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07a第1冊 第七卷.A面P.175

如意成 2020-09-16

 提示点击↑"如意成"关注获得更多资讯

第1册 第七卷.A面P.175

00'05"
  今天我们继续下去。上一次有一位同学问一个问题说:「世尊制戒为什么有广制与略制的差别?又什么因缘不广制?有的世尊是制广戒,有的世尊是制略戒,而广戒能令正法久住,那么每个世尊都是大慈大悲,为什么他不广制?换句话说,不广制不是使得正法提早结束吗?」关于这个,在我们的概念当中的确不了解。佛法都是讲因缘,佛,如果说没有去求的人,这一佛不会出世,出世也没有用。其实以我们眼前来说,你没有这个好乐心,告诉我们不一定用得上,这个道理也不是三言两句说得清楚的。那么在这里我们不妨回过头来,看一下今天要讲的文,及上一次讲的文,正好一方面重新温习一下,一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01'51"P.176
  请大家翻到第三页,《南山律在家备览》的第三页,第三页就是在讲「戒法」当中,通叙戒法的这个示相彰名。那么示相彰名当中分正示、杂简,那么这已经说过了。正示就是立正确的内涵,那么实际上立了以后,也许大家还有不清楚之处,所以还要来一个辨别。通常在教法当中说一个圆满的道理啊,它一定有两个层面说同样的事情──正面的,以及反面的。那么通常我们正面的叫「立正」,把正确无误的建立起来;反面呢,要「摧邪」,把错误的把它斥破、摧毁。那么这个地方呢叫正示跟杂简,简就是简别,把它分别出来,哪一些似是而非的。那么这个杂简当中,平常我们就是辨别它的几样事情:邪、正──似是而非、认不清楚的;大、小;偏、圆──是偏向局部的,还是圆满的、究竟的;以及混淆杂乱而弄不清楚的。这里呢主要的要破邪显正为主,那么这个里边顺便也说明了不太清楚的这个内涵,因此这个杂简当中还分出化制、戒善、遮性。

04'12"P.176
  那么上一次我们把这个杂简当中的第一支化制,已经有了简单的说明,因此请翻到第四页。呃,简单的概念我们已经了解,化就是化教,换句话说,经论主要说明的内涵。那么这个呢是专开信解之门,让我们起信,说这个,喔!原来这样地好,然后呢于是我们愿意去听从他而追寻我们要的,于是进一步要确实了解它──那信解。这个实际上呢,在这地方好像是分开,「化、制」两个不同的,实际上这是因跟后面的果,当了解了这个道理做为因,说进一步我们希望达到它,有它的行持以及最后的验证。这个后面的如理的行持,由行持而得到证得内涵的话,这是由于前面讲那个教理,换句话说那个化教的果。因此我们反过来说,前面这个化教就是因,彼此间有这样的一个因果,互相相辅相成的必然关系。没有前面这个化教那么你弄不清楚,以及没有这个说明,你既不会起信,更不会了解。既无信解就算你有宿生的善根,或者听见人家说好、好、好,你来了以后,不晓得什么才是真的好,得不到正确结果;反之,你虽然了解了,起了信解之门,可是不如实行持也没有结果。

06'34"P.177
  这个我想我们通常都有这个经验,听完了法师讲经说法,乃至于自己看完了以后,自己会觉得真好!往往觉得,哎呀!法喜充满。实际上这个法喜有几种差别:第一个呢,他讲的内涵跟我们世间不太一样──新鲜。其次,这个佛法的确提供了我们一个解决问题的实际的一条路子,痛苦怎么解除,功德如何圆成,因此启发一线希望,这是第二个很欢喜的理由。那么再加上如果讲的时候,也是针对着自己的问题,文字能够很好,于是这个情况之下,你觉得法喜充满。

07'42"
  但是佛法的特征不在这个地方。佛法的特征是解决我们的烦恼,烦恼是生死痛苦的根本,因此解决了这个生死痛苦的根本因以后,你下面的所有的痛苦如实能够净除、彻底去掉。以我们诸位来说,听了佛法、看了佛法,乃至于花了相当长的时间、精力,是不是把我们痛苦的问题解决了?是不是让我们得到了我们希望的、需要的这个功德?不一定!因此这个法喜充满,在程度上面来说,启发因缘是对,对真实的意义来说还有一个距离。我们往往觉得就是这个样,那么这个情况之下,对不起,很可惜!它本来作为因,有了这个因可以让你结果的,偏偏你听了以后,以为就是这个,结果呢听完了半天,种下了善根却没有正确的结果。所以下面要告诉我们制教。

