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06b第1冊 第六卷.B面P.155

如意成 2020-09-16

 提示点击↑"如意成"关注获得更多资讯

第1册 第六卷.B面P.155

00'03"
【对信解的那些人那用化教,对要修持要想得到内涵的人,那么要修奉,所以立的法也不一样,这是说明这个道理。】

00'17"
  在我们要进一层地认识,自己问一下:我现在在什么阶段?如果还不了解,不必忙修奉。因此不要说:喔唷!这个戒好,我马上去求个戒,这样。乃至于皈依可以暂时不必皈依,信解、了解了,了解为什么要皈依,如何皈依,皈依了以后该作些什么;戒也是如此。已经了解了,不要停在那个地方,自己觉得:唉!我懂了。懂是懂了,你现在还在凡夫当中,一旦这个身体一失去,对不起,三涂业报无间,再出头来不知何年何月!吃尽千辛万苦,毫无结果。所以懂了以后,欸,那要依教奉行。这是每一个人要衡准自己的内心,就这样。如果现在还在疑疑惑惑,不必去,不要说受戒不要受,三皈都可以暂时不必。

01'24"P.156
  所以随便讲到哪里,我们停下来,自己检查一下内涵。万一我们跟前面所说的不太相应──「唉呀,师父啊!(或者法师啊!)那我胡里胡涂受了怎么办?」那没关系啊,你现在赶快回过头来,把它认识,前面种了个因,也好的。万一到那时候觉得……万一不对、做不到,宁愿舍戒;或者觉得了解了以后,再去受,重受增上戒,这样。这个叫作「骑在马上找马」,我常常跟大家说的这个话就是这个,要注意到这点。不可以自暴自弃,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下面,

02'11"
【《戒疏》云:何名化教?开演化导,令识邪正,教本化人令开慧解,本非对过而立斯教。】

那么,下面根据《戒疏》来解释。什么叫化教?它是「开演化导」,所以佛出世,「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开示」就是那个化教,打开来详细地演绎这个东西,来应化、诱导我们,使得我们晓得哪一个是对的,哪一个是错的。这个教原来就是化导我们,让我们有正确的认识,所以打开我们正确的认识,「慧解」就是正确如理的认识,它本来不是针对着对治这个过失而说的,这个叫化教。那么下面呢?

03'20"P.157
【言行教者,】

行教又另外一个名字叫制教,这个制教

03'25"
【起必因过,随过制约,】

但是一定因为了过失。你了解了这个道理以后,你结果还是犯、处处错,那不可以。所以,讲完这个道理以后,你开始行为的时候,又错了,告诉你:「欸,你听懂了,既然要这样,这样做不可以!」所以所有的戒啊,这个立的这个戒,都是有人犯了以后才立的,所以叫「因过」。什么,随犯了过然后制定,就像一个契约一样,告诉你从此以后不可以哦!这样的因缘。

04'02"
  说到这里,关于这个制戒的因缘,也说一说。佛告诉我们,说这个贤劫当中嘛有几尊佛,当然说的内容很多啦,最早说初七佛,它广说的话,前面过去的什么劫、现在的什么劫、将来是什么劫,那么通常说的时候,说从七佛开始,毘婆尸佛等等,到前面的所谓拘留孙佛这一世的,那么迦叶佛前一世的,就这样。那么,他就说每一个佛的教法大概的内涵。世尊又告诉我们,有的佛涅盘了以后,教法遗留很久,有的佛一走,教法也就没有了。

04'53"P.158
  舍利弗尊者一听,在这里想:欸,为什么?这为什么有的世尊涅盘了以后教法留下来,有的世尊没有呢?他就跑得去问世尊。那就世尊告诉他:「如果那个佛制了戒,」这个戒是广戒哦,广、略两种戒。什么是略戒啊?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就是简单的四句话,「啊,那照这个,所有的坏事都不要做哦,所有的好事都要做。然后,这个不是在形式上面,还要净你的内心哦!」那就是佛──不但是一个佛,所有的佛都是这样的,那你这个去做,这个叫略戒,这个略戒每一个佛都说的。广戒呢,就像我们的世尊,一条、一条,每一条当中有深厚的内涵。

