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孩子,我宁愿你跑得比别人慢,也不愿你倒在半路起不来!

2017-06-19 有才家长帮

苏女士的奶奶是日本遗孤,因此她全家1999年就搬到了日本东京。

刚到日本的时候,她和弟弟要报读学校。校长问:你们是不是中国来的?

苏女士很惊讶。我们还没提交材料呢,校长怎么知道是中国来的?

后来校长告诉她,他是从他们胳膊的粗细看出来的。

因为她和弟弟的胳膊细白嫩幼,像豆芽一样,一看就知道很少体育锻炼,而日本的学生,由于锻炼很多,胳膊都结实有力。

这些话让苏女士恍然一惊。

后来她在日本坐地铁时留心观察了一下日本的孩子,无论高矮肥瘦,看上去都很壮实。

这让苏女士很惭愧,但更值得中国人惭愧的是:十几年来,中国孩子的体质没有变得更好,反而更差了。

近年来,中国学生军训可以猝死、长跑可以猝死、体测可以猝死、打篮球也可以猝死,不是过重就是过瘦,近视率接近90%,2016年,仅有17%的小学生经常运动。

梁启超说:“少年强则中国强”,强首先表现在身体素质。中国在奥运会上拿的金牌一届比一届多,但在中国孩子弱不禁风的身体之前,我们赢尽奥运金牌也枉然!

最近清华大学一条规定,在朋友圈炸了:从2017年本科新生开始,游泳将与毕业绑定。

也就是说,如果到毕业学生都还学不会游泳,学校将不给他毕业证!

清华这么做,是因为游泳是必要的求生手段,但其实同时也是极好的运动。

08年,清华就开始恢复长跑作为学生必修课程,达不到要求一样不准毕业。

不知道是可笑还是可悲,和当年长跑规定一样,很多网友觉得这项新规“不可理喻”,甚至对之大加嘲讽,高中学霸界更是哀鸿遍野。

他们给出了“合情合理”的理由:

游泳这东西,男生或者家在海边的学生有优势,女生从小到大没游过,恐怕很吃力;清华又是长跑又是游泳,“体育特困生”要是上了这学校得吃不少苦头;

……

赵本山曾经说过一句“名言”:

只有一个方法能使中国足球10年之内赶上世界一流:高考加一门足球。

我们的教育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地步,只有把运动当做一门要考试、直接跟毕业挂钩的学科,孩子们才会去运动!

对于体育课,很多人的童年回忆就是:

“体育老师有事,这节课改上数学。”

世上有两种孩子:一种喜欢运动,一种还不知道自己喜欢运动。

但在孩子没来得及发展处自己喜欢玩的运动之前,学校、家庭教育已经扼杀了孩子的这种潜能。

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还是孩子自己,脑海中都有个根深蒂固的“信念”:

运动与学习冲突。

要学习,以第一为目的;要运动,可以,但同样以金牌为目的。

如此一来,运动就不再是运动,它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考试。

因此,我们要不就是培养考试机器,要不就是培养比赛机器:

许多运动员即使拿了金牌银牌,退役之后由于没有适应社会的技能,一样生活得悲催。

在雅典奥运会后,有人总结了一份国外金牌选手的简历:

赛艇女子单人双桨冠军,是一名时装设计师,毕业于德国时装学校;

射击女子飞碟多向冠军,职业是“农业保护官”,大学学的是农业科学;

柔道女子冠军,大学学的是法国文学,职业是警察;场地自行车冠军,职业是法律书记员,23岁才开始训练;

……

实在令我们汗颜。真正的体育精神,是通过运动,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

因此国外运动员很多都是业余选手,而中国的运动员很多都拼尽全力,甚至赖以为生,既禁锢了精神,也伤害了身体。

运动既不应该是生活的负累,更加不应该成为唯一的生活;相反,运动是我们感受生活的其中一种方式,虽然有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种。

我们以为督促孩子认真学习,孩子就能拥有完美的人生。

虽然身材不太好看,但最起码脑袋富有,自律自信,事实是这样的吗?

