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06a第1冊 第六卷.A面P.139

如意成 2020-09-16

 提示点击↑"如意成"关注获得更多资讯

第1册 第六卷.A面P.139

00'13"
  所以这个地方他并没有详细说它的内涵,而是干什么?「但示法之功力」,就是它的这个法的功德。什么功德呢?得到佛果哦、得到罗汉果哦、保证往生哦,那个人天的果报你要的一定求得到哦!这个就是它的力用,就是它的效用,这个说明这一个。「文不明指何者是法」,这个文字并没有明确的,为什么?「意令学者思而得之」,要让我们努力地思惟然后得到它。单单解释文字就是这样,里边还有内涵。他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告诉我们,还要我们要想一想啊?我们一定是这样觉得:「唉!这个麻烦,你告诉我就行了嘛!」你们会不会这样想啊?我也一直这样想。到现在发现,错了!别人告诉你,就是别人的。你们有没有这个经验啊?

01'20"P.140
  所以凡是成功的人,没有一个例外,都经过了一番磨折,如果是你没有这个折磨的话,这个成功不可能。世间也许看见侥幸部分;了解了佛法,一切都是业,这一生是看到他很省力,他宿生已经努力下去了才得到的,绝没有不需要努力的结果。不过这种地方的都是什么?好像以偏重福德来说;智慧,同样的。有很多天生脑筋很聪明,为什么聪明呢?他前面都有它的必要的条件在,这个条件最主要的两样东西。实际上,在三界之内为什么人是最珍贵,人有一个特别的东西,其他东西说起来不一定比得过动物。爪子,不如动物;牙齿,不如动物;手脚,不如动物;翅膀等等。我们,这个你看,别看小小的苍蝇哦,一拍牠就飞掉了,我们在这里是没办法飞,对吧?诸如此类的很多事情。人最珍贵的──思惟的能力。这个论上面特别告诉我们,升沉的枢纽在这里,尤其是出三界,没有这个不可能!这样。

02'44"P.140
  所以现在叫你去「思」,这个里边提供我们两样东西。第一个,让你单单思,就是思而不得,这个时候训练我们的脑筋,不会僵僵地停在那个地方。你老是动脑筋去,你这个思惟的功力、思惟的能力增强,像一把刀一样去磨,磨快了,然后再去用,善巧地用这个「思」,这样。关于这部分在论上面是特别强调,特别强调这一点,你认识了以后才可以。同样地,我们说戒,前面不是说「三业分之」,意是造业的根本,身、口是具,而这个意业当中又分受、想、思,到底哪一个呢?是「思」才是,这个思就是在这个地方。然后思又分三种:审虑思、然后决定思、动发思,这个才是推动我们的根本的原因。

03'56"P.141
  平常我们说:「你告诉我就行了,懂了!」好,碰到你用不上!除了前面已经说的,世间来一般说,成功的人需要一番努力。现在举个简单的例子,这是我想我们人人都经验到的。老师在黑板上面写一个是字,进学校告诉你怎么写的呀,乃至于把着你的手,他手一放,他黑板拿下来,叫你自己写的话,一笔狗扒。像我扒了十年,那个字还拿不出来,有很多人扒、扒、扒就不扒了,弄到后来龙飞凤舞。这是我想你们大家都有的经验,学文的人写文章,学理工的人同样地,不管是理、工。他说完了以后,他每一个地方告诉你,完了,永远是他的。然后你自己动脑筋不断地去弄,最后,文章写出来──美,然后数理各方面──行,这是它重要的原则。

05'07"
  实际上这个「思而得之」后头还有大有文章,回头我会补充。凡是补充的东西都是论上的东西,所以下次你们来的时候《广论》把它带来。你们会发现一配合,啊!《广论》上的东西都生了翅膀,戒上的东西都有了眼睛,你去做保证做得到。否则的话,我们同样地听过了以后,啊,听得很好,对不起!用不上。你就算用不上,每一个地方也不会是含含糊糊,晓得在哪里,这个因种得是绝对正确!好,继续下去。

