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惊蛰
2024年3月5日——3月19日惊蛰。
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微雨众卉新,一雷惊春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惊蛰最初的名字为启蛰,因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被改为惊蛰。惊蛰三候一候 | 桃始华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惊蛰之日,闹春之始,“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早春的桃花,开始盛放了。
二候 | 仓庚鸣
仓庚即黄鹂鸟。这个时节,黄鹂感受春阳之气,开始鸣啼。这番热闹的鸣啼,可视作春暖花开之庆也。
三候 | 鹰化为鸠
“鸠”即布谷鸟,古人看见此鸟,以为老鹰所化。在他们看来,这所化之鸟,“口啄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而化”。
惊蛰花信风: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
在蜡梅组,@海边的小屋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昆虫采集蜡梅的花粉,但花朵的雌性期花粉还不成熟,雄蕊不散发花粉,昆虫也会进去,是什么吸引它们进去的?会不会在雄蕊与子房的夹角等部位有蜜腺,分泌花蜜植物志上没写蜡梅有蜜腺”
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好奇,因为我也有同样的困惑。那么蜡梅花会产生花蜜吗?蜡梅花有蜜腺吗?在观察蜡梅花的时候,解剖过蜡梅花,也用微距拍摄过很多张图片,并没有看到蜡梅花里有花蜜。我疏忽了吗?于是,我又一次翻看照片,再一次仔细观察,依然没有找到类似花蜜的存在。接着我又来到我观察的那棵蜡梅树下,大多数蜡梅花的颜色已经由油亮的黄变成了干枯的黄褐色,像皱纹纸一样缩在一起,停留在枝条上,恋恋不舍的样子。我找到一朵颜色还有些明黄的蜡梅花,剥开花瓣,寻找花蜜,用肉眼观察,再用手机微距作为放大镜观察,依然没有见到类似花蜜的东西。想到我们的疑问焦点在于,处于雌蕊期的蜡梅花,没有花粉,在没有花蜜的花瓣,昆虫为什么还要进去,奔赴一场没有食物的邀约?我想还得去找一朵处于雌蕊期的蜡梅花一探究竟。这确实有些困难,蜡梅已经过了花期,要找到一朵刚刚出炉的还是有点不容易,这棵树上没有,我只好另觅它树。我知道小区还有另外几处,其中一处那里有三棵蜡梅。我想,在那里,可以找到一朵符合要求的蜡梅花,于是我抬脚朝那个方向走了过去。这里的蜡梅树情况也类似,即便有颜色看起来还算“娇艳”的几朵,花心处那紧紧聚拢在一起的雄蕊,都在无声地告诉我:我们不合适。我望望这棵树,又扭头看看那棵树。在三棵树下穿梭还真不容易,因为这里的蜡梅树下种着麦冬,它们长得葱绿浓密,我深一脚浅一脚地小心挪移,抬头张望,终于找到了一朵雌蕊期的蜡梅花。我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观察,又剥掉几片花瓣再看,最后我放弃视觉,借助味觉,我知道舌尖对甜味最敏感,如果有花蜜,我想味蕾一定能捕捉到。我勇敢地用舌尖尝了一下,咂摸咂摸,结果让我失望,没有一丝丝的甜味。蜡梅花究竟有没有蜜腺呢?这可真让我困惑。植物志上没有描述,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明确说花被片有蜜腺,而且开花后花蜜分泌量大,作者没有附图片,得出这样的结论,不知道来源在哪里?根据蜡梅组我们小伙伴的观察,并没有见到作者讲述的有大量花蜜的情况,这让我很怀疑作者的结论。花蜜是由蜜腺来分泌的,在《玫瑰之吻》这本书里写到:所有能够分泌真正花蜜的花朵都包含一个或多个花蜜腺。有些科的花蜜腺非常大,而在有些科中,花蜜腺很难探测到,因为它们与花朵表皮的外层组织混在一起。书中还说到玄参科的一些成员用油腺代替了花蜜腺。非洲玄参科植物的油腺通常是一种瘤状突出物,直接附着在雄蕊上。准蜂科(Melittidae)集油蜂(Rediviva bee)会用设计精致的钩状前腿不断擦抹油腺。上图是我观察到的蜡梅花瓣上的油滴,蜡梅花会不会像玄参科的一些成员一样,用油腺代替了花蜜腺呢?遗憾得是,当时我没有尝尝油滴的味道。太多的问题需要解答了。观察的越多问题就越多,乐趣也就在这个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