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阅读:《象与骑象人》
在这本书的中文版序言中,作者说这是一本积极心理学的书籍。作为心理学门外汉的我,根本不知道心理学还有这样的分支学科。那么什么是积极心理学呢?原来积极心理学是相对于传统心理学而言,它起源于 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Martin E.P. Seligman),谢尔顿(Kennon M. Sheldon)和劳拉·金(Laura King)。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人类心理的科学,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功能应该在于建设而不是修补,因此,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正常的、健康的普通人,而不是少数有“问题的人”。心理学应该注重人性的优点,而不是他们的弱点。
比如传统心理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要聚焦于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如焦虑、抑郁、精神分裂等,而积极心理学则主要关注人类的积极品质和优势,如乐观、幸福、勇气、创造力等,致力于研究如何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帮助人们发挥自身潜力,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
积极心理学和传统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不同。传统心理学主要采用科学实验和临床观察等方法,强调客观性和可重复性。例如,通过控制实验条件,研究某种心理治疗方法对特定心理疾病的治疗效果。而积极心理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问卷调查、实验研究等,同时也注重对个体的主观体验和积极情绪的研究,强调个体的自我报告和主观感受。例如,通过让被试记录每天的感恩事项,研究感恩对幸福感的影响。
理清了积极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方向,主旨,也就基本可以理解本书的主旨就是要帮助大家找到幸福及意义。
人类需要用比喻来思考。比喻就是用大家比较熟悉、容易理解的事物,去比喻陌生或者深奥难懂的事物,让人更易于理解和接受。通过比喻,可以使事物更形象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在本书中,作者就采用了“象与骑象人”这一生动的比喻,将人类心理划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人的心理像一头桀骜不驯的大象,充满感性、情绪化和本能反应;另一方面,则像是一个理智的骑象人,负责理性思考、规划和决策。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骑象人和大象的组合体,这两者之间常常存在冲突和矛盾,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幸福感。本书第一部分讲述了人象的对峙,作者从脑科学研究成果总结出自我分裂的四种模式,并分析了影响人们不幸福的三大原因,提出了可以通过冥想、认知疗法和百忧解这三种有效方式来改变我们的思维。
冥想就是要改变自动化思考过程,驯服你心中的大象认知疗法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教导骑象人如何训练大象,而不是直接跟大象说理,把大象打败。
第二部分讲述了在人类的群体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作者首先提出“互惠”的概念,他指出,互惠和爱一样,是一股让我们与别人联结在一起的重要力量。人跟人之间彼此互惠,是一种深埋在我们心中的本能,也是群体生活的基本往来之道。但是人又是特别自以为是的动物,虚伪,贪婪,残暴,自我膨胀,自私、偏见等等,这些都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影响人的幸福感。
第三部分讲述追求幸福的方法—驭象之道。从“幸福来自何处”到爱与依恋”,“心理成长”和“道德成长”等不同侧面,为我们的“驭象之路”提出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在积极心理学中,有一个重要概念叫“幸福方程式”:H=S+C+V
在这个方程式中,“H”代表幸福持久度,“S”代表天生遗传的幸福范围,“C”是生活条件,“V”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
积极心理学的挑战就在于如何以科学方法找出到底是哪些C和V,可将H提升到我们的幸福可能范围的上限。比如努力为自己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有自己生活的掌控权,改善人际关系,掌握自身优势等,这些举措都可以帮助我们缓解一些负面情绪,提升我们对生活的满足感。
最后一部分,作者探讨了什么是人生的意义,并建议我们通过“爱与工作”、“全心投入”、“跨层次一致性”、“群体选择”和“超越自我的意义感”这五个环节来感受人生本身的目的。
文章到最后,作者给出了幸福假设:幸福之道在中庸。中庸就是平衡,只有理性和感性达到平衡,才能拥有充满智慧的人生。
作者乔纳森·海特,积极心理学的先锋派领袖之一,获得“坦普尔顿奖(JohnTempleton)”,该奖项以高于诺奖奖金知名,旨在表彰在“精神领域”的研究中有非凡杰出成就的人。
2013年被《展望》杂志(Prospect)评选为“世界顶级思想家”。《象与骑象人:幸福的假设》是海特积极心理学方面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