09'06"P.178
  制教是什么呢?是局于出家,这个出家──跳出三界之家,我们不妨简易地直截了当说,跳出这个痛苦牢笼之家。那么正面的显示的话,就能够得到真实的圆满的功德,这个才是!可是这个地方,要想得到这个,却不是前面那个教量告诉我们信解、欢喜,这个得不到。要照着制教所列的条文,一条一条,所以叫……这个行教是「局据出家,唯明修奉」,是专业的、特别的,告诉我们如何地依教奉行。这个行就是修行,照着它开出来的,这么很刻板的也可以说,一条一条去做,那么你就能够得到真实的好处。

10'22"
  为什么今天要这里重讲呢?这个也说起来有一个很有趣的因缘。今天对世间来说,是一个很新鲜的日子──中东战争。像我们关在山里的人,我们一直胡里胡涂也不知道,偶然下来,大家都在谈这个问题,谈得很热门,我们莫名其妙。最近因为我到台北来跟大家结这个缘,所以偶然也听听,喔!发现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结果今天凌晨打起来了,那么内容先不谈,这有人说它打的是什么呀?譬如说那个伊拉克方面,坚持把巴勒斯坦那个问题连在一块儿。也因此有人说,那回教是兄弟之邦,为什么不把自己的土地让给他安顿下来?乃至于有种种的说法,有人说这个伊朗他不是占了一个地方,那正好让给他。说起来啊,我们感觉得头头是道,他们回教也是兄弟之邦,你占来的地方让给他,那不就解决了吗?好像是这个样。

11'46"P.179
  其实我们也不必谈他那回教兄弟之邦如何,我们自己回过头来,在我们自己身上去找,从比较普遍的步步深入。普遍的,譬如说我们目前每个人遇见的国内的各式各样的问题,交通的杂乱、这个问题、那个问题……。坐在那里谈都很容易──这个不是、那个不是,如果这样,不问题解决了吗?如果那样,不问题解决了吗?讲起来好轻松。那么我们谈佛法啦!更进一步谈到我们说,哎呀,这个生死的根本就在贪瞋痴,这个拿掉贪瞋痴就对;听起来说,哎呀,真好啊!是!好像懂了,乃至于觉得懂了,好像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一样,实际上呢?不一定!如果说认真去检查的话,我们会发现哪怕很小的一点东西,今天彼此之间一块钱的事情、一口水的事情,吃了一点亏,心里面就会在那儿嘀咕,为什么?为什么?这是很大的大问题。所以,「行、知」之间有绝大的差别。

13'11"P.180
  或者我用另外一个比喻。平常两个人,大家说:哎呀,这个小事情何必啰嗦,何必斤斤计较?但是真正说起来,小事情上不斤斤计较吗?从内心的深处去看的话,一点芝麻绿豆大的事情,那个心眼睁得圆圆的、瞪得大大的,就这个样!假定说我们从这个观点,这个实际上的内涵把它引申开来说的话,譬如国家,说大家是反正是随随便便,那任何一样东西你乱一点点的,天下大乱!譬如我们现在世间上用钱来衡准,那个标准就是这么楷定的,一点都不能变。商场当中,今天风吹草动,哎哟,说这个美钞或者台币又升值一分、贬值一分。那个一分根本是,不要说一分,一分的十倍这个一角;一角的十倍──一分是一百倍──一块;乃至于一千倍,十块,对我们来说真的用得上吗?派不上用场。但是如果是你没有这个标准摆在这里的话,天下的事情行得通吗?行得通吗?没有一个地方行得通的。这个地方就处处说明了什么?欸,理论信解是容易,真正行持,这有问题。

