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察一棵树|樟树24|书中拾穗

闲云 情系自然
2024-09-04

   

      观树以来,我大部分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植物本体上,原因无怪乎是觉得自己在植物知识方面太业余,总感觉不了解树木的花、叶、茎、果就无法开口谈论它们。而树木本是多面体,它不仅有作为物质方面的科学性、实用性,更具有精神方面的艺术性、文学性。


      受上次观树活动人文分享的启发,在阅读中,也会暂且抛开纯粹植物结构的介绍,阅读一些文学、艺术方面的书籍作为调剂。


       最近我被各种果实的分类搞的头晕,像蒴果的开裂方式和胎座类型更是不明所以。毕竟植物学起源于观察,我想还是得通过实物,观察才能打通任督二脉。只可惜我家楼栋这周波云诡谲。在密接——封闭2天——解封——再现密接——又封闭2天中循环,不能外出寻找果实,那就阅读吧。


       在网上阅读时,搜得一书,书名《诗人笔下的花草树木》。作者在序言中说,本书是应《中国城市林业》主编之邀“从文化层面写点儿花草树木的东西,以给专业绿化工作者增加一点儿专业以外的知识”而写的散篇文章,然后汇编成册的。感觉书中尽是罗列古诗词,寥寥几句解释,专业性不强。里面一些典故多是耳熟能详的故事,很少有让我耳目一新的。快速翻完后,偶有引起了我好奇和兴趣的点,作者也是一笔带过。


      比如说到柳的文学意象,书中说在古代,“柳”与“愁”同音。作者并没说明出处,我也没百度到。虽然有些惊异,细想也觉得合理,毕竟别离含着离愁啊。比如唐代岑参诗句“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孟郊《杂曲歌辞·古离别二首》也有“杨柳织别愁,千条万条丝”。两位诗人均不借景衬托,而是把柳与愁直接链接,倒是爽快。从中也看出,柳是乡愁,是远离家乡,身处异乡时对家牵挂的情愁。


        柳更为熟知的意象,就是折柳送别了。毕竟“柳”与“留”同音。以柳喻留,折柳送出行人表达挽留之情,这是古人的浪漫,或者说是诗人们的多情。


      王之涣的《送别》诗“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直接点明折柳送别的行为方式。


      当然最多的还是寓情于景中的隐喻。其中最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当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了:“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还有《少年行》中其中一首“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诗句中柳的景色,是诗人与友人依依深情的意象。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的这首《金陵酒肆留别》,同样是以“柳”喻“留”。


        所以不论是柳的同音“留”,还是“愁”的意,都是分离带来的挽留、不舍和挂念。音意相通,依依情深。


        在介绍松的一篇里,作者引用了《诗经·山有扶苏》篇:“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由此得出乔木一词来源于此的结论。我不置可否。这里,桥通“乔”。


      从字形演变中可以看出, “乔”是会意字,从“高”从“夭”。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乔”和“高”古音相近,有同源关系。“夭”义是屈。东汉《说文解字》直接解释为“高而曲”了。


                 字形变迁


       《诗经·小雅·伐木》有“出于幽谷,迁于乔木”之句。 是最早使用乔木一词的本意。



        诗中把美男子喻为桥(乔)松,想必是取其身材挺拔的比喻。作为美男子,面容必须是姣好的,身躯必定是挺拔、玉树临风型。就像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描绘的崔宗之那样:“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植物学上对乔木的定义:树干高大,主干独立且树干与树冠有明显区分的木本植物。看来“乔”的本意从古到今,就没有改变。

              出水芙蓉  南宋  吴炳


      在荷花这章里,说到荷花名称的来源。书中说“藕负荷着茎,茎负荷着叶,叶负荷着花,故称荷花。”此说法来源何处?作者并未注明,但也必不是作者的无源之语。经查询,这几句引自《本草纲目》,然后换成自己的语言铺陈。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载:“莲茎上负荷叶,叶上负荷花,故名。”这说法也有些强差人意。

        

       为找到更加有说服力的解释,在网上搜到了说文解字的记载,可以一窥究竟。



        荷的历史太久远。据古植物学家研究化石证实,一亿三千五百万年以前,在北半球的许多水域地方都有莲属植物的分布。在我国荷文化更是绵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文人士大夫赋予荷不同的别名,到底哪个名称是起源,依然朴素迷离。一言以蔽之,“荷,总名也,华叶等名具众义,故以不知为问,谓之荷。”(《埤雅》)


       此刻,我想起法国画家米勒创作的著名油画《拾穗者》,画的是三位乡下妇女在夕阳微霭中弯腰在地里捡拾收割后落下来的麦穗。我不也和她们一样吗!从所读的书里,拾起我的那颗麦粒。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情系自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