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年轻时为什么要去大城市

2016-12-07 文永兴 教书匠的那些事

一个有品位、有态度、有情怀的公众号



01


07年,华师毕业,因为不喜法律,去当了政治老师,当时承诺月入三千,一年后转正。


四五县的小城市,物价比武汉还大气,快餐店里一份没多少肉的青椒炒肉要15,出行基本靠麻木,起步价比的士还贵。学校一个月赏你1500,整天穷的口袋里布贴布。跟学校沟通,学校说我只带一个班,肯定没有3000块。我说我愿意多带班,学校给我谈困难,现在人多班少,总不能让老老师带一个班。我说当时你承诺我有3000,这是违约行为。学校跟我讲情怀,说年轻人要多奉献,要体谅学校的难处,要以校为家,然后巴拉巴拉的谈一大堆当初爱岗敬业认真上课28岁才结婚的事例。在伟大而高尚的灵魂面前,我觉得自己太卑劣,郁闷的走了。连续穷了几年,心里急了,因为要结婚,人家姑娘可不跟你谈情怀讲奉献。在我的强烈要求之下,学校给我安排了一个管微机室的活,主要负责打扫两层楼的卫生,包括四个男女卫生间,一个月300多大洋。由于大学没有选修厕所管理与清洁专业,再加上总把自己当回事,放不下身段,又没巴结好相关小领导。所以,这份工作自然是没做好的,还落了一个不服管教的美名。有一次厕所堵了,我赤脚站在污水里手足无措,悲从心来。


11年拿了中二证书,同期13人,就我一个现在还没聘上。问题是我一直不知道我没聘上也从来没有人告诉过我。上次因为觉得补发太不正常,去财务室问会计,会计给你查了一大堆数据,灌输了一大堆专业词汇,就是不告诉你工资有问题。经人提醒后再去问,又是一大堆的去这个局开证明去那个局找文件,然后被告知:以前损失的工资没法补了,因为工作难免有疏漏,自己的事情自己要关心,当时不提出来能怪谁呢?最后给你来一句,我这都是为你好才告诉你。


这里说一个笑话,有个同事看我的手抓包还不错,硬要拿来观摩一下,我百般推却不得。他打开一看惊呼,你这鼓鼓的包原来塞的都是面巾纸啊。我尴尬了半天,嗫嚅着解释,最近感冒鼻涕有点多。


其实我不怎么在乎钱。因为穷久了会成为一种习惯。习惯的可怕之处在于强大的塑形性,它会让你觉得理所当然习以为常,并找出各种借口来安慰和麻痹自己。我愤怒在于我一直虚构和假想的“学校对我还不错”原来真实面目竟是如此可憎和残酷。一点破事能踢场足球赛,一个在别人眼里忠厚老实任劳任怨的小会计都能随便拿捏你。我当时整个人都不好了,头痛上火嗓子干,满嘴的大泡,原来所谓的急怒攻心就在自己身上真切的发生了。如果你想体会那种憋屈无处释放的绝望,就来小地方吧。


02


同学A,二流大学模具专业毕业,居家男,没什么野心,一直都在上海,我问他为什么不回家,他给我说了一个例子:一个只会做蛋挞的糕点师,无论技艺如何高超,在小地方都是找不到工作的。在上海,却可能享受到五星级大厨的待遇。细致的分工依赖于密集且高素质的人群,而精致的生活则依赖于细致的分工。在上海,基本出门不远超市医院酒店餐馆宠物美容手机数码一应俱全。看话剧听音乐会逛画展没人说你是装逼;电影院永远有最新的大片和最多的选择;不管需求再小众,也能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出去旅行,晚上睡一觉,第二天就到了想去的城市。只要收入不尴尬,生活可以很自在。


想想我呆的地方,买件合身的衣服都难。假货遍地,山寨横行,有限的几个专柜,也多是一线城市下架了的东西;想买本当季的书,新华书店的门都找不到;打完球做个保健,对不起,店里的姑娘只卖身不卖艺。有时候,细节对生活,真的很重要。古时讲三代为官,才懂吃穿。那是一种更精致的理解与更高端的玩法


前同事B,211英语系毕业,属于不要强会死的妹子,可能是学校历史上最年轻的重点班老师。干了三年,辞职,去了深圳。每次和她打电话,都忙的要死。也抱怨,这里的老板把她当牲畜使唤,压力大到没边,随时可能卷铺盖走人,但从不后悔当初的离开。小地方普遍是人情社会,关系至上,能力靠边。不论是非,只看亲疏。头脑灵活的,都在人际关系上奋斗。能说会道的,都在各种后门里来回。在大城市,不用太介意自己的出身,只要肯努力、多动脑、脚踏实地去奋斗,就有出人头地的可能。你是金子,自然会发光,会吸引其他人来到你身边,围绕着你形成一张关系网,而你,就是这张网的中心。没有出身与关系,也有无限可能,虽说很困难。我们所求的,不就是那一丝可能与希望吗?