05'49"
【《事钞》续云:「虽复凡圣通有此法。今所受者,就已成而言,名为圣法。」】

那么,这段继续又说,这个文字很容易懂。看《资持记》的解释:

06'05"P.142
【《资持》释云:「彰名中,初二句蹑前。】

这个,哪两句呢?「虽复凡圣通有此法」,什么是「蹑」?就是把前面的重新提一下,要解释,详细地解释,是专门把这两句拿出来就是这样。我现在举个简单的比喻,比如说,这里是佛陀教育基金委员会,我们大家讨论一下我们这里的组织章程什么什么,完了坐下来了,现在我们讨论了──什么叫「教育」、什么是「佛陀教育」,然后呢,这个「基金会」。所以一讨论的时候是不是我们把原来这个题目当中那些重新提一下头,所以「蹑前」意思就是这样。你现在不是说「凡圣通有此法」吗?那么现在这两句就是指这个。

07'00"
【今下正示。已成者初果已上所修三学名圣道故。】

「今下」什么?三句,说「今所受者,就已成而言,名为圣法。」「已成」就是照着你所受的法,领纳在心成体,依体起行,行而得果。最起码的果,所谓「已成者」,最起码的初果,或者初果以上,这个所学的三学都是圣道。这个初果以上还要修哦!所以见道以后还要,见道然后去修道哦!那时候他也是修的,还是要根据这个呀!那么,

07'46"P.143
【今虽在凡亦名圣法,因中果号也。」】

你不是前面说修的圣法吗?对,那么这样的话,到圣人才可以了!我们现在却是凡夫哦!凡夫为什么叫它圣法呢?是「因中果号」,那是我们希望得到这个圣人之果所下的因,所以在因中把这个果举出来。平常如果我们解释的话到这里为止,到这里就解释为止。懂,懂了;用,不一定用得上。所以昨天说「达」,通达,这个通达有不同的层次,文字也是个通达,内涵也是个通达。文字的通达单单那个字的解释、义的解释;内涵的通达是闻相应、思相应、修相应各各不同。如果停在这里,那就是文字的通达。现在我要解释的都是根据论上头的,这个内涵我们同样要了解它。

09'23"
  有很多重要的概念,我都会引这个《广论》上面的。当然实际上那个论上的──不是论上的啊,这个不是《菩提道次第广论》,大部分都是引《瑜伽师地论》上头的,我可以告诉你们。但是它很广泛,在哪里?《集论》、《俱舍》啊,这个这样,都可以引,所以它提纲挈领,最用得上的部分放在这个地方。如果你们有书的话,请你们翻到《菩提道次第广论》一百七十四页,没有书的可以合看一看。这个一百七十四页讲什么呢?「集业之理」。这个话也就是说,我们讲四谛,这一部分讲四谛,苦、集、灭、道,先说这苦的真相。它们为什么要苦呢?就是苦有它的苦的原因,这个苦的原因这个正确的道理叫作集谛,这样。那么「集业」,这个所集的业,业是什么呢?怎么集呢?在这个地方说明这一个。

10'32"P.144
  现在平常我们所有的行为,你只要跟无明相应的爱,而这个爱,通常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叫「三有爱」,什么叫「三有爱」呢?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拿这个果来说,「有」就是业,拿果来说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平常我们所对的境界不外三种,「欲界」就是我们眼睛看得见的这些五欲之乐,我们看得满欢喜的、听得很来劲、坐在那个地方舒舒服服;反过来,就是另外一个。有一个叫不离爱,启发我们的贪;乖离爱增长我们的瞋;还有呢,无所谓这个贪、瞋,增长我们的痴,都在这种状态当中,都在这种状态当中。因此造这个业也不外乎欲界的业、色界的业、无色界的三种业,这样。

