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苏州博物馆镇馆之宝——秘色青瓷莲花碗

闲云 情系自然
2024-09-05

说起苏州博物馆,似乎博物馆本身的建筑比文物更具有吸引力。青瓦白墙,小桥凉亭,池塘假山,这种古典园林风格的元素妥妥地拿捏住了国人的精神脉搏。毕竟作为中国人,似乎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园林梦,这是数千年文化积淀所造就的民族基因,是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生来就有的情感倾向。所以,很多人来苏州博物馆不是为了参观文物,而是为了打卡拍照。


对我来说,风景要欣赏,文物也不能错过啊。其实我不是第一次来苏州博物馆了,记得七八年前来过一次,当时在苏州出差,顺道就来了博物馆。那次来博物馆参观的人很少,所以我一个人安安静静逛完了所有的展品,印象最深的是当时出展的各种漆器,做工精美,风格华丽。这次端午节和几个朋友又一次来到苏州博物馆,因为是节假日,来博物馆参观的人实在太多,摩肩接踵,人声鼎沸,参观体验实在不好。不知道是不是开了分馆(西馆)的缘故,在本馆的展品和8年前相比感觉少了很多。但是两件镇馆之宝还是留在了展厅,一件是北宋时期的真珠舍利宝幢,另一件是五代时期的秘色瓷莲花碗。


真珠舍利宝幢是一件北宋木雕文物,是一个存放舍利的容器。1978年在苏州瑞光寺塔第三层天宫中发现。主体部分采用楠木制作,分为须弥座、佛宫和塔刹三个部分。它由珍珠等七宝连缀而成,整体高度为122.6厘米。宝幢上共用了四万余颗珍珠。古人工匠精湛的技艺让人佩服。展馆内的是复制品。

另外一件镇馆之宝就是五代时期的秘色瓷莲花碗。展厅内人多,玻璃还反光,拍不清,借用官网图片。


这件瓷碗是两塔(虎丘塔和瑞光寺塔)文物之一,是1956年在苏州虎丘云岩寺塔第三层发现。虎丘塔坐落于虎丘山顶,全称虎丘云岩寺塔,始建于五代周显德六年(959年),竣工于宋建隆二年(961年),是苏州现存最早的古塔。


这件五代秘色莲花碗是一件越窑青瓷器。通体施青釉,釉层厚且通体均匀,光洁如玉,如冰似玉、无水似水。该文物是由碗和盏托两部分组成。碗为直口深腹圈足,盏托形状如豆,盘口外翻,束腰,圈足外撇。碗身外壁、盏托盘面和圈足均饰重瓣莲花,如浅浮雕状凸起,造型美观,构思巧妙,如一朵盛开的莲花。


这件五代秘色莲花碗不仅是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同时作为国宝级文物,也是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之一。

说到秘色瓷,不得不提到位于陕西省扶风县的法门寺。在法门寺地宫开启之前,对秘色瓷一直有各种说法。自唐中期起,秘色瓷如同美人罩上了面纱,让后人辨不清真实面容。直到1987年4月3日法门寺唐代地宫的发掘,在地下沉睡了1113年的秘色瓷重见天日,才让困扰了国人千年之秘色真相大白天下,从此陶瓷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秘色瓷问题也得以尘埃落定。


“秘色”一词最早见于唐诗人陆龟蒙的一首七言绝句《秘色越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这首诗不吝辞藻来赞美秘色瓷。



作为青瓷中的一种,为什么叫秘色瓷呢?秘色有两种解释,一是说秘色瓷的配方神秘,不对外公开,虽然是青瓷,但如何制造这种瓷器,如果没有秘方是造不出来的;另外一个解释是,秘色瓷是皇家贡品,庶民不得使用。赵麟在《候鲭录》中有记载:“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立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谓之秘色”。


物以稀为贵。正是因为秘色瓷的稀缺,唐代茶圣陆羽也是不吝赞美之词,把秘色瓷和邢窑的白瓷做类比说:"邢窑类银,越窑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窑类雪,则越窑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窑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茶圣的对比还蛮有意思,前两个类比是从瓷器的颜色,他把邢窑的白比作银和雪,越窑的青比作玉和冰,两种完全不同的质感跃然纸上,而第三个的类比则是来到茶圣的擅长:喝茶了。用邢窑的白瓷碗盛放绿茶,所衬出的茶汤颜色肯定不如用越窑青瓷碗衬出的茶汤颜色绿啊。后者是同色系相加嘛。


“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这是唐朝文学家徐夤(yín)在《贡馀秘色茶盏》中对秘色瓷的赞美。一泓绿水悠悠千载,千年的涟漪还在继续荡漾,直到永远。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情系自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