朋友C,211英语系毕业,特漂亮温和的妹子。没有野心,只想在离家近的地方安心过一辈子。领导热情的给介绍各种局长的儿子。相亲后,谢绝各种好意,果断辞职。在家准备一年,考上武汉一小学当语文老师。钱比这里少,事比这里多,但是人很开心。在那里,没人会把她当成个可以交换和利用的货物,也不会想着怎么打磨她性子以让她屈服。


在小地方,女的26岁,男的30岁还没结婚,基本就被打上各种标签。七大姨八大姑嗑瓜子大妈永远是逼婚的主力。随便找个人结婚生子吧,告别的不是孤独,而是对生命的负责与尊重。两个人貌合神离,鸡同鸭讲,那是种无处诉说还要强装笑颜的孤独,而且孤独至死。男权社会里,优秀的女性,在小地方更容易感受到这种孤独。工作没有挑战性,缺少有共同话题的朋友,找不到看得上眼的男人。还要因为没拍拖、不结婚和没生孩子这样的事情被当成异端,这已经不只是孤独的问题,更关乎尊严的丧失。


转述一段网友的话,比较偏激,但也有道理。小地方其实就是一个庞大的金刚罩。在这个罩子里,一切以和为贵,以规矩为重,以表面的风光为荣。思想的开化,身心的自由,对旧有观念的质疑,都会被抵制、打压、退化最后逐渐消失。对上位者态度的在乎,远大于对是非的明辨和对真相的追逐。中庸之风盛行,以委屈为美德,以妥协为真理,以盲从为个性。对己不自省,对人不宽容,偷窥成风,八卦成瘾,玩笑三句话离不开下半身。所有人都是观众,而你被扒光了衣服,无处藏身。


03


小地方有小地方的好,环境优美,工作清闲,去餐馆吃顿饭,都能遇到四五波同学。乡亲邻里同事领导,都熟稔,好说话,好办事,任何事都找得到后门。然而,以上种种给我们架构的是一种封闭、老朽、拒绝成长、一目了然的生活,那种25岁就能看到尽头一目了然的生活。


你在水库里钓鱼,山清水秀,天高气爽,午后明媚的阳光穿过你的发梢,印在波光粼粼的水面,草鱼、鲫鱼、青鱼、鲢鱼各种淡水鱼应有有尽有,而且干净卫生,肉质鲜美。直到有一天,你去了大海,看见了优雅的海豚,美丽的白鲸,凶猛的鲨鱼,你一头扎进去,海水很咸,风浪很大,随时可能粉身碎骨,可还是很欢喜。因为在大海,你是自己生活的主宰,只要你有能力,大鳄也能成为好友。


小说《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顶着巨大的压力,也要去黄原揽工,不惜住最破烂的地方,做最辛苦的工作。因为他知道,在农村,他只会是一个庄稼汉,他所喜欢的一切,只有城市才能给。


环境是个巨大的熔炉,而人,先天具有强大的适应特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思想与认识都会逐渐不自觉的与环境同步,以期获得更舒适的生活体验。殊不知,在小地方,风景优美,工作清闲,你被环境同化的同时,你也慢慢变成了自己心中最抗拒的模样,那个年轻时一再提醒自己不能变成的模样。


所以,趁着年轻,趁着父母还健康,去个大城市吧。去广袤的天地,那里也许压力山大,寸步难行,冷漠遍地,孤独丛生,但是同时,自由也无处不在。去撕开那不同阶层之间顽固的壁垒,你会吸收到更加新鲜的血液。生命的意义在于生活的可选择,而不是你的被适应,那是一种不同维度的精彩与深邃。


当父母年华逝去,衰老不堪时,你也有了足够的积累。这个时候回家,陪父母走完最后一程,不用担心时间的局限,经济的窘迫,不必在年老的时候跟子孙吹嘘,若我当年出去闯荡会怎么怎么样。这样的遗憾与不甘,是要带进黄泉的。


见过了风雨,余生才能无悔的归于平静。彼时,你站在门口,天很蓝,风很轻,阳光照在树梢,草在吐芽,风在摇叶,就算不说话,你都觉得很美好。


最怕一生碌碌无为,还慰以平凡可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