14'44"P.180
  所以说,我们反过来说,人家告诉我怎么怎么做的时候,我们不一定呢真正地很容易相应,佛陀对我们设教、立这个制度的时候,也看我们的根性,根性不相应,你设了以后不一定成。譬如说我们现在同住的很多,有很多人对戒有兴趣,有很多人对禅有兴趣,有很多人对净有兴趣。禅有兴趣的人,他就是我只要明心见性,那就行,你何必这么这个弄得这么繁琐的一条一条约束别人,自己心里面就是不一定能够接受它。所以说真正在行持过程上头,一定要有它适应的机,这个是佛出世一定的道理,并不是他想该怎么办,所以《法华》上面是最清楚明白交代这件事情。所以现在在这个地方大家要想学戒的话,我首先提出来,喏!随便一个小地方大家要辨别得清楚,这个,所以这一科「杂简」有它很重要的内涵在。

16'09"P.181
  那么,解答了这个问题,下面我们今天继续讲的,就是第四页最后那三行小字。小字前面已经说过,说这个五戒跟那个八戒啊,就它正属来说,属于化教,可是就它的内涵来说,是属于制教。那么他为什么这样说的呢?后面有一个例子,换句话说引证、证明,那个证明在哪里呢?请你们翻到第十三页,第十三页,十三页「归戒仪轨」,就是正式讲归戒的时候,这个有根据的。它归戒仪轨当中啊,

17'10"
【《业疏》云:「古来集法,多削在家。《便制疏》云:律制内众,不被外部。】

说古代祖师们聚集这个戒法的时候,都把在家人拿掉。他这个是说出古代的作法,引《便制疏》就是古人所集的那个注疏上面,说这个律只制内众的,那么外部呢,就是说在家人是不管的、不管的。那么这个有它的根据吗?有!所谓根据我们不细说,但是呢,现在我们南山祖师把它怎么说呢?他下面说:

18'04"
【今据律文,通收清信。】

现在呢我们道宣律祖说,他还是有根据的,根据还是根据律文。上面也是根据律文喔!那个就是大小、偏圆的不同了。关于大小、偏圆,以后遇见的时候我会说,特别是讲那个三宗开合。那么他下面说:

18'29"P.182
【禁束三业,为道阶梯。理须明练是非通塞成败。】

那个「通收清信」,清信的话就是清信士,就在家人,这个、这个不局限于出家,而是共通的也包含那个在家的清信士。他的目标呢,是「禁束三业」,收束、禁制我们的身口意,整个的戒都在这个上面讲的。这个作为什么?为道的阶梯,一步一步走上来。所以前面这个五、八,正是走到后面去的前面两步。有的人停在那里,是,算!有的人呢继续上去,那就「通」,这样。所以呀你必定要了解这个「通塞、成败」的关键。下面证明,

19'34"
【何以知耶?】

你怎么晓得呢?所以他说:

19'37"
【如来设教,类同空界。随立一相,摄修皆尽。】

要晓得世尊设立那个教法的话,就像那个空界,空有两个意义:一个呢,无边,这是无限的,没有限制的;还有一个呢,含摄一切,它有这样的一个特征。他随便设任何一法,就它的广义来说,是包含了一切。因此这个里边,「五戒」呢虽然是「被俗之法」,这个五戒就正显来说,这个是专以在家为主。但是「五体通道之规」,这五戒的体呀、本质啊,那个是通达到这个道,这个道是局于出家的,一定是出三界之道。所以下面说「持犯相扶,难遮齐则」,它那个或者是持──对的,或者是犯了,那个完完全全跟出家一样。以及这个难遮,同样地,是不对的、要遮止的,这个准则啊,这个准则一定有它的一个分齐,这个五戒跟出家是完全一模一样的。

21'09"
  所以他后面还有一个引证,它那个引证出在什么?《善生经》上面。那个《善生经》上面怎么说呢?说「五戒甚难」,你别小看哦!很难喏!「能为大比丘菩萨戒而作根本」,它作为什么?大比丘,这个是小乘的最究竟的戒;还有呢菩萨,菩萨戒,这是根本在这个地方呀!所以前面说「通道之规」,说,下面是「故知四戒皆导五乘」,所以晓得不管是五戒也好、八戒也好,乃至于后面的沙弥十戒跟具足戒,一样的,只是次第不同。