11'52"
  那么现在我们修圣法,修圣法怎么修呢?请看《广论》一百七十四页第八行,从第八行的最后,「若尔于三有中一切盛事,见为过患,希求解脱欲乐,发起修众善业,」这是一种状态。前面那个都是说,都是对三界的这种爱着,这个爱着的反面就是瞋,不管境界什么现起,对我们的内心当中的反应不外乎贪瞋痴,贪瞋痴相应的业一定是流转生死。这一部分我们就很清楚明白的,眼前你就观察一下,我们马上可以体验得出来我们现在是什么状态。或者说这个是什么因呀,你就了解了这是流转生死的因,还是超脱生死的因;流转生死是堕落的、是上升的。譬如说念佛,为什么念佛的真正一定要欣厌具足,换句话说,这个念头当中一定是厌恶这个娑婆、欣仰极乐,那么你这句佛号一定有用,都从这地方说的。否则的话你嘴巴上面尽管念,念珠拨得很勤,这句佛号派不上用场。这个地方都很清楚、很明白地一一指点出来。参禅亦然、学教亦然。

13'40"P.145
  所以现在这里了解了这个道理以后,对三有当中,不管三界当中任何好事,你都看见它对我们毫无意思,无非引发的是贪、瞋、痴,只有这样。所以你只想什么?解脱。这种好乐之心、这个希望之心,不再是像「哎呀,我想房子大一点!」「我想汽车」、「我想什么……」这些都不要,厌离它。于是由于这个状态的这种好乐,于是去修这个善法,对!这个发起的众善。

14'29"
  「又于无我义如理观察慧相应思诸善净业,是否集谛生死因耶?」那么下面再紧跟着说流转三界生死的根本是什么?我执。现在呢,相反地就是「无我」,这个道理以智慧观察,认真思惟,这个都是善业、净业。请问:「这个善业、净业是不是集谛呢?是不是生死的因呢?」

15'00"
  他下面的回答说:「总资粮道,加行道者,虽集庸常能引之业,然由如斯意乐所起,及于无我观慧相应诸善净业,是后有爱能对治品,」这个要解释一下。在我们正见道之前,前面那个所有做的都是叫资粮位、加行位。平常我们念佛这个也是在资粮位上当中的事情,也可以说资粮、加行。这个资粮、加行,不管你做任何事情,都是生死轮回当中的事情。既然是生死轮回当中的事情,一定还是什么?集谛所摄,所以同样是集谛所摄。不过这里有个不同的地方,他说虽然是集谛所摄,但是这个是什么?后有爱的对治品噢!换句话说,虽然你还在病当中,你继续地吃下去,那个病一天一天减轻、一天一天减轻,减轻到最后没有病了。因此,虽然现在在集谛当中,却是跳出生死轮回的唯一的方法。

16'19"P.146
  为什么?「与生死本我执行相,相违而转,」这个话我不能详细解释,在《广论》当中说得非常清楚,说业的能不能抵销,必须是什么?行相相背,互相完全相反的。我这里说一个简单的比喻:我欠人家债,然后我别的地方又放一部分债,这样看起来好像账面上面我并没有欠债,并没有什么。实际上呢,对不起,你偏偏碰见他,「欸!老兄,你欠我的钱呢?」他是我的债主,对不对?好像没有办法还。实际上有──我欠你的债,我把这个钱还了你;账面上固然是没有债,然后你碰见我了,任何人碰见我,有没有债主了?没有了,这个业就抵销掉了。凡是这种,这个论上面都每个地方说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

17'17"P.147
  所以,以前我讲业的时候,就有人问我:「欸,论上面不是说,经、论都说,说『假令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合会时,果报还自受。』造了业以后,就算是百千万劫永远不会亡的,因缘合会的时候,你还是要自受。那么既然如此,你忏悔有什么用啊?」很多人问这个问题。当年我也想:对呀!你忏悔有什么用啊?后来了解了,唉!真是个颠倒。你了解了这个正对治品了以后,正因为它不亡失,所以非忏悔不可,但是忏悔一定要忏对,这个行相一定要相反。大家清楚不清楚?如果这个不清楚的话,我想今天晚上在这里我不能讲,因为这不是讲忏悔的时候,这是我们讲戒法的时候。