芝加哥有一所中学曾实施过一项体育计划——在没正式上课之前,让学生早七点到校,跑步、做运动,要运动到学生的心跳达到最高值或最大摄氧量的70%,才开始上课。

一开始时家长都反对,孩子本来就不愿早起上学,再去操场跑几圈,岂不一进教室就打瞌睡?但是结果发现正好相反,学生反而更清醒,上课的气氛好了,记忆力、专注力都增强了。

原来我们在运动时会产生多巴胺、血清素和正肾上腺素,这三种神经传导物质都和学习有关。

他们还做了一个实验,将学生最不喜欢、最头痛的课,如数学,排在上午第二节课上或下午第八节时上,结果发现上午那一组的学习比较好,好到两倍以上。因为运动完的神经传导物质在上午第二节课时还在大脑里,但是到下午时就已经消耗殆尽了。

在斯坦福成就测验中,那些体能好的学生数学胜过全体的67%,英文胜过全体的45%。2004年由小儿科医生、认知科学家等组合的团队对学生健康做了一个评估,发现一周运动3到5次,每次30到45分钟,其实可以大大提升孩子记忆、注意力和教室行为的正向效果。

一个连自己身体都管不好,怎么可以相信他能够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呢?蔡元培说完美人格首在体育,运动不是别的,只是灵魂的操练。

柏拉图说:神给人进化的两种管道——教育和运动,教育,是人走出愚昧无知的管道,而运动,是人走向平庸走向强大、突破自我的管道。

有人整理过中国小孩和美国小孩的成长差异:

1-4岁:基本相同;

5-8岁:美国父亲会带着孩子去打棒球,中国孩子开始沉溺于各种培训班。

9-12岁:美国的孩子早已把运动当做日常,打球、跑步甚至健身都是最爱的放学活动;而中国孩子很多已经戴上了眼镜,过重的学业负担压榨他们的课余时间,对于成绩的狂热使他们不思运动;

13-18岁:美国孩子的肌肉开始成型,体魄明显强于中国的同龄人。中国孩子此时在为中考、高考努力,运动甚至在初三、高三全面“撤退”,为备考让路。

19-23岁:美国孩子一部分进入大学,一部分在社会工作,但都有更多的空余时间健身锻炼,开始享受人生最美好的年华;而中国孩子终于摆脱了长年的考试压力,宅在宿舍、家里,“自由自在”。

看过电影《阿甘正传》的人都知道,“傻子”阿甘就是靠着自己跑步的技能走上人生巅峰的。尽管电影中有所夸张,但是美国人对于体育运动的重视可见一斑。

在美国,大学经常优待体育特长生,不论你的出身、收入、甚至智力状况如何,运动杰出的人更容易在校园里成为闪闪发光的明星。

热爱运动的孩子之所以与众不同,首先在于勇往直前的意志,在运动过程中,孩子必然会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摔倒、失败、疲惫,而孩子的意志力正是通过克服这些挫折得到提神的。

其次是集体意识和社交能力,很多体育运动,特别是球类运动,需要不同的孩子们精诚团结才能胜利。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学到人与人交往的规则,学会理解、照顾、分享和合作。这也是一个人情商训练的绝好机会。

最后,运动能够帮助人深入灵魂,发现自己,爱运动的孩子更阳光、更乐观。从小喜欢运动的孩子,长大以后也能够拥有满满的正能量。

热爱的运动的孩子有难以击垮的信心和号召力。在千变万化的比赛场上,他们不可避免有过失望、恐惧、质疑、懊恼……这些都会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财富和助力。


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如觉侵权,请联系我们!

特别推荐

“妈妈,我为什么要努力读书?”这位妈妈的回答太完美了【影响了孩子一辈子】

你不蹲下,孩子永远长不大!99%的妈妈想不通这个理!

父母的18个坏习惯影响孩子一生,如果你有请快点改【早看早受益】

很多家长悔不当初!打孩子屁股可导致诸多不良后果

看国外父母如何第一次跟子女谈【性知识】,给“谈性色变”的你一个正确的方法!

关注"有才家长帮" 微信号:youcaijzb,更多精彩资源等着你来领取!

可以来这里把你所有的闲置东西都换成钱~

点击“阅读原文”打开新页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