22'08"
  所以我们看第五页上面这个小字说:「文据甚明,盖无可疑。」而弘一大师特别这地方圈很多小圈,他这个有个特别的意义。说古人的立法,他一定有完完整整的根据,绝对不是凭自己的妄揣、揣摩,这个根据佛的经、菩萨的论、祖师的注疏,而不是我们现在的依文解义,绝对不是!那么这第一支,化教跟制教的不同。

  

22'49"P.184
第二支 戒善

这一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在正说之前我们不妨说一说。世间很多人常常说:「欸,你心好嘛你就好啰,你何必皈依?」这样。皈依完了以后:「那么你心好嘛就好啰,何必去受戒?」就这样,常常有这种说法。所以以前我最早也这样想,有人就跟我说:「某人,我打你一个耳光,然后说:『我心是好的呀!』想想,如果说你是被打的?」嗯,我当时还要跟人家强辩,后来想想:这个「心好」两个字,真的心好了,情况就不一样。实际上,真的这样吗?不,完全另外一回事,就算刚才这个打一下,心好,不是!这个戒跟善里边有非常特别的意义在里头:善,你无论如何这个善是有限;戒,你证得了以后这个戒是个无限的。无限跟有限永远不能比、永远不能比!那么这个差别呢?正确的差别在后头,这个地方只是简单明了地说明。为什么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能够保证我们往生,我们花了这么大的气力,做了种种的功德,对不起,边地都不能去,这个地方首先把内涵作为很简单的说明,现在看文。

24'47"P.185
【《业疏》云:「问:一切善作尽是戒否?答:律仪所摄善作名戒。自余十业,但单称善,不名为戒。」】

那么这是一个问答,它这个地方,凡是比较幽深、难了解的,祖师一定自设问答,把这个深奥、比较不容易了解的,用这样的对答、问答来说明它。所以说,「一切」的──不是单单一个喔──所有的善作,做的好事,那么是不是都算戒呢?现在回答了:说这个戒只有「律仪所摄」。这个律仪是专指,专指什么?专指出家戒而言,在家的五戒,你严格说起来不在这个律仪当中。不过呢,这个所谓严格的说是指什么?指实法宗来说的,后面这个戒体当中说得清楚。

26'13"
  说,现在我们讲那个戒的时候分三宗:一个叫实法宗,一个叫假名宗,一个叫圆教宗。实法宗是一切有部的,这个是最基本,说一切都是实法,执一切法三世都是有,这个纯粹是小乘。四分叫假名宗,那么通常称为叫过分的小乘教,这个意义啊已经超越了这个小乘的,但是只是超越一点点,把这个小乘的引发:欸,你不要以为佛说的法限在这个小乘喔!这个小乘是大乘的前面的基础喔!就像我们念书一样,你别以为小学,那这个念书就是念的小学;究实说来,小学是引导到大学的起步而已。所以四分一宗它是叫过分的,把你从小乘的这个范围之内引上来的,这样,叫假名宗。所以叫假名宗,就是一切法都是假名,并不真实。那么,最后圆教宗就是开权显实。

27'39"
  所以这个律仪啊,如果说以实法宗来说,纯粹是限于出家。以假名宗、圆教宗的内涵,前面说,它的意义来说呢,通于制教,那个时候它也可以说是五戒也是律仪。那么普通的世间的,不经过这个戒这个行为的那个情况,不是属于律仪所摄。所以现在我们这里「律仪所摄」包括五戒以及八戒,这八戒就是在家的受的出家戒,叫八关斋戒,不过在家人呢金钱要持,这个沙弥的十戒就多了一个「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不过这里要加个批注哦,现在的出家人也持,那么什么情况之下可以持,这个里边都有开遮的原则在这个里头,并不违犯。

28'58"P.186
  下面说,「自余十业,但单称善,不名为戒」,其他的十业,那就是我们通常的十善业道,不杀、不盗、不淫,这个是身三,口四以及意三不犯,这叫十善,那这些只是称为善,不算戒。下面的解释,这个解释就告诉我们戒、善两个的最重要的差别。

29'26"
【《济缘》释云:「戒有二义:】

戒有两个意义,它有两个特点喔:

29'31"
【一有本期誓,二遍该生境。余善反之,故不名戒。」】

其他的所有的,不管任何好事情,都并没有上面这个条件的,所以不叫戒。

如意成 ryc636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素食|艾灸|修炼|中医|佛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