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内容因违规无法查看 此内容因言论自由合法查看
文章于 2017年9月6日 被检测为删除。
被微信屏蔽
其他

若有某“密约”,损害的是法治中国

2017-09-06 民民 天涯何处是神州

专题片《法治中国》指出:


法治,就是用法律的准绳去衡量、规范、引导社会生活。一个现代国家,必须是一个法治国家;国家要走向现代化,必须走向法治化。


法治犹如天平,一边是公共权力,一边是公民权利。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只有政府带头有法必依、严格执法,国家才能在法治的轨道上有序发展。


法治的真谛,在于全体人民的真诚信仰和忠实践行。民众的法治信仰和法治观念,是依法治国的内在动力,更是法治中国的精神支撑

最近某地传闻签订了某“密约”,据说是对于聚众打砸公共设施的某宗教人士不但不依法处置反而要赔礼道歉,并赔偿数百万元和修建新的宗教场所。对此网络上传言四起,甚至将其与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相提并论。而某地政府并无任何回应或辟谣,仅仅是把相关传言或评论一删了之。这只能损害政府的公信力,完全违背了依法治国的宗旨。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指出:


民意宜导不宜堵。如果仅凭“末端处置”,即使这一次让网络舆论消声,但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下一次涉事单位再出问题,网络舆论有可能让其付出双倍代价。认真反思和妥善解决舆情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可以避免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2016年11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实施细则,其中明确规定:


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影响市场预期和突发公共事件等重点事项,要及时发布信息。对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要快速反应,最迟要在5小时内发布权威信息,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并根据工作进展情况,持续发布权威信息,有关地方和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带头主动发声


对重要信息不发布、重大政策不解读、热点回应不及时的,要严肃批评、公开通报;对弄虚作假、隐瞒实情、欺骗公众,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要依纪依法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责任。

在当代中国,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很多,不可能完全杜绝公众知道情况。如果一些热点事件处理和重大决策不与公众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必要的协商、不让公众参与,甚至瞒着公众搞什么“密约”,那么即使是合规合法,也很难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密约”更深远的影响是动摇了“民众的法治信仰和法治观念”,国法就有可能成为“废纸一张”。国法的尊严不容侵犯,某些人违法惯了,根本不把法律当回事,如果执法不能一视同仁,必将造成恶劣的负面导向,这损害的不只是国法尊严,也会给其他公民造成错觉。如果对公民不能一视同仁,那就是逼迫着在政府和司法面前弱势的一方不再寻求政府和司法权威的保护,走向体制外的暴力道路。如果政府镇压弱势一方而对强势一方卑躬屈膝,那政府的执政合法性就会受到质疑。办好中国的事情,就要看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执政党代表人民、服务人民,就要确立核心价值观,坚守在行动上。


只有充分体现了公平正义的法治才会成为一种信仰和坚守,使人们长期持续、自觉自愿地坚守,把依法办事当成自己的生活习惯,进而内化为人们的行为准则。请不要让国法成为废纸一张,甚至成为笑柄,不要让“密约”再出现在当代中国!


鞠躬尽瘁为国忧,华夏复兴望君同。


长按下图二维码关注本公众号


长按下图,可转账给作者。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坚持的动力。以往捐款情况在菜单“捐款明细”里可以查看,也可发送“捐款”查看。


为防失联,请关注备用号

谢谢您的转发或分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