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03b《南山备览手抄》第1册 第三卷.B面P.61 宗体篇

上日下常老和尚 如意成 2020-09-16

 提示点击↑"如意成"关注获得更多资讯

第1册 第三卷.B面P.61 宗体篇

00'19"
  不过这个地方我想特别地先说一下,《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这个题目在这里也简单地说一说。「四分律」我们已经了解了这是什么,那么「删繁、补阙」两个字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个律到中国来,经过了这么一个转折:佛留下来,第一次所谓大迦叶尊者集大众而结集;五传以后分为五部,继续下来到了汉那个时候,陆陆续续地传到中国来,晋、南北朝,到唐集其大成。这个过程当中,有各式各样的因素加进去,因此有太多的转折,或者是遗漏掉的,或者是多出来的,所以使后面学的人往往不学嘛,不行;学嘛,望洋兴叹,这浩如烟海,不知道怎么办?因此我们这位大祖师,就是道宣律祖,他把他一生这个心血经验告诉我们,这都是大菩萨。

02'13"
  所以他特别地说明,说这个从传到中国到现在,经过九个朝代,哪九个朝代呢?汉,那是东汉,三国,然后三国当中或者只说一个魏,正统只有一个魏,三国是魏、蜀、吴,汉、魏、晋,然后南北朝是宋、齐、梁、陈,隋、唐,九代。这样长的这个朝代,好几百年的时间,中间所谓英贤辈出,那都是很了不起、很了不起的!如果我们有兴趣,你看看《高僧传》上面,那好多这种大德,那都是像我们现在目前根本不大可能找得到,都是难得出现的一两个。尽管如此,他有各式各样的注释,往往叫人是越看越迷糊。因此他就把觉得多的删叫「删繁」,不够的补叫「补阙」。至于说如何删、如何补,那么这个这里我暂时不说,关于这个在南山的六大部当中都有很明确的交代。

03'51"P.62
  关于这个,如果说如果在佛学院的话,那么这一部、一部分会交代得清清楚楚。虽然我不交代,可是昨天有一件事情已经很说明了,什么?就是那个《律相感通录》,特别地这个天人来告诉他:「现在你批注这个律部那一部分,前代的所有的人无出其右。」换句话说,你这是最可以做准的!对我们来说,我觉这一句话,够了!所以这个地方我们了解一下,它那个「删繁补阙」的内涵。那么由于这个你可以准此「行事」,这个行事的话就是行持,这个都是事相上面讲的。理可以虚通,这个真正的行持,这个业本身的话,那一滴一滴都不能漏掉,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所以《行事钞》是指这个。

04'53"
【《事钞》云:「今略指宗体行相,令后进者兴建有托。」】

这么一句话。那么这句话呢,下面这个《资持记》──那个《资持记》啊,也就是元照律师解释这个《行事钞》的。这位律师把道宣律祖留给我们的,前面说这个道宣律祖的文是古拙,义呢?这个内涵是「赜隐」,文字又难懂,是意义又深奥,所以这位大祖师又把它批注一下,因此这个《资持》的解释就是说明前面。他这种解释的方法也像古代这样,从训诂开始,先把个人特别难解释的字解释一下,词说明一下,然后把整个的意义再说明。那么我们试一下看看怎么个来学这个,我照着这个次第讲了几次,以后你们再去看这个《在家备览》,乃至于看南山的六大部,看起来觉得很轻松了。看那个释,

06'22"P.63
【《资持》释云:「兴谓发心,建即立行。识体进行,成因感果,故云有托。」】

它前面那个《行事钞》当中不是说要「略指宗体行相」:我现在这个地方约略地,这个约略分两部分,纲略地,换句话说简单而又把它最重要的大纲,统统能够提出来告诉你,那么这样一来的话,使得后面想进来、进趣、进上面的人,他就兴建有托。这个「兴建有托」的意义就比较深奥一点,因此我们这位照律师加以批注,说这个「」指的什么?发心。「」呢?叫立行。那么平常我们常常讲的,说我们要做一件事情要有正确的认识,然后根据这个认识就如理地去努力,佛门当中说「见道然后修道」,昨天我们有说「目足并运」。所以它前面经过这个说明以后启发我们的认识,由于这个认识以后产生信心,有了这个信心以后所谓「信为欲依」,嘿,好乐!了解了这个以后,你对它这个道理说得很完整,了解了,于是启发你的信心──这个对你好、这个对你不好,于是我们自然愿意避开不好、得到这个好的。所以这个愿乐之心,通常所谓的「」,由于这个欲乐之心的话,「欲为勤依」,那你就勤勤恳恳去努力。这个努力指什么?指行持而言。

