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从蒙古族过中秋看中国化

2017-10-04 惊鸿 天涯何处是神州

今天是2017年10月4日,也就是农历八月十五,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节始于唐朝,盛行于宋朝,到了明清两朝,已经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而作为东方文明圈的重要节日,一直是华人的传统节日。在中秋节的演变过程中,古老的礼俗与众多神话传说及中华传统文化中其他诸多因素结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内涵丰富的重要节庆。




中秋节,不只是汉族的节日,侗族、苗族、畲族、壮族、傣族、黎族、满族、朝鲜族等多个民族都过中秋节。各地庆祝的形式有所不同,但是而中秋节月圆之夜则被赋予了相同或者相似的寓意,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蒙元末年,江淮一带的豪杰纷纷揭竿而起,反抗元朝暴政。而元末汉人起义反抗元朝暴政的故事也通过民谣、传说的形式流传下来。比如说颇为著名的刘伯温“八月十五杀鞑子”的故事。

(笔者无意挑拨民族仇恨,只是回顾历史,元朝四等人制度: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这些都是历史书记载的史实,让我们历史的归历史,现在的归现在。)

“鞑子”是当时被压迫的汉人等民族对蒙古人的称呼,有一定的鄙贬之意。

朱元璋这些江淮豪杰起义反抗元朝的本意是推翻暴政,而非彻底杀光蒙古人,这个问题必须要说明。要知道,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当时的京畿重地一样有很多北方蒙古诸这都是事实,而刘伯温“八月十五杀鞑子”的故事虽然脍炙人口,但是当时的史志与明清史籍均无相关记载,主要是民间文艺家记录流传下来,各种版本的细节有所差异。部的人。这些人被杀了吗?并没有。

知名历史学者陈学霖在《刘伯温与“八月十五杀鞑子”故事考溯》一文中有具体考证。各位读者有兴趣的可以搜索阅读一下。

 

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在位时,正大二年(公元1309年)中秋节,曾在宫中举办过盛大的庆祝活动。这与当时蒙古人受到中原农耕文化的影响不无关联。


蒙古族曾经有一段时间不过中秋节,无此习俗,蒙汉民族混居区域的但是随着多年来的民族交流,中秋节已经成为蒙古民俗的一部分,虽然不像汉族等多个民族的公民那么重视,但同样是文化习俗的一部分。也出现了奶油做的蒙古月饼等。

在内蒙,中秋、端午、重阳、中元等节日与那达慕、白节、祭敖包一样都是民俗的一部分。而当地的汉族公民也同样参与蒙古族的传统民俗节日活动,比如那达慕等等。这既是内蒙多年来民族团结工作的成果,以互相尊重、互相交融的原则进行民族交流、融合的成果。

(蒙古包样式包装的月饼)


就像中秋、春节这一类的中华传统节日,不是哪一个民族的节日,而是每一个拥护中华文化、认可自己是中华民族一份子的节日。这属于典型的民俗节日。

古尔邦为阿拉伯语词汇,意为"牺牲""献牲",因此中国穆斯林学者将其直译为宰牲节,也有受儒家文化影响意译为"忠孝节"的。这就属于典型的宗教节日。

民俗节日与宗教节日的区别在哪里?



1.民俗节日是指不受宗教教义制约,由民众自发参与的节日。
2.
宗教节日是指受宗教教义制约,只由教徒参与的节日。


民俗节日:

春节:无需遵守任何宗教教义,民众可自发参与共乐。

圣诞节:虽是基督教延伸节日,但宗教仅仅成为一种文化标记。民众在其中并无需遵守任何宗教教义,并自发参与共乐。

星期天:世俗日子,无需遵守任何宗教教义,并成为公共节日。


宗教节日:

基督教主日(即星期天):遵守基督教教义,只由基督徒参与的日子

伊教开斋节:遵守伊教教义,只由伊教徒参与的日子。

而在中国,类似古尔邦节、古尔邦节一类的节日到底是宗教节日还是民俗节日,很难判断了,笔者个人认为其宗教节日的属性远大于民俗节日属性。在东部宗教氛围淡薄、回族等信仰伊斯兰教较为广泛的民族中,还是有相当比例自认是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人对于这些宗教节日中必须遵循的宗教教义并不是十分严格地遵守,甚至也有对这种节日并不在意的。仅仅当作一个祖辈流传下来的民俗习惯来做。


                           


比如图中这位,就是微博上颇为有名的退教回族女博主,同样过开斋节等宗教色彩浓郁的节日。但是不参与相关的宗教仪式,更不会封斋。


但是与此同时,在西北、西南的回族等民族聚居区,宗教氛围过热的地区,这就毫无疑问是宗教节日。加上这些民族聚居区中,回族穆斯林群体之间强大的互相监督机制,使得宗教氛围日益上升,宗教意识的强化愈演愈烈。这与当地政府部门对于回族等民族群众进行唯物主义教育的欠缺有很大关系。在西北,有多少不愿意信仰伊斯兰教、崇尚科学现代化的世俗生活的年轻一代,为了退教与家人反目等等。这些都是事实,不必讳言。同样,也有很多因为找了其他民族的男/女朋友,而被家人反对结婚,必须找同族、同教,否则就会被周围的亲戚朋友风言风语、甚至是被孤立歧视。这等同于无退教自由。(这类内容,可以关注微博博主@圆酱紫)