05'53"
  所以世尊就告诉舍利弗尊者:以前哪一个佛制广戒,哪一个佛制广戒,哪些佛只有略戒没有广戒。凡是有广戒的,那么佛走了以后这个法还在,所以它继续地延了很久;凡是没有制广戒的,佛走了,好啰,就这么一句话,大家都会说,没有修持的标准,所以很快地隐没掉了。舍利弗尊者就请世尊说:「哎呀,世尊哪!那我也祈求你,希望把那个教法留下来,请你制戒吧!」佛就说:「好、好、好,你停下来,我晓得什么时候该制。」他不说,一直等到后来有人犯了,那么才说。为什么要等到后来有人犯了,这个有它的原因,这里不细讲,这样。所以说这个地方讲的「起必因过」,佛法一定是因缘、缘起之法。

06'51"P.159
  这地方我们要了解哦!这个真正的广戒有它的殊胜的内涵,现在很不幸,到了现在这个时候,我们一方面嘛说末法,大声地弘法,一方面叫不要戒的。不要戒你弘些什么法?弘的佛法,错了!弘你自己的法,那对,反正你怎么弘就行,照你的,依文解义嘛,个人可以想出一套来!如果你要真正地把佛的圆满的教法弘出来,对不起,那不能错,非要照着这个次第不可!所以佛一再说:「毗尼住世,佛法住世」,因为这是衡准的标准,否则你说这个、他说这个。我们不是讲吗?要论辩的话永远没结果的,吵得个天翻地覆。但是标准一放的话,是就是是、错就是错,绝对不可以说又可以是、又可以非,大家还记得不记得昨天在这个地方说明了这件事情。那么这个标准什么呢?戒。

07'55"
  即便是戒,由于根性的不同,有看见不同,所以又分出多少部来──大众部、上座部,然后上座部又分多少部,大众部又分多少部,一分分二十部。佛有悬记,说二十部,部部都对。都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应不同的根性,不管根性如何差别,戒始终是根本。等到戒慢慢地、慢慢地衰了,那个佛法也就衰了。衰到理论还完整,但是修证不大相应的叫像法。现在呢?连它懂得理论的没几个,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样!

08'38"P.160
  所以我出了家,整整二十六年,民国五十四年算起,是不是整整二十六年哪?二十七个年头。一开头的时候我因为弘一大师、印光大师的关系,我已经跟大家说,

第一本我认真捧的书就是这个(编者按:指《南山律在家备览》)。不懂!后来还经过了各式各样的老师以后,才多少有一点了解。那时候发现:啊!这个戒这个东西这么严密啊!怪不得古人,那天说像僧休法师听了三十遍,他说「逾增逾暗」,道理在这个地方。所以我这次跟大家讲戒的是最浅近的话,你们也了解,每一个字我分析得清清楚楚,不这样的话,我对不起你们,你们不好好听,你们对不起你们自己,再说一遍。所以,下面顺便说「因过而制」的,那么这个时候说:

09'37"
【言唯持犯,】

现在这个地方谈的时候不是一些道理了,就是你这样做,对,就叫持。你只要持的话,哪怕你坐在这里、哪怕你睡觉、哪怕你吃饭,就有功德。你得到了这个戒体以后,就是你这样认真地去做,一天一夜要求往生──中品,就这样。如果你这个功德说我要生天,就生天,要什么就什么,戒的威力实在不可思议!所以以后如果有因缘,我多多少少告诉你们感应,现在不能讲,一讲的话你们忙感应去了,那一定错,一定错、一定错!你了解了这个道理以后,如果说没有感应的话这也一定错,你这个道理是空话,这是我要真实地跟你们说的,这样。所以平常一般来说不能讲感应,实际上呢有没有?当然有啊!你看印光大师哪有个不有,可是他平常不讲。为什么印光大师不讲?印光大师很了解现在这是末法的时候,道理既然没有,跟你们一讲感应的话,那完了!那扶乩、土地、城隍都是菩萨、都是什么,这样。所以信佛的都是信土地菩萨、信城隍菩萨,那这个佛教还有什么戏好唱!那说一个轻松一点的笑话。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内涵。