08'31"P.64
  所以这个里边告诉我们,喏!他现在所以要这样去做的原因,就是怎么样使得你启发信心,这样。然后根据你所启发的信心,信心就是你要达到这个你所要的目标,那么该做些什么呢?这个叫「立行」,立就是建立的意思。「识体进行,成因感果」,这样你才能够了解说他告诉你的内涵,这个真正的内涵,这个就是它的体相如何。了解了你才可以呀!于是照着它去做的话,于是你集的这个业因正确,那么感得正确的这个所期望的这个果,而这个果也就是他开始告诉你的。

09'30"
  平常我们一般讲经说法的时候,他有各种不同的方法去分:譬如《华严》,他一定说是「信、解、行、证」。那么什么叫信呢?就启发你对这件事情的信心。由于这个信心,于是你追求它的时候,告诉你整个的内涵,从了解开始;就是根据这个了解去追寻的行持;那么最后的由行持而感得果报。有一些地方不用信解行证这个次第,叫「教、理、行、果」,一样的。「教」让你起信,「理」让你了解,「行、果」是一样。

10'21"P.65
  再不然,所谓「境、行、果」。这个「境界」就是说明这个内涵,那么这个境界平常我们说什么呢?是说佛陀的境界,这个佛陀的境界相对地也指出来我们凡夫的境界。我们是同样一个有情,他成了佛这么圆满,不但自己是究竟圆满,还帮助我们一切人。我们同样的,不但不能帮助别人,是自顾无暇而且是痛苦不堪。那么为什么他这么好、我这么坏呢?差别何在呢?喏,这个境就是告诉我们这个。因此在这个境上面就分出来,你所期望的是人、天的,他所期望的声闻、缘觉的,那么另外呢要想究竟圆满的,所以这个五乘从这个地方分出来。由于个人目标不一样,那么为什么他这样,下面有他的原因,这个原因指出来你如何得到它,这是「」。于是行了以后,最后的话得到这个「」。所以最后得到的果,也就是刚开始标出来的这个目标,它有辗转的这样的一个因由在。

11'46"
  因此在这个地方,略略地把这个宗体行相指出来了以后,令我们后面要想学的人晓得:啊!原来这个是这样的啊!策发我们的信心,使我们能够了解,这点来说,就是确立正知见,正确的知见。所以这个就是「兴」字的意思。

12'15"P.66
  有了正知见下面怎么办?就根据这个去进行、修持。这个正知见分成功两部分,这个地方叫「识体」,识体,这个体就是它的这个宗体、本体,那么在戒当中我们叫作戒体。大家就说去受戒、受戒,受了半天大家说得戒体,戒体是什么?不知道!不知道,那换句话说,并没有正确的认识,信心有了,了解不足;了解不足,得不到,没有用!所以不但要有信心,还要有正确的了解,有了正确的了解,才能够正确地照着了解去追寻、得到。得到了这个东西以后够不够?不够!就像我要到高雄去,说你要一部车,车子有了摆在这里没有用。所以啊,然后依体起行,在这地方说「进行」。这样的进行的话,好,这个跑一步就是一步的因,跑一步。一步的因,这个因放下去自然感果。所以说「兴建有托」那是这样的。这样的话,欸,对了!也可以说你的目标在这个地方,也可以说你的行持过程步步踏实,这个就是这样。

13'44"
  假定我们将来正确地了解这个戒法以后,你在以后的生活当中,你觉得生活非常踏实,绝对不会像以往那样,啊!这个虚无缥缈地不知如何是好,乃至于睡觉,这个功德一直在增上。这是所以说这个念佛的人,他辛辛苦苦念了半天不一定保证边地(编者按:此指西方极乐世界之边地)耶!而持戒乃至于一日一夜,就能够达到中品中生的基本原因就在这里,至于是详细的后面再说。那么继续看,第二行:

