影响的扩大,不是宗教工作的政绩,而是思想宣传、意识形态工作中需要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在宗教活动场所之外以文化的名义传播宗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宗教是文化,文化应当进学校,所以宗教应当进学校。”这是一些论者的逻辑。应当澄清宗教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宗教作为文化包含多方面复杂的内容,需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各种文化有先进文化、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之分。宗教中的文化同样是如此。宗教与社会意识的其他多种形式相互渗透、紧密关联,因而宗教中包含丰富的文化内容,影响了文化的发展,应当给予重视,批判地继承。但是,有神论的虚幻观念是宗教文化中非科学的、落后的成分,不能以文化的名义当作先进思想传播。另一方面,宗教并非仅仅属于文化,它还是一种有组织、有教义、有活动的社会群体,它只能在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活动,不能超出规定的场所。在学校中以宗教文化的名义通过讲座、散发宣传材料等活动传播上帝创造世界的教义,是一种“文化传教”行为,是用宗教绑架了文化,把文化当成了在学校宣教、传教的护身铠甲。近年来高校中宗教影响扩大,大学生中信教人数增加,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校存在着文化宣教、文化传教的现象,这是宗教以文化的名义向高校的渗透。


宗教的长期性不是永恒性。宗教必将消亡也是宗教长期性的题中应有之义。离开宗教终将消亡去讲宗教的长期性,就把宗教永恒化了,是对宗教长期性的片面解读。以宗教的长期性为理由反对无神论的研究宣传教育,实际上是把宗教当成了永恒存在的社会现象,否定在思想领域坚持唯物论和无神论、反对唯心论和有神论的必要性,否定这项重要的意识形态工作,替宗教有神论侵蚀不信教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创造条件。


在延边的宗教工作会议上,很少见地提出了:


近年来,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宗教工作,各相关部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全州宗教形势稳定,信教人数呈下降趋势,在宗教管理上也创造了很多成功经验,值得肯定。


政府没有发展宗教的责任和义务,信教人数越来越多、比例越来越高与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发展方向相违背。虽然信教人数多少不应作为宗教事务部门的政绩考核标准,但也不应用政府的力量发展宗教,而是应该大力宣传无神论,这样才是真正实现了宪法第二十四条:“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让宪法第二十四条不仅是一句空话,或一个形式,要让它成为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让它成为我们牢不可破的信念。


鞠躬尽瘁为国忧,华夏复兴望君同。


长按下图二维码关注本公众号


长按下图,可转账给作者。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坚持的动力。以往捐款情况在菜单“捐款明细”里可以查看,也可发送“捐款”查看。


为防失联,请关注备用号

谢谢您的转发或分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