18'26"
  所以这个说明告诉我们什么?说明虽然现在我们这样的作法还是「凡」,是凡,但是这个凡,正是唯一的而且必须的,引导我们从凡出圣的这条道路,这样懂不懂?所以它前面说虽然是集谛所摄,但是它却是后有爱的能对治品,因为跟「生死的根本我执的行相,相违而转」,恰恰相反,所以唯一的方法──抵销掉了。因此这个因中的果号,你要这样认识的话,啊!对、对、对!这个了达就不仅仅是文字解释得通,而是说你行持,走的时候确有所据,而且这个所据的话步步踏实。这个清楚不清楚?关于这一点容或大家还有点迷惑,我们继续地学下去,慢慢地讲到那个地方的话,你会很清楚明白地一一开朗。再下面「《业疏》云」,《业疏》就是《随机羯磨疏》。

19'42"P.148
【《业疏》云:「问:人皆知受,所受是何?】

问得妙,好得不得了!大家说是要受戒、受戒,受些什么呀?

19'52"
【答:相传解云:受名圣法。由此法故,奉敬守护,净如明珠,能为圣道作基址故。」】

《济缘》解释,《济缘记》就是解释《随机羯磨疏》的,说:

20'12"
【《济缘》释云:「受者虽多,而不自知所受之体。欲警学者,故发是问。】

这个问答本身都是祖师自己立的,他为什么要立这个问答呢?原因就在这里,我们很多人大家受,受完了以后就是胡里胡涂,所以祖师告诉我们的特别这个地方立一个问答。看看很多人就去受了,受完了以后不晓得受些什么,不要说得不到,得到了也不晓得是什么。所以这个地方特别地提一个问题警醒我们哪!所以提这个问题来策励我们一下。

20'52"
【答中。云相传者承古所解。举果目因,以其能通圣道故,复令受者不自轻故。」】

那么,答,「答中」,所谓「相传」,这个相传不是传说哦!不是传说,哦,相传这样说的,不是!表示这个有传承,历代相承的,说「承古所解」,如理如量的哟!「举果目因」,这个「因中果号」已经说过了。「以其能通圣道故」,因为这个能够通达圣道的,这个是第一个让我们了解。下面呢?「复令受者不自轻故」,有这两个。哦,你不要自轻哦!现在你得到这个东西是这样哦!哦,这个是万古难遇哦!这样。就像我们现在生了病,必死之症,居然找到了可以解决的方法,那时候大家都高兴得不得了,你会全部的精神放在这个上头,用这个药来对治自己的病。关于这一段内涵,清楚不清楚?

22'02"P.149
  实际上,没有正式说明之前,他告诉我们它有很特别的意义在里头。平常我们就是这样大家说:「哎哟!这个戒很好,很有功德耶!」为什么有功德?戒是什么?如何受法?你们如何我不知道,我告诉你,我当年像你们这样的,完全不知道,乃至于出了家了,还是不知道!出了家了以后,学了将近二十年,那个时候回过头来再去看,了解:啊!原来这么一件事情。那还是经过老师这样地头上面敲了多少下,才敲出来的。当然我说这个敲不是像我们这样的哦,换句话说,喝斥、磨折,那才慢慢地才了解有它这样的深厚的内涵。

22'55"
  所以我们平常往往人家都说:欸,你做好事嘛就好了,你何必去皈依、何必去受戒?我们根本不了解这个佛法的特征何在啊!说起来这是非常可笑、也非常遗憾的事情。对在家,应该如此。做为一个出家对我来说,我自己常常感觉得这个责任异常重大,如果我没办法回答,说不清楚,那我不够、绝不能穿这件衣服。所以我一直鼓励大家:你一旦要穿了以后,你就应该把这个事情概念很清楚。这样一则自己修持有托,一则圣法真正地可以维持世间,大家碰到你都可以解决他的问题,世间里有救,我们也有救,佛法也就能够兴盛!