11'05"
  所以说,现在这个制教当中或者行教当中,它告诉我们的都是什么?这个准则,这样作是持、这样作犯。然后这个持犯当中

11'21"
【事通止作,】

这个真正说起来,持犯有四个,叫止犯、止作,这个持也有止持、作持,一共分四样。这个四样因为后面有详细解释,所以这里我只把那个名词告诉你们。

11'45"
【戒律一宗局斯教矣。」】

关于戒那一部分哪,就这样,整个地讲这个,所以局于这个出家的。继续下去。

12'02"P.162
【《济缘》云:「十善五停四弘六度一切观行,并化教业。毗尼所诠开遮轻重一切律藏,并制教业。化据理性,理有顺违。制就教法,教有持犯。」】

那么这个《济缘》就是解释《业疏》的。十善我们晓得、五停晓得,我也简单地说一下。十善嘛就是身三──杀、盗、淫,口四,以及意三,大家很清楚。五停就是五停心观,因为我们凡夫刚开始修学的时候这个心很粗猛,没办法深细,观察的这个。因此你必须把粗猛的烦恼先把它对治,把它慢慢地凝聚下来,这个时候才净心净意地可以学。举个简单的比喻,一天到晚在玩,忽然之间跑到这个佛堂里叫你打坐,坐不住,要先收收心啊,换句话说。我想我们也是这样,真的要动脑筋,你全部精神贯注在这里面,如果那地方还吵,这个电视机开在那里,这个喇叭在那里哇啦哇啦叫,你一定修不成功,何况我们现在修学深细的佛法。

13'23"
  因此有很多人跑得来说:「哎呀,法师啊!我这个心很乱哪,我去学学定。」错了,根本错了!你真的要学的──学戒,这个才真正重要的。先把那个心收,收了以后然后进一步,这个时候它有特别的法门。这五停心观是专门对治我们平常最粗猛的几种现行,在这种现行当中,修学佛法根本没有用。贪心重的修不净观、瞋心重的修慈悲观,这样。然后心里面思惟散乱的修数息观,这个就是这个平常我们说的五停心观,这样。愚痴重的修因缘观,乃至于界差别。所以对这个方面,这个地方说一说。

14'22"P.163
  同样地,这个细别的时候,又有它特别的内涵在噢!我也可以顺便告诉大家,随便其中的一个,它深细的又有特别的内涵。譬如说贪心重的,人家说不净观。对不起,这个不净有各式各样的哦,有大不净、有白骨、有什么,对治的所贪也不一样。有很多是贪男女、有很多贪饮食、有很多贪什么、对自己的身见的执着,那修的不净观的内容就不一样,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所以真正修行的时候,没有善知识的引导,他没办法鉴别你自己的内涵的话,那是很麻烦!所以这个五停心观当中有一个业障重的──念佛观,加上前面说的这个。从一般来说来,的确这个念佛有它的殊胜法门,不过这个念佛,不限在我们当中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四个字或者六个字,它有它的广泛的内容在;那么这个持名念佛是念佛当中的一个法门。广可以包含狭,狭不一定能代表广,这个概念大家应该清楚,这个就是五停心观。

15'39"
  「四弘」呢?四弘誓愿。大乘菩萨的,「众生无边誓愿度」等等,平常我们早晚课天天念的。「六度」,大家也了解,布施乃至于智慧。「一切观行」,这些道理不但是理论,而且你行持这个内涵,这个都是什么?化教之业。

16'04"
  那么「毗尼」就是戒,毗尼里边所说明的,那这个里边只有两样东西──「开」还是「遮」,开就是对的,遮是不可以的。反正遮的东西你去做了就是犯了,开的东西做了就是持,换句话说,对、不对。对的你去做了,那么善业、净业都在这个里头。如果说该做的不做,犯了那怎么办呢?那你就堕落。至于说深、浅的程度,那是「轻」跟「重」。一切的这个律说明的无非是这个,这个都是制教所说明的内涵。

16'51"P.164
  所以说化是据理性,是说明这个道理的,那么这个「理」到底是对的呢,是「顺」;不对的呢,是「违」,关于这方面就见解上面来说的。那么然后呢,制就是「就教法」;这个地方,教有持、有犯,有分别,分别,这个不能错一点点。我们了解了这个,不要说:哎呀,我们做好事就好啦!不一样,这个做好事是化教之业;制教内涵有它的很大差别。乃至于到后面,为什么我们必定要循戒、定、慧这个次第等等,这以后到时候再说。

