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从“课史”看张祖庆老师教学主张与实践变革
1.评价好课的标准变了
好课,在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眼中,就是祖庆老师以前认为的那样:行云流水、诗意盎然、耐人寻味、有趣好玩。我们曾经就是这样认为,没有多种教学手段的课,不是好课。
这里的”真“指的是:学生是否真正在思考、真正在主动学习语文?教师是否在真正教学生思考、教学生主动学习语文?课堂是不是真的让每个孩子在思考、在主动学语文?精彩是教师个人的精彩,还是教师唤醒学生、让每个学生真的走向了精彩?
让我们都少一点花拳绣腿,少一点形式创新,多尝试上回归语文学习本体的好课,让语文课早日回复她纯粹、美丽的模样吧!
平日听课之后,我经常会听到有的老师说:“我上课用的是名师的教案,为什么还会有问题啊?”
我想说,你只仿了名师的教学设计框架,模仿了名师的点评语言,并没有完全明白这份教学设计的理念和用意,离其中的“神”还差得有些远。
我曾经仿过祖庆老师的幻想小说读写结合课。自认为已经深入领会了老师的设计意图,前面的环节,轻松流畅。
但在学生们交流仿写片段时,我发现他们写得并不尽人意:不是情节高仿生活片段,就是想象得不切实际……评点后,效果也不尽理想,这让我在课后郁闷了很久。
后来,通过反思我发现,问题出在了写前的方法指导上。写之前,我没有给足条件支架,让学生得到仿写的明确方法。
即仿写的人物应该具备:遇到困难——说出口令——发明神器——克服困难——并保证现实生活中做不到。这是在预设和方法指导方面,能力明显不足啊!
教学设计是死的,但使用设计的教师是活的。普通教师与名师在知识、经验、能力、品格方面相差得不少,所以,同样教学设计的课,经常上出不同的效果。
曾经受益于学校轻松、畅所欲言的氛围,张老师在磨课中飞速成长,他因此非常感恩相关的学校,感恩那段磨课的经历。
我也曾经历过磨课。一堂课,教案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一次一次地修改,试上,修改,重来……
磨课的过程痛苦又漫长。这磨课的每一天,哪里是在磨课?分别是在磨我的耐心与意志!那种感觉叫煎熬。
但是,在打磨的过程中,我收获到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在展示完这堂课后,获得了掌声和自信。
但同时我会感觉,这一节节打磨光鲜的课,如同一种新的课型,总是孤独、闪亮地立在那里,与日常的语文课并无多大干系。
磨出的课如流星,光彩转瞬即逝,价值有限。当祖庆老师觉察到这一切时,他果断决定:不再磨课,改磨自己,开发新课程,痴迷上裸课。
请别误会,这里的“裸课”,不是裸着身子上的课,而是未经试教的公开课。你知道吗,上裸课对于老师来说,是多么巨大的挑战与考验!
它需要教师同时具备多种能力:设计、预测、应对、对学情的把控、自我反思能力等等。
上裸课的结果,不是成功,就是失败。成功了,肯定能给上课老师带来信心和高峰体验;失败了,没关系,至少可以提醒他人——此路不通,这也就成为了一种有价值的经验。
祖庆老师现在就是这样,把最好的、最坏的结果都想好,什么样的结果都坦然面对,越活越敞亮。
尼采曾提出“精神三变”,以三种生物:骆驼、狮子、婴儿来譬喻人类精神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