第二项 杂简P.150

杂简中分为三支

    • 一化制

    • 二戒善

    • 三遮性

23'46"
  那么「正示」有了,就是第一个就是「立」,哦!原来这个戒法是大概的是指什么,这个真实的内涵还没说哦,真实的内涵还没有说,这个地方只是告诉我们圣法,照这个法嘛可以让你从凡夫解决你的苦恼,得到你要的圣果的,只是如此而已。只是启发我们这个好乐之心,愿意去追求它。「杂简」,那么「杂简」,避免很多错误的,这样。所以「杂」是不单单是从一个角度,不同的各个角度来简别,分三部分──化制、戒善、遮性。第一个「化、制」,这个小字我们先不去看它,翻过来第四页。

第一支 化制

24'26"P.151
【《业疏》云:「自古详教,咸分两途。化教则通被道俗,专开信解之门。行教则局据出家,唯明修奉之务。」】

这是《业疏》上头的,下面解释。在解释之前我先说一下,所以这个古人著述、立疏等等哪,那真是简单明了,每一个字铿然有声,绝对不会说了半天的话不晓得说些什么。一个字──化,一个字──制,就整个地代表了两样东西:经论──化,戒律──制,经论所明──见,戒律所明──行,就这样。这两个配合相辅相成,目足并运能够超凡入圣。他要辨别一下这两者有什么不同。所以自古以来,这个自古以来,换句话就是一向就是如此的,没有一个例外,要详细地说明这个教、说明佛的这个圣教的时候,分成两条路。那么哪两条路?一条是化,一条是制。

26'09"P.152
  所以说这个教法当中的「化」,什么叫化教呢?这个是个专门名词噢,这个化教是「通被道俗,专开信解之门」,实际上是经论所明,通常来说。实际上经论当中也讲戒的,也讲戒的,戒当中也有经论的。不过特别是说,凡是讲道理可以虚通的这些,主要的目标启发你的信心,让你了解晓得有这么一回事情,这个叫作化教。化教所对的对象的话──道、俗,在家、出家都是。也许我们说:「欸,在家是因,真正要修学佛法──出家。」出家出是出了,他还要学呀!所以化教这个道理还继续地要学,一直要学到什么时候才停止啊?成佛啊!这样。所以化教是通被道俗。而它的内涵呢?特别重视专开信解之门,换句话说立见的,知见上头的。

27'24"P.152
  不过这里也许有人有疑问噢:「见,我们说见,不是要禅宗开悟了以后,那么这是见道的见吗?」对!要晓得禅宗是佛的整个的法门当中一门,正通途常规,这个见,换句话说慧解,有三个次第──闻、思、修。从善知识那里闻、思,那个阶段这是立见的时候;思得到了以后,根据思去下面修证的时候。那么这个闻、思就是开信解之门,这个前两天已经说过。

28'03"
  那么「行教」呢?是「局据出家」,这个局限的,只限在那部分当中。注意哦!这个出家是要出三界之家的这个圈子里边说的。你了解是了解了,你想不想出去?想!想,那你就要照走这个路;不想,那停在那里。所以这个出家不是指形式的,是真正的内涵的。因此这个里边「唯」,唯还是专,专门说明「修」,「奉」是依照着它,所谓依教奉行,谈这件事情。下面这个《济缘》解释,以后我就通常只是把那个文字解释,下面解释过程当中,不像前面这样,好、好,科判那样地一步一步来。下面有重要的地方,那么在解释的时候,我再提一下。

29'01"P.153
【《济缘》释云:「就文二教对明两别。道俗出家被机异也。信解修奉立法异也。】

那么现在前面这个文,这个「二教」是哪两教?化教跟制教,这两个相对地来辨明,这两个当中不同的,不同的。说前面道俗这个是化教,专开信解之门;出家是制教,所以所对的机不同。信解跟修奉呢?对着上面不同根机的人,用的方法也不一样。

如意成 ryc636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素食|艾灸|修炼|中医|佛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