17'41"
【《资持》云:「一代时教,总归化行。开其信解,用舍任缘,故名化教。制其修奉,违反有过,名为行教。」】

那么这个都是解释,总解释前面这些。「一代时教」,那个就整个我们释迦世尊告诉我们的这个应时之教法,通常我们说一代时教、一代时教,也就是说三藏十二部教典,不外乎这两样东西。我们用不同的开合,不同的开合,你可以三分,说经、律、论;大、中、小;现在这个地方,行教跟化教,所以它化、行两个。那么这两个什么差别呢?说「开信解」,让你起信、了解,然后「用舍任缘」,看你的因缘,你愿意用也好,愿意舍也好,这个部分叫作化教。用固然是有功德,不用的话,不因为你不用而有大害。就是本来如此还是如此,本来你下地狱的还是下地狱,本来人道还是人道,就是这样;不用不会影响你,这个叫「用舍任缘」。没有什么关系,任你的缘,你的缘具足你就努力一点,缘不具足你不管它。所以这个化教讲的道理呀,听懂了以后,哎,你觉得我照着去做固然好,不照着去做的话,最多什么?得不到它的好处,如此而已,它并没有反效果。但是得到它的好处,好处也不如那个制教,这个有一点不同。

19'40"P.165
  下面呢,「制其修奉,违反有过」。制教是什么?就告诉你哦,你必要恭恭敬敬地去修,说依教奉行的哦!要嘛不制,制了以后你必须要做的,你违反的话有过失。所以你做的时候有无比的大功德,这个远超过一切,可是你不做的话,对不起,这个祸害也是非常严重,这个叫作行教。

20'12"
  这个我也可以举个非常简单的比喻来说,比如我们随便讲一个道理,啊,说这个汽车,这个交通工具对我们非常好,这样。讲讲道理没关系啊!这样。然后你真的有一部汽车以后,那个你非得照着规矩来,汽车嘛就要开到马路上面,如果你不开在马路上面的话,车毁人亡小事,还有把人家也撞坏,就是这样。任何一样东西,这个「制」一定有它的法度轨则。我们随便说,讲一样东西,哦!这个讲讲可以,真正这个东西实在去派上运用的时候,它的好处也在这里;然后呢,你用得不对的话,这个缺点也就显出来啦!

20'58"P.166
  下面他列一个表,这个列一个表是我们自己把它看一下,前面的所有这个解释等等,他为得使我们很明白清楚,所以列出来。那么那一页的最后那一段,这一段对我们非常有用,这一段是正被我们现在的。

21'22"
【《资持》云:「问:五八二戒既是戒制,应是行摄。答:化教所摄。」】

很有趣!它特别有一个问答。说:五戒、八戒,戒嘛,应该是说戒所制的应该是行教或者制戒啦!那回答怎么说?「化教所摄」。对不起,他说这个不是制教,这个叫作化教。化是「用舍任缘」的呀!实际上呢,如果是「用舍任缘」的话,那我们说我们求了戒,犯了戒应该没毛病,然后呢持了戒没有大功德,实际上并不是如此。那应该是制教,它又是化教所摄,这为什么原因?

22'12"
  这地方特别说明这一点。这个用小字,所以用小字的话,这个小字就是弘一大师对这个法的非常尊重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那是古人哪,他绝对不是凭自己的依文解义、臆测,他一定要有根有据,而且这个根据一定是经过严密的鉴别,如果这个祖师用得不妥当,他绝不引用它,就这样;或者用得不应机,他也不用它。

22'47"P.167
  譬如他前面说,他先开始学律,后来看见新律,新律是一切有部律,啊!说得这么完整,他然后决心去学。后来对这个戒体有了认识了以后,才发现:啊!这个南山一宗是了不起啊,功在万世。所以他从此以后忏悔,说这个新律尽管是完整的,我不学,这样。所以即便是说对了,不应机他还是不学,这么严峻!所以下面这个解释,实际上那个小字的解释,对我们是最正确的引导。为什么用小字?表示古人慎重。所以我们真正要学律,这个地方非要学的不可,否则的话,我也是鼓两片如簧之舌,说得个天花乱坠,乃至于扰乱教法,那异常可怕!这个是所以用小字的特别原因,但是这个小字的意义是完全正确。我们看一下,

