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特关闭约38万个涉恐账号

2017-03-22 环球网 观沧海论道 观沧海论道


3月22日,中新网报道称,据俄罗斯卫星网22日报道,推特(Twitter)社交网络在2016年下半年关闭了约37.7万个与宣传恐怖主义有关的用户账号。

  

据该社交网络报告称:“2016年7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总共有376890个账号由于涉及宣传恐怖主义的违规行为而被中止。”同时74%的此类账号通过借助Twitter自己的反垃圾邮件工具被发现。

  

根据报告所提供的统计数字,俄罗斯发出了522个有关删除该社交网络上不同内容的要求。因此,俄罗斯仅次于土耳其(3076个)和法国(1334个)居第三位。

  

报告还称,自2015年8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总共关闭了636248个账号。



BBC再陷“造假门” 违背标准已经致歉

3月21日,环球网报道称,据英国《每日邮报》3月19日报道,3月18日晚,英国广播公司(BBC)再现造假丑闻,起因是BBC发布了一则关于澳大利亚土著居民饱受酗酒之苦的纪录片,并让观众误以为这一幕是在派对上发生的,但实则这只是当地居民为去世朋友的守灵夜。随后,BBC向观众致歉。


据悉,这部由雷吉•耶茨(Reggie Yates)主持的《隐秘的澳大利亚》(Hidden Australia)纪录片于1月发布。片中,澳大利亚土著居民正在为一位去世的朋友守灵,守丧的人们一起喝酒享用食物。但是制片人为了迎合节目主题,便将这一场景描述成派对现场。这则纪录片是这样宣传的:雷吉遇到了饱受酗酒上瘾之苦的土著居民,他将继续前往墨尔本探访毒品泛滥的问题。


BBC为误导观众致歉,并已将纪录片下架。一位发言人在采访中表示:“BBC现在已经弄清事情的真相,雷根的纪录片中的派对场景包括在守灵夜拍摄的画面, 经加工后带有误导性。这已违背了我们对节目制作人的标准,BBC为此致歉。


纪录片截图


据悉,这已不是BBC第一次身陷“造假门”了。其几个月前的纪录片《地球脉动II》中有一幕是从野生金雕的视角展现广袤的群山,但实则这一幕是将摄像机放在一只已被驯化的鹰上拍摄的。此前,BBC也承认在日间节目中,制片人扮演群众。而 BBC的另外一些节目也被指欺骗观众,在其中一档节目中,BBC员工假装顾客购买选手们正在卖的物品,以此方式两次改变了比赛结果。




东南亚官方打击假新闻受质疑


3月22日,环球网报道称,新媒体时代的巨量假新闻让多国头痛,在一些极端案例中甚至威胁社会安定。据香港《南华早报》20日报道,东南亚多国政府此前高举过新闻“打假”大旗,并在各自的官方层面设立“新闻核查”机制。但令人尴尬的是,学界和民众对这种政府行为深表质疑,认为这类机制最终可能变成政府操控舆论的工具。


马来西亚官方设立的“新闻核查”类网站“SEBENARNYA.MY”(意为“事实真相”)本月14日正式上线。据牵头该项目的通信和多媒体部门说,假新闻不仅混淆视听,更有可能威胁国家安全和民众福祉。政府方面认为,由于该国近70%的民众都从网络渠道获取资讯,层出不穷的假新闻迫使当局诉诸官方“打假”行动。在马来西亚之前,新加坡政府2012年就设立了名为“Factually”的核查类网站,该网站主要用于纠正舆论对政府相关政策的“误读”。此外,印度尼西亚政府也将成立具备“新闻打假”职能的国家网络局。


不过,在全球范围,私营领域才是对抗各类假新闻的“生力军”,政府牵头的案例并不多见。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媒体专家贝克特认为,受诸多因素影响,政府部门自身很难提供不带任何倾向性的消息来源,只有独立媒体间不断展开公开、多元化竞争,才能逐渐净化舆论环境。也有专家指出,一些政府高层本身都缺乏可信度,以“假”打“假”的效果不言而喻。《南华早报》举例说,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2015年深陷贪腐丑闻,该国高层此前强辩外国媒体“报道不实”,要求推特、脸谱和谷歌等方面“加强信息管控”。舆论认为,该国的“新闻核查”网站最终会沦为党派斗争或舆情控制的工具。


“新闻核查”类网站的实用性也引发一些质疑。以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为例,大多数假新闻是民众通过如“WhatsApp”一类实时通信联络工具传播,这种信息传播速度远超过社交媒体——缺乏辨识力的民众对假消息往往随手转发,连阅读的过程都没有,不要指望他们能上网核查消息的真实性。此外,分析认为,提升公众的媒体识读能力,才是控制假新闻传播的有效措施。




新研究称美国年轻人缺乏对主流媒体的信任


3月22日,中国日报网报道称,据《今日美国报》网站3月21日报道,缺乏对主流媒体的信任,这不再是仅存于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的支持者群体中的特有现象,而是当前年轻人群体的共性。换言之,现在的年轻人不相信媒体。


一份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现在的青少年和年轻人对新闻媒体的信任度非常低,这种现象颇为令人担忧。去年夏天,研究人员在美国三个城市抽取了52人进行这项调查,他们发现其中很大一部分参与者对媒体报道持怀疑态度,担心新闻来源不准确或者不够中立。


“新闻只是大多数人想要听到的东西,”一名22岁的非洲裔美国女青年告诉研究人员,“新闻从来都不是百分之一百的事实,甚至可能在某些方面是错误的……媒体报道的遣词用句存在明显的偏见意味,满是别有用意的措辞。”


虽然年轻人可能越来越不相信新闻媒体,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知道如何驾驭媒体。上述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年轻人经常会查看好几家新闻媒体来确认一篇新闻报道是否属实,他们还能清楚地意识到在很多媒体报道中其实都存在一定的偏见。


除此之外,对于很多年轻人而言,报纸、电视台和网站不再是年轻人查看新闻的第一选择,社交媒体成为他们获取最新资讯的主要来源。并且,研究报告中还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趋势,在社交媒体上,如果年轻人更相信分享新闻的那个人而不是新闻来源的话,他们会更相信这篇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最终,对于年轻人而言,主流媒体不再是新闻报道的来源,而是更多充当新闻报道的升运机这一角色,”玛莉·马登是这份研究报告的作者之一。


而对于新闻专业的大学生而言,他们中的很多人会在大学毕业后从事新闻媒体报道的工作,上述研究结果着实令人担忧,但也不是完全出人意料之外。


“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这与我所理解的吸引年轻观众群体面临的挑战相一致,新闻从业者需要思考如何才能让潜在读者有兴趣点击一条新闻链接。”安德鲁·杜尔兰是哈佛大学的一名大三学生,他也是哈佛大学一份校园报的编辑,“我当然对这个问题感到担心,我认为如果人们都不相信声誉良好的新闻媒体,这会对整个社会产生很大的问题。”


杜尔兰还注意到,他的同龄人容易被存在自由派倾向的新闻媒体所吸引,像是《赫芬顿邮报》,而这种趋向在过去一年表现得尤为明显。“身为一名哈佛大学的学生,我有很多同学都有自由主义倾向,他们支持民主党、支持希拉里·克林顿。我发现他们正在逐渐转向更加左翼或者自由派的媒体来源。”





免责声明:

  1、凡注明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公益性分享。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分享或侵权,请及时指出,经核实后删除。

  2、部分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

观沧海论道微信号:DaoofDao 

关注观沧海论道,精彩继续!

免费订阅:长按二维码3秒识别加关注





Views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