因此,中秋节作为一个民俗节日与古尔邦节一类的宗教节日是有本质区别的。而在中国,古尔邦节一类的节日究竟是宗教节日还是民俗节日,与各地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关,更与不同区域宗教氛围是否过热、狂热有关。


这两个节本来没什么关系,可惜某些人总要说一个节清真,另一个不清真。这可以说是很搞笑了。非要说一个是非穆斯林的节日,一个是穆斯林的节日,穆斯林不能过非穆斯林的节日,因为不够清真。近年来,中国的伊斯兰教群体出现了去中国化、原教旨化倾向,这一点从服饰、语言、宗教场所外观等方面都有体现,当然也包括完全用宗教习惯取代固有民俗的情况。(可以用“尊经革俗”这个词儿来形容)这是近年来,宗教过热氛围下出现的宗教认同意识压倒民族、国别认同的结果。


“清真桂花月饼始创于明末清初,胜于清朝鼎盛时期,至今已经有三百余年历史。”穆林月饼创始人马龙香介绍说。据介绍:清真桂花月饼又叫清真月饼,因为这是回族的先民从明代进入阆中后,把西北地区的面食工艺与阆中特色相结合而创造出来的。

以往的回民先民也是过中秋节、吃月饼的,因为这是民俗节日,而非宗教习惯。难道这些回民先民也不够清真?很明显,不能这么理解。

伊斯兰国家阿联酋国内的公共假日安排中,每年公历新年元旦也是要放假的。公历又称基督纪年,以耶稣诞生之年为纪年的开始。阿联酋在公历元旦放假,是不是也在过异教徒(卡费勒)的节日,那阿联酋也不够清真?


蒙古族的人种起源与汉族不同,在血缘上有一定差别,蒙、汉之间的血缘差别甚至比回、汉之间的血缘差别要大一些。但是蒙、汉等民族之间经过多年的文化交流融合,已经不分彼此,但是回、汉之间呢?某些人以民族的名义号召自己民族的人不过中秋、端午、春节等中华传统节日,只能过伊斯兰教的节日,实质上是以民族之名行族教绑定之实。进而在回族等十个民族中,全面去中国化、向阿拉伯化、原教旨化靠拢,以宗教认同凌驾于国别认同之上,进而彻底改变这些民族公民中的国别认同。

科普一下,根据分子人类学的研究结果,中国的回族与新疆的维族,其携带的阿拉伯人基因占比并不高,维族同胞约10.5%,回族同胞则比较复杂,但是整体的东亚基因占比63-76%


每到过节的时候,总有人要出来秀智商,先是说不能过中华传统文化的节日,因为那是卡费勒的节日,现在居然还有说连国庆节也不能过的?


看到没,在某些极端分子看来。哪怕是为庆祝新中国成立而设立的国庆节,中国的穆斯林同样不能过。哪怕国庆节与中华传统文化没 45 28780 45 13047 0 0 3232 0 0:00:08 0:00:04 0:00:04 3232什么关联,也不行。只有伊斯兰教的节日才算节日,其他什么节日,无论是民俗节日、还是被赋予政治意义的节日(比如国庆节)都不能过。这是要干嘛?真要与中华文化一刀两断,自绝于中华民族之外吗?不过中国的国庆节,那国哪个国家的国庆节?伊斯兰国吗?






 (云南某地黑罩袍,这是中国传统服饰吗?抱歉,以人为本的中华文明衍生不出这种怪胎)




当然,笔者也可以理解,蒙古族过春节等传统节日,这既是蒙汉民族之间文化交融的结果,也是内蒙古70年发展的结果。某些地区以东方小麦加自居,自然看不上根植于神州沃土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自然与以“互相尊重”为原则的民族融合民族团结典范的内蒙有所不同。也难怪,去了某些地区,给人的感觉就好像到了中东一样,一点都不像中国的土地……

让民俗的归民俗,宗教的归宗教,正确认知民族与宗教之间的关系,把宗教作为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的唯一,这只会让这个民族被历史所淘汰。任何事情,从来都是双向交流的,这个世界的发展趋势整体是世俗化的发展方向,当然不排除某些区域会出现BUG,比如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在宗教氛围浓厚的中东地区,除了那些走了狗屎运,有丰富石油储备的政教合一国家之外,其他伊斯兰国家的经济也都是乏善可陈。这与狂热的宗教氛围,以及毫无节制地过度生育有很大关联。对于大多数国家而言,社会文化氛围的开放程度与世俗化程度与经济发展往往有着紧密关联。族教绑定的结果只能使世俗社会一步步步入宗教神权社会,对于世俗国家政体有极大的威胁,同时也会让这些民族就此沉沦、湮没于历史。

 

 



鞠躬尽瘁为国忧,华夏复兴望君同。


长按下图二维码关注本公众号


长按下图,可转账给作者。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坚持的动力。以往捐款情况在菜单“捐款明细”里可以查看,也可发送“捐款”查看。


为防失联,请关注备用号

谢谢您的转发或分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