23'47"
【《南山律》中,以十戒具戒属制教,五戒八戒属化教。】

什么是制教呢?「十戒」就是沙弥戒,「具戒」就是比丘;四众──应该说五众: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然后比丘、比丘尼,这个五众的戒法才叫作制教。五戒跟八戒这个是化教,这个是在家人的。

24'16"P.168
【今案,】

说现在说,

24'17"
【五戒八戒与常途之化教异。】

五戒八戒与通途的、常规的化教异,它虽然是通途的化教,但是──哦,虽然是化教,但是跟普通一般的化教的常规不一样,首先说明。下面呢,首先地指出来这个特点,下面说:

24'38"
【正属化教,义当制教。】

就它的归属来说,那是没错,属于化教,可是就它的内涵的意义来说,应该属于制教。

【义虽通制,而教终局化。犹如四分律宗,正属小乘,义当大乘。义虽通大,而教终局小也。】

24'50"P.169
  反过来说,意义虽然属于制教,但是就这个分类来说,它还是局于化教。举一个比喻:说四分律宗,《四分律》正规地说起来属于小乘的,但是意义,意义却是大乘的。

25'07"
  说到这里也顺便一说,为什么我们的道宣律祖(编者按:揣师意,疑应是弘一律师)放弃了新律而学旧律,新律就是一切有部律,旧律就是《四分律》,因为这个《四分律》虽然归属是同样归属于小乘,可是它说的意义内涵却是通于大乘的。说我们中国是盛行大乘之处,而且大乘才是佛要究竟圆满告诉我们的道理;小乘只是前面引的基础,我们没有条件也只能学学这个小学;够了条件老停在小学,这个非常可惜。所以他这个说明,顺便举这个例子。「义当大乘」,说义虽然通大呀,这个「教」,教就是圣人制的那个意义说来,终是局于小的,这个在〈宗体篇〉当中会明白地说明。下面:

26'08"
【所以谓五戒等义当制教者。】

喏,他就说明这个道理哦!说虽然正属化教,可是意义来说这是制教哦!他是有根据的哦,什么根据呢?

26'22"P.170
【如《业疏》云:(他说啦!说:)「如来设教类同空界,随立一相摄修皆尽,五戒被俗之法,五体通道之规,持犯相扶,难遮齐则。」】

这几句话。这个都是祖师,而且都是有根有据,下面实际上还引经论来证成这件事情,换句话说他这个话,绝对不是弘一大师凭自己个人的意见臆造的。那么这个文我在这儿解释一下。说引《业疏》上面的,《业疏》就是《随机羯磨疏》,这个上面说「如来」,我们的世尊哪,世尊所以设立的那个教法,「类同空界」。这个「空界」有两个意义:空界第一个是无穷无尽的,哦,这个教法是无穷无尽的;还有一个,空界是包含一切的,这样。所以一方面这个内涵是广博无涯,另一方面是包含了一切,深、浅等等。还有呢,空这个东西,随相而现,这个是空的,你有什么就现什么,就这样。所以平常说,没有什么,你拿一个这个镜子,黄的就变黄的,红的就变红的,就是随你设的因,而显它相应的这个缘给你看,这个是空的特别的意义。

27'57"P.170
  所以这个如来随便立一个相,随便从哪一个立,常常来说「摄修皆尽」,都能够包含了全部要修行的内涵,只是针对着不同的机用不同的方法,如此而已。就像那个虚空一样,它本来没有什么,跟你什么相应,就还你个什么,这样,如此而已。所以如来的法本身也是空,空故缘起,缘起的,什么因缘就什么样显示现出来。

28'34"P.171
  那么现在呢,从这个原则上面,现在这地方运用这个原则。说五戒,五戒本身「被俗」,五戒本身只是说专门针对着在家人而用的,这是接引在家人是用这个,因为接引在家人,所以它是化教,这个原因。但是这个五戒的体呀,真正的内涵是什么?通道之规。这个叫道,这个道就是苦集灭道;这个道就是出离凡夫进入圣域的这个道路,这个五戒之体却是这样的。而且「持犯相扶」,那个不管持、犯,这个「难」的是不可以,「开」的是可以,这些东西都跟出家的制戒所说的具戒,完全一模一样的,这两句话就说明这个。好,那么今天时间到了,下次这一段再还要引经论上面再简单地说一说。

如意成 ryc636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素食|艾灸|修炼|中医|佛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