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一棵树|樟树27|梧桐籽你吃了吗?
提到梧桐,总不免让我想到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以及李清照的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雨,清秋,这些意象的叠加,是扑面而来的忧愁、伤悲与寂寥。在诗词中,梧桐总是孤独忧愁的,伤春悲秋的文人们总爱赋予它别样的离别愁绪,让其成为悲情凄凉的象征。
抛开这些诗词人的多愁善感,说点接地气的——吃。梧桐籽是可食的,我是昨天得知。在志愿者群里发了一张梧桐籽的照片,勾起了大家对吃的讨论。
这是我在小区梧桐树下捡的梧桐籽。圆球形,褐色,比绿豆大比黄豆小,表面有绉纹,褐色,非常有艺术感。
梧桐的蓇葖果膜质,有柄,成熟前开裂成叶状,外面被短茸毛或几无毛,每个蓇葖果有种子2-4个。
蓇葖果是果实的一种类型,属干果中的裂果。 离生复雌蕊或单雌蕊发育成沿背缝线或腹缝线一侧开裂的果实。单室,种子一至多粒。
自从去年我注意到小区有梧桐树后,一直想看看它开花的样子和果实未成熟时的模样。今年梧桐开花时,我看到了,无奈梧桐树太高,花实在太小,手机镜头拉近还是看不清,匆匆一瞥,就此别过。
后来忙忙碌碌加上今年疫情的反复封控,花后的果期也被我忽略了。直到看到绿草上落满了果,才猛然惊醒。梧桐果怎么成熟的这么快啊?可真是不等人啊。树木走向成熟的追求远比人们对观察目标的追求坚定。
网上有人记录,梧桐从开花到果实完全成熟,一年的“生命轮回”仅需70余天。也就是梧桐在6月初开花,紧接着果实就开始发育,到7月中旬,“飞抓”的五指裂开,呈舟形的薄片,圆圆的饱满的种子分别排在薄片的两侧。这时,梧桐的果实已经基本成形,之后,便进入“烘干”模式。到8月下旬,果片基本上已经枯焦,种子干枯,颜色也变为褐色。真是个急性子。也难怪,一叶知秋,说的就是梧桐对气候的敏感。也正是它这样敏锐地感知力,才让它分秒必争,赶在秋季结束前完成使命。
梧桐(拉丁学名:Firmiana simplex (Linnaeus) W. Wight),梧桐科梧桐属,高大落叶乔木,树皮青绿色,平滑。梧桐是雌雄同株异花。又名青桐,是中国特有物种。
在我的老家,种的多是泡桐,所以长久以来我都把泡桐认作梧桐。现在知道不仅是字面上的“一字之差”,而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物种。
泡桐,则是玄参科泡桐属落叶乔木,花色主要为淡紫色和白色两种。泡桐的品种,有兰考泡桐、毛泡桐、白花泡桐、紫花泡桐、南方泡桐等等。
这才是我熟悉又亲切的桐树啊!
这个既有文化又用处多多的梧桐,留的果实是什么味道呢?这是炒熟后的梧桐果,喷喷香,这可是买不到的坚果。我亲尝了几颗,像瓜子?像松子?后味还有点甜呢。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周末植物园志愿活动,拿去给大家伙尝尝鲜。
炒完梧桐籽,又勾起我对炒黄豆的情意。于是我顺便炒了一碗黄豆,两厢比较,你更中意哪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