  • 初叙广

    • 初据法明广

    • 二约心明广

    • 三就境明广

  • 二示要

14'33"P.67
【《事钞》又云:「但戒相多途,非唯一轶。心有分限,取之不同。若任境彰名,乃有无量。且据枢要,略标四种。一者戒法,二者戒体,三者戒行,四者戒相。」】

下面《资持》解释,我们每次都是念完了以后,然后总说一下。

15'03"
【《资持》释云:「初叙广。上二句据法明广,五八十具四位不同。次二句约心明广,即上四位各有三品。若下二句就境明广,情及非情不可数故。 且下示要。枢即门枢,亦取要义。」】

在这里正说之前,我们先看那个两段的文。第一段前面那个,就是看了这个解释以后很清楚,现在我们看了那个解释以后,骤然一看你会发现,不看解释还好,看那个解释更是一片胡涂,不晓得他说些什么内涵。那么在这里因为我们对普通一般的人来说,所以我很多重要的地方都忽略掉了,总是以简单扼要的方式希望大家把握住这个特征。

16'10"P.68
  平常我们学科判,大家知道的,对吧!它科判分得非常仔细,所以他现在那个解释也就是整个地说总、别,然后总的当中纲要列几个,别的内涵是分几个。所以譬如广或者什么,广嘛,开又是如何;略,略又是如何;然后呢,最后的略的是枢要,它是纲要是如何。就是把那个整个的内涵分成功,经过这样的分析以后,归纳成为几个类,所以你一看就把握住重点。所以他这个下面的这个叙述是这样的叙述,这样的叙述。所以现在我不在这地方一步一步地细说,我只是把这个头上两个解释了几次,以后使得你们习惯于这个文字。

17'06"
  我们前面这个《事钞》不是说「戒相多途,非唯一轶」吗?这个讲戒的话,它完全是在事相上讲的,那个事相的话那非常多、非常多。如果说我们把那个戒相归类起来的话,归类起来,那你根据你不同的方法可以分几种方法;如果就它整个的内涵来说是无量无边。那么什么是无量无边?什么是归类呢?这个地方简单地说一下。这地方讲的是戒,那么我们要想对它正确地了解,说用业来说明。至于说业与戒之间的差别到后面会解释,它这两样东西,是也可以说是同样的,也可以说不同的,是不一不异的东西,以后再说。

18'15"
  在这个业,任何一个业它的形成,有几个根本的条件,现在我这地方采用的是以四个特征来说明一个业的内涵。哪四个条件呢?事、意乐、加行、究竟,这四样东西以后一直会用得上的,实际上,将来我们行持过程当中,整个的就是这个内涵。第一个「事」,就是事相,这个事相包括一切的事相,眼前所有的东西;那么「意乐」呢,就是我们内心当中的心理状态;「加行」就是行为;「究竟」就是你做到的程度,做究竟了。这个地方简单地说明一下。

19'38"P.69
  根本始终是苦乐一切问题。现在大家想想看苦乐这东西怎么来的?我之所以要这样说,有个特别的原因哦!今天我们学的是律,不是像经论当中这虚通,「啊!知道了。」这个律本身一定要真实地派上用场的。即便是今天没有办法如理地行持得千稳百当,至少你能够摸上去,一步一步靠近。摸得好的话,就是我们起心动念你完全把握得准,这一念这个是造的善因,而善因当中有漏、无漏,无漏的是净业,可以往生,可以了脱生死,可以成佛作祖,否则的话,虽然是善业,那么在人天当中;这个是恶业。

20'24"
  我们这样地分析,所以要这样仔细地分析,这个讲律跟那个讲经论不太一样的地方,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如果我们像经论这样讲的话,我也对不起你们,如果你们这样学的话,你们也对不起你们自己,所以这个重要的地方我很细致地分析。同时在分析过程中,你都应该体会得到,哦,当下的心境是什么,这个才是,所以它不是个虚通的事情。所以说很多祖师听了多少遍觉得迷迷糊糊,当然大体像我们现在讲的不会迷糊的,它是要很细致的地方。

21'01"P.70
  现在我们讲那个黑板上的四样东西。说我们讲任何一个苦乐问题的话,那苦乐──什么?它不会天生来就是如此。譬如说,今天有人跑得来,带一个好消息给你,你心里很高兴,然后给你穿一件衣服,嗯,穿了这件衣满快乐;反之,痛苦。所以所有的苦乐,它一定有几个条件,当我们自己对这个境的时候,这个境称我们心意的是好的,不称我们心意的是不好的,苦乐是这个样分出来的。那么现在这地方告诉我们,一切都是什么?因,由这个因感的果。所以不从眼前这个苦乐上讲,而是说这个是苦因、这个是乐因,这个是这个地方来认识,这样!

22'09"
  那么这个苦乐的因,在这地方有一个另外的名字叫「」。经论上面不是这么说吗?说你要想晓得前世的因,哪!现在你受的这个,换句话说你眼前受的那个果报,就是你前世造了什么因;你要晓得将来你的好坏,那看你现在造的什么因。这个因我们就是任何一个行为,这个动作这个叫业、这叫业力,这个力量留下来会影响我们将来的苦乐。

22'48"
  我把同样的公式如果搬到前面去说,宿生我们做的一切的行为,这个行为留下的影响力量,形成功我们现在的苦乐。我们目前所有的活动,从家庭到社会,无非是希望生活将来过得好一点,无不在因地当中努力,学佛的人了解真正的因在这里。所以这个修学佛法在世间的人看起来觉得是迷信,你们走的另外一条路好像很奇怪;修学佛法的人看起来觉得世间人很奇怪:你不是要找苦乐吗?这个苦乐的整个的这条路摆在这地方你怎么不走,偏偏要走这个路!是不是这样呢?那同样的,世间的人赚了钱,他不是马上就用喔!摆在明天来,我们修学佛法岂不也是如此呢?所以这个事情哪,一定从因上面讲的。现在讲的这个业就是将来的,你现在造的任何一个行为,这个行为影响我们的。那么关于这个,所以我们讲说苦因、苦果,乐因、乐果,眼前一切的行为本身,那就是个因。所以从刚才的眼前感受的苦上面,我们就找到这个苦的因,我们希望的乐上面,要去找这个乐的因,那么这个就是眼前的起心动念之处,所以我们先讲这个业。

24'35"P.71
  随便一件事情,那为什么我们要造这个因呢?这还是因为以前那个造的业感得那个果报,那果报现起的时候,欸,现起了。现起了以后,自然而然你对眼前的那个境界,你内心当中有个反应。这个现起的果报这件事情来说叫什么?说我们自己所对的境界,然后呢这个境界自己的心对它的反应,这个两者当中,产生了互相这个交涉关系。这个人跑进来,我看见他,嗯!熟人、好朋友,欢喜;这人跑进来,不认识,说不上来,看他一眼;这个人跑进来,是个怨家,那心情恰恰相反。这是我们人人能够感受得到的。

25'34"
  那么这个境部分呢,通常这个地方现在不用「」叫「」,为什么不用境而用事呢?这个境是就果报来说,这个事是对将来的种因来说。那这个果报与因有什么关系呢?在整个的过程当中,我们晓得这个因果是连续的,永远连续下去,宿生的因感得今生的果,当那个今生的果现起来,是不是停在这里就算了?不是的!就这个果现起的时候,你又种下来将来的因,就这样。于是继续不断地因感果,果现起的时候又造将来的因。所以对这个境界来说,向前面看,那是往因之果,同样那件事情向后去看,那是将来果的因。

26'44"P.72
  譬如说刚才这个例子当中,一个人进来,这个人是你好朋友,你所欢喜的。那么,为什么好朋友是欢喜的呢?说上一次我碰见这个人的时候人家介绍,或者不认识,在马路上面看见一个人跌筋斗,我就跑得去把他扶起来帮忙他。他觉得:欸!这个人怎么大家萍水相逢,他这个地方啊这样地尽心尽力地帮忙我。所以他就非常感谢,于是心里面存好,我也觉得很欢喜他,当时这件事情过去了。过去了以后,后来他为了表达他这个意思,固然我就觉得这个值得让我救的,变成功一个好朋友。这是不是以往的因啊?因为这个以往的关系,所以当这个境来的时候,你一看见:啊!这是好朋友。这一点来说,是往因感得现在的果。但是这个好朋友是不是看见了就算啦?当然不会!你马上起来:「哎呀!某人,我好久不见了,来来来,赶快坐、赶快坐!」所以第一次见了以后只是如此,第二次见了以后继续不断地,于是越做彼此间是越亲密、是越好,是不是这样?那个关系是什么?就辗转增上!

如意成 ryc636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素食|艾灸|